玻璃业帮主靠“打群架”跃上国际

时间:2022-08-07 06:28:59

玻璃业帮主靠“打群架”跃上国际

IKEA每10片玻璃,就有8片是他的,他还让台玻隔了15年重新返台投资,并找28家同业,一同到彰滨工业区设厂!

8月31日,台湾第一个玻璃加工专区正式成立,28家玻璃业者准备一同进驻彰化鹿港的彰滨工业区,建立年产值200亿元的玻璃部落。

是谁有这个能耐,让台玻在赴大陆投资之后,相隔15年再砸下20亿元重启平板玻璃窑炉的投资;又让北、中、南三地的玻璃业者齐聚在彰化靠海的一隅,冒着海边的烈日与风沙,一起打拼圆台湾玻璃特色产业的梦?

他就是台明将公司总经理林肇睢,被玻璃界共推为大哥,曾经带着台湾玻璃业者,打败当时在家具市场最具影响力的瑞典业者,拿下IKEA的大订单。去年,IKEA全球总共卖出40万个Detolf玻璃柜、两百万个krabb的镜子,全部都是用林肇睢生产的玻璃。

这个打遍世界无敌手的玻璃界大哥,开着价格不到百万的休旅与货卡双用车,一年365天只有两套衣服轮流穿,一套衣服是西装,专门接待来宾,一套则是公司制服。留着平头短发的他,随身携带的物品是护照、台胞证,还有台湾各协力厂商的详细资料。

台湾营业额最大的玻璃加工业者,营收逾20亿元,林肇睢为什么只开货卡?“这是我的作战中心!”他说,企业经营讲求效率,他把所有数据都放在车上,公司内安排六个特别助理,处理行政、财务等事宜,随时跟他联络报告一切。

他自己则是带着协力商的资料,开着货卡穿梭全台湾大大小小工业区,每个月最少都要拜访协力厂一次,开货卡是最方便的交通工具。

靠分享订单,抓稳国际大客户

48年前,林肇睢出生在彰化鹿港的老字号玻璃行,当年守寡的老祖母靠着日据时代废建筑的碎玻璃,养活父亲。从小时候,他就看着老祖母一路捡碎玻璃加工卖镜子,在他小小的心灵里就觉得,玻璃非常了不起,也跟玻璃结下不解之缘,接下家族棒子,经营台明将。

1998年,林肇睢41岁,台明将因接获IKEA订单,从镀银、磨镜子的地区性小厂跃上国际舞台,年营业额从此开始三级跳,到今年足足成长三倍,达到20亿元以上。

这笔订单,也是林肇睢当上台湾玻璃业大哥的开始。那时他面对源源不绝的大订单,把订单分享给国内同业,带着台湾玻璃同业到国际舞台打群架。

他不像台湾电子代工业,拿到国际大厂代工订单之后,拼命扩大产能吃掉其他同业,成为电子代工大哥。他反而把订单分给台湾的玻璃同业,一起分享利润共同成长,衍生出分工绵密的玻璃聚落。

好处一:预防失单风险也分成十五分之一

他还随时为支持玻璃同业生产所需,特别建构一个比台玻还要大的仓库,仓库里随时放12000吨的玻璃原材,足足可建3栋台北101大楼(玻璃外墙总使用玻璃3400吨)。

这座超大仓库不是林肇睢获利的工具,是他当玻璃业帮主带旗下盟友到国际市场打群架的弹药库。当同业需要玻璃材料时,玻璃业帮主随时支持不预收现金,等到同业出货收款之后再付钱给他,以现今商场少见的义气支持同业,让分享的成长法则能够发挥到极致。

“分享,让他成为大哥,也是他成功的原因!”台玻公司总经理林伯丰说,林肇睢成功原因是因为他不做大,不把一切的好处往自己身上揽,而是把好处分享出去,让台湾玻璃业者都可以赚钱,一起享受成果。也一起承担风险。

林伯丰进一步解释,台明将把订单分给同业,一个单子给四个人,等于每个人都能赚钱,同样意义,也代表大家都承担四分之一的风险,一旦订单突然减少,所受冲击也最小。

好处二:杀价力强连续两年下杀至少25%

“1998年开始接IKEA订单,我们就杀价25%,”林肇睢说,因此,第一年台明将就取代瑞典当地最大的IKEA玻璃供货商,拿下一笔6000万元的订单。第二年,瑞典供货商又来跟台明将比价,台明将再杀价30%,再失去订单的瑞典公司就倒了。

