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老子“无为”的领导智慧

时间:2022-08-07 03:52:01

浅谈老子“无为”的领导智慧

摘要:老子是中国古代著名的思想家,道家学派的创始者。他提出的理论有很多,其中无为而治便是中国传统领导智慧中一种新的思路,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本文主要从内容、内涵以及指导意义三个方面讨论分析老子智慧中流传最为广泛的“无为而治”观点。

关键词:无为而治道家自然

老子既是一位思想家,更是一位管理学家,他将道家的理念应用到管理的行为中,提出了创新的管理思路和方向。在老子的道家理论中,他认为顺其自然是最为重要的,正所谓“道法自然”,而从管理学的角度上讲道的自然而然和管理的无为而治有着本质上的相同点,从内在意义上讲是一个辩证统一的整体,二者相互促进互为补充。

一、“无为而治”的基本内容

从某个角度上讲“无为而治”的核心是围绕着两个问题而展开的:一是领导应该做的事,二是做一名领导者的艺术。作为一名团队的领导者,无论团队是大是小,成员是多是少,都应该张弛有度,也就是做该做的事,切不可越过合理界限,也就是说并不是领导者做得越多越好。在老子的观点里,领导者最重要的职责不是亲自完成具体工作,而且确定团队中各个层级之间的责任、权力、义务以及三者之间合理的关系。老子曾经说:“始制有名,名亦即有,夫亦将知止。”在一个团队里,每个人承担的任务和担负的责任是不一样的,在老子看来,只要把团队成员的责任、义务和权力明确了,那作为领导者的任务就完成了,这就是一名领导者应该做的最为重要的事。

在老子看来,领导的艺术就在于“无为而治”,老子主张,“执古之道,御今有之”,也就是说,能掌握亘古不变的真理,就能够驾驭现实的环境。既然世间万物的运转都是自然而然的,那么最成功的管理之道也应该是这样,要努力排除外界因素的干扰和影响,使管理行为自然发生、自然实施、自然完成。管理的艺术就在于是否能够摒弃严防死守的管理方式,让员工能够自然而然的完成被管理的行为,作为领导者,不必要事必躬亲完成所有任务,而是努力创造条件充分调动和发挥员工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让员工去有所作为。能做到这一点的领导,才是有大智慧的领导。

二、“无为而治”的深刻内涵

“无为而治”可以说是老子思想中最为精彩和具有指导意义的一部分,虽然经过历史的冲刷和沉淀,但对于现代的管理依然具有指导意义。

首先,该观点基于辩证的发展观而提出,有与无实际上是辩证统一的关系。老子的思想对于其后中国传统文化和哲学的发展有着巨大的影响。仅仅从领导理论这一个方面看,就提出了其他诸子百家没有意识到的、极具有启发意义的观点。

在老子的思想里,他最为主张的是以“道”来治理天下社稷。他始终认为道是天地万物的起点和本源,虽然没有任何具体的形状或者声音,但是却永恒不变,这不是通过语言或者文字能够解释清楚和明白的,完全要依靠思想的领会和心灵的感悟。老子还认为,相反相成是亘古不变的真理。比如美与丑、好与坏、善与恶、长与短、大与小,说的都是这个道理,如果没有丑,人们就不知道什么是美。如果没有恶,人们就不知道什么是善。总之,万事万物都是相比较而形成、而明显、而存在的,如果一旦对立面没有了,那么这个事物本身也就不复存在了。有和无也是同样的道理。有之所以受到人们的欢迎,能够满足人们的需要,都是因为无的存在。如果没有无,只是单独的有,那就失去了意义。用辩证的观点来看,二者是矛盾的统一体,有与无既是相互对立的,但又必须相依赖而存在,人们都趋向于从无到有的转化,而避免从有到无。如果理解了这个观点,也就可以更加透彻的理解无为的管理思想了。

其次,我们现在耳熟能详的以柔克刚的策略也是老子所推崇的。虽然在大多数普通人的眼里,以强胜弱,以刚胜柔是天经地义的常理,但是老子却提出了相反的观点,他主张用柔来攻克刚,这也不失为一门领导的艺术。

以柔克刚。老子认为,“人之生也柔弱,其死也坚强。草之生也柔弱,其死也枯槁。故坚强者死之徒,柔弱者生之徒,是以兵强则灭,木强则折,强大处下,柔弱处上。”意思也就是,人活着的时候,身体是柔软的,但是当死了之后,就变得僵硬了。草有生命的时候,是柔软的,但死了的时候就变得干枯了。所以说坚硬的东西都属于死亡一类的,而柔软的东西才是有生命的。那么,如果太过于逞强好胜,反而会处于劣势,顺势柔弱的反而占了上风。世界上水是非常柔弱的物质,但天长日久它也可以穿透岩石,关键就在于坚持的力量,懂得了以柔克刚的道理,在处理问题的时候就会少一些尖锐,多一些柔和。