这就是分享的力量,也是台湾业者打群架的力量,”瑞典供货商投资的所有设备就是为了接IKEA的订单,失去IKEA它什么都没有,只好倒闭!”林肇睢说,IKEA订单只是大家的1/15,失去了订单,冲击也只有瑞典业者的1/15。

IKEA订单迷人却有致命性,它采取全球开放竞价方式,每年都会将产品的规格公开在网络上,欢迎全球供货商报价,能够提供最好质量、准确交期跟最低价格者,就有机会拿走订单。因此,也无法预料哪天会出现足以一举击溃自己的对手。

好处三:产能弹性单月订货爆增十倍也不怕

品牌大厂与OEM厂在进行角力,林肇睢分享法则的力量却是越来越大。就在彰滨工业区,台明将投资12亿元买地盖工厂,并且找来金兴毅、福华、光明、富立、金洁明等28家业者,在带头大哥的呼唤下,各路英雄好汉陆续进驻彰滨工业区。

一股庞大的力量正在成形,今年5月即展现惊人的实力。林肇睢说,今年1到4月,IKEA有一个单品的订单,单月下单量都只有100万片,5月突然通知台明将,提高订单到1000万片。

突然激增十倍的订单,对于生产线产能有限的厂商来说,增设新生产线恐怕会赶不上,最大忧虑是,新生产线投资之后,月订单如果又突然减少到只有100万片,那么闲置的产能与设备浪费,恐怕会造成经营困境。

但林肇睢立即通知所有同业,15家业者只需提高60万片生产量,远远低于一家业者要突然增加900万片产能的压力。分享的力量让台湾业者轻松度过IKEA的考验,也成为林肇睢不败的法则,至今大陆玻璃代工业者无不睁大眼睛盯着IKEA的订单,就是无法从台湾玻璃大哥的手里抢走订单。

靠信任同业,慑服15协力厂

1998年到2005年,台明将大量承接IKEA订单,拿下IKEA八成玻璃供应量,一年接单量超过新台币十亿元,也让台明将年营业额超越20亿元,台湾省玻璃商业同业公会理事长廖怡祯说,不管是营业额或是做人做事,林肇睢都是大哥。

林肇睢的义气,也让协力厂芳德铸铝总经理林文斗心服。他回忆,”7年前,芳德刚接IKEA订单时,买玻璃还付不出预付款!”于是,他找上林肇睢。他清楚记得,当天,林肇睢自己开部货车来到神冈乡,一下车就非常仔细看芳德的生产线,深入了解芳德的接单状况,后来留下一句话,”这家公司可以信任、可以投资、也可以做朋友。”

第二天,台明将的玻璃就来了,望着玻璃一片片搬进芳德的仓库,缓解了芳德出货的燃眉之急,”那时心中的感动久久不能平息!”林文斗说。

至于玻璃的钱,”那是两个月以后的事了!”林文斗说。从此,林文斗一路挺林肇睢,帮他到国际市场打老外,成为15家协力厂之一。

靠过人毅力,圆了玻璃专区梦

林肇睢的毅力,更让同业惊叹。”到大陆考察时,想找林肇睢讨论事情,才发现他睡在沙发上!”协力厂商金洁明总经理施锦宗说,那时以为林肇睢是太累才睡沙发上,最后才知道他已21年没睡床了,就是为了时时警惕自己不能太过安乐,松懈了往上奋斗的意志力。

“林肇睢是玻璃加工业的大哥,因为他,金洁明才决定到彰滨设厂,”施锦宗说。包括金洁明在内,一家家玻璃业者,像接到武林盟主召开武林大会的命令一样,一个个赶往彰滨工业区设厂,进行大会师。

玻璃业的带头大哥则是站在台明将彰滨厂的大船进港建筑物旁,望着即将完成的台湾第一个玻璃加工专区,林肇睢说,推动台湾玻璃专区让玻璃成为台湾特色产业的梦想完成之后,他终于可以睡在床上了。

上一篇:克服“地盘综合症” 下一篇:“坏小子”埃利森:以驾帆船的速度并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