知盈处虚。这句话的意思类似于谦虚使人进步,骄傲使人落后。当事情向着有利于自己的方向发展的时候,更要谨慎小心,不能放松大意。为什么很多人在快要成功的时候却又失败了,就是因为在最后的关头放松了,没有像开始一样保持紧张的情绪和态度。与此同时,老子还提醒人们,成功之后就更不能大意,不能因为取得了一点点的成绩就骄傲自满,四处炫耀,要用一颗平常、平和的心态对待成功,而不是骄傲自满,要始终有知盈处虚的态度。他说:“持而盈之,不如其已;揣而锐之,不可长保;金玉满堂,莫之能守;富贵而骄,自遣其咎。”也就是说,如果杯子里的水太满了,就会溢出来,那不如不倒满。刀锥的锋芒如果太锐利了就会折断,还不如钝一些更好。财富如果太多就会被人觊觎,而太过于娇奢的人就会引来祸殃。因此,一个人如果成功了,就更要调整自己的心态,否则结果就会想着反向发展。

谦下不争。谦虚是一名领导必备的素质,老子主张“是以欲上民,故以言下之;欲先民,必以身后之。”也就是说,想要领导百姓,必须以一种谦恭的态度对待他们。想要做民众领导的位置,就必须把自己放在民众之后,而不能凡事都置于民众之前。领导者要“处上而民不重,处前而民不害,是以天下乐推而不厌。以其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也就是说,作为一名领导者,必须要时刻保持谦恭的态度,身处上位而民众不会感到心中负累,身处前面而民众不会感到可能受害,这样的人民众才会推崇而不是厌倦。正因为领导者不与他人争执,所以普天之下也就没有人和他争执了。作为一名领导者,是具有权力的,如果他恣意妄为,民众就会不堪重负。反而是如果时刻能保持一种谦恭的态度,时时处处为民众着想,就一定能够为民众所爱戴,从而成就自己的事业。

委曲保全。在老子的思想中,适当的委屈可以求得保全,这和“大丈夫能屈能伸”蕴含的思想是一样的,很多时候,不过分苛求反而能实现最初的想法和目的。不自以为是,优点反而更容易被人看到;不自我夸耀,功劳反而更能被人肯定;不自尊自大,路途反而走的更加顺利。有些人总是追求一时的胜利与得到,往往引起了无数的纠纷和不愉快,倒不如从另一个角度去解决问题,柔能克刚、弱能胜强,可能会产生不同的效果。因此,老子说:“知人者智,自知者明。胜人者有力,自胜者强,知足者富,强行者有志。”

无为而治。所有的“无为”都是为了“无不为”。老子巧妙地运用了“有与无”“刚与柔”的辩证关系,论述了领导者的艺术。老子认为“我无为,而民自化;我好静,而民自正;我无事,而民自富;我无欲而民自朴”。意思是说,如果领导者能够做到“无为”,民众就会自我教育;如果领导者不惹是生非,民众就会按规章制度办事;如果领导者不叨扰,民众就会过平安富足的生活;如果领导者没有贪婪的欲望,民众就自然朴实善良。

三、“无为而治”的现实意义

“无为而治”的思想和观念对于现代的领导行为仍然有重要的指导意义。想要做一名成功的领导者,除了有稳定的组织体系和健全的规章制度之外,更需要建立和谐融洽的氛围环境,这些的确需要领导者有意识的主动和积极作为才能够建立起来。但这种作为并不是越多越好,而是有一个合理的界限的,如果越过了这个界限,很可能是事倍功半,得不偿失,正所谓“过犹不及”。如果管理行为的外部条件已经足够有利,在界限范围内的事,可以“有为”,而一旦超过了这个界限,就大可以放心的“无为”了。换句话说,凡事只有拿捏得恰到好处,才是管理的艺术所在,当然,这也是对管理者来说需要靠时间和经验去不断体验和领会的。

当然,这里所谓领导者的“无为”并不是什么都不做,听之任之,而是既有所作为,但又不强为、不乱为、不妄为。不强为:顺应客观态势,理解和尊重员工;不乱为,坚持原则,有所为有所不为;不妄为,要辨别可为与不可为,同时,依法作为,绝不违法乱纪,胡作非为。有人曾说,大多数矛盾是由于领导强为、乱为、妄为而惹出来的。如果领导者都能懂得无为而治的道理,做好领导者分内之事,懂得领导的艺术,很多矛盾和纠纷也许就可以避免了。

在日常的管理行为中,作为一名被领导者,也往往有着这样切身的体会,如果领导事必躬亲,凡事亲力亲为,那么对于员工来说能够发挥主观能动性的机会和空间都会受到一定的限制。如果长期在这样的管理方式下工作,很多积极性和内在的潜力也就慢慢被磨灭,没有了展示的机会,那么团队的战斗力和凝聚力都会大打折扣。反之,如果领导者具有无为而治的领导思想,在下达工作任务时,能够在规章制度允许的范围内给予成员以充分的自和行为权,那么身为一名被领导者来说,非但不会妄为和乱为,反而从某个意义上得到了更大的被信任感,能够以更加负责任的态度和更积极的精神状态完成工作任务。如果每一名员工都能有这样的心态,那么无论是团队还是个人的能力都会逐渐得到锻炼和提升。

虽然老子的思想诞生于两千多年以前,现在的社会环境已经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但其依然历久弥新,我们可以吸取其中的精华,或者说其中仍然适用于现代管理的理念和思想。对现代领导者来说,时常体会他的观点也是不无裨益的。

上一篇:基于《企业网站开发与管理》课程的移动学习支... 下一篇:为佛狸祠下的百姓喊一声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