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湿陷性黄土质量保证措施的几点建议

时间:2022-08-07 03:24:00

关键词: 湿陷性黄土保证措施

中图分类号:S157.2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

一、岩土地层构成及特征

根据《新疆众和股份有限公司电子材料循环经济产业化项目配套2×150MW热电联产工程岩土工程勘测报告》(初步设计阶段)知,勘测场地内的地层主要由黄土状粉土、粉质粘土、粉土和砾砂组成,根据其成因、岩性、物理力学性质的不同将场地地基土分为4个大层,其中③层粉土又分为3个亚层,现将各层地基土简述如下:

①层黄土状粉土:黄褐色,局部为红褐色,上部稍湿为主,下部局部呈湿状态,松散~稍密,等级轻~中,土质不均,无光泽反应,韧性低,孔隙较发育,见白色钙质条纹,局部夹薄层粉质粘土。该层土具湿陷性。该层土在场地内普遍存在,层厚较薄,厚度在0.40~2.80m之间,平均层厚为1.60m,层底标高在503.53~506.77m之间。

②层Q4al+pl粉质粘土:棕红色,等级轻,可塑~软塑,稍有光泽,干强度中等,韧性中等,夹有薄层粉土。该层土在勘测区域分布较稳定,层厚相对较薄,厚度在0.40~3.40m之间,平均层厚为1.50m。层底标高在501.96~505.77m之间。

③1层Q4al+pl粉土:灰褐或灰绿色,湿~很湿,松散,等级中~重,无光泽反应,干强度低,韧性低,在部分地段渐变为粉质粘土。该层土在勘测区域大部分地段存在,厚度不均,厚度在0.40~6.60m之间,平均层厚为2.39m,层底标高在497.69~504.17m之间。

③2 层Q4al+pl粉土:灰褐或灰绿色,等级中~重,很湿,以稍密为主,无光泽反应,干强度低,韧性低。该层土在勘测区域大部分地段存在,厚度不均,厚度在0.50~6.80m之间,平均层厚为2.60m,层底标高在492.29~502.38m之间。

③3层Q4al+pl粉土:灰褐或灰绿色,等级中~重,很湿,中密~密实,无光泽反应,干强度低,韧性低。该层土在勘测区域分布稳定,厚度较大,层顶埋深一般在8.0m左右,局部可达13m,对应的层顶高程约为498.0m,埋深17m左右下部和④层砾石呈互层状或夹层状,本次勘测未揭穿此层。

④Q4al+pl砾砂层:灰褐色,级配较好,饱和,中密~密实,混大量粘性土,呈泥包砾状,含大量砾石,局部含卵石,最大粒径大于10cm。该层在场地内分布不稳定,夹于③3层粉土中,与③3层粉土呈互层或夹层状,埋深一般在17.0m以下,单层厚度在0.40~8.7m之间,平均单层层厚为2.7m。

二、 地基土性评价

①层黄土状粉土:该层土分布在地表,平均层厚为1.60m。根据标准贯入试验、室内土工试验及静力触探试验,该层土具较高的压缩性,其承载力特征值fak=100kPa,压缩模量Es1-2=5.0MPa。该层土湿陷性不稳定,其湿陷程度或无、或轻微、或中等、或强烈,建议清除。

②层粉质粘土:该层土在勘测区域分布较稳定,平均层厚为1.50m。根据标准贯入试验、室内土工试验及载荷试验,该层土具较高的压缩性,其承载力特征值fak=125kPa,压缩模量Es1-2=5.0MPa。

③1层粉土:该层土在勘测区域分布的稳定性较差,平均层厚为2.39m。根据标准贯入试验、室内土工试验及静力触探试验,该层土具较高的压缩性,其承载力特征值fak=120kPa,压缩模量Es1-2=5.0MPa。

③2层粉土:该层土在勘测区域分布较稳定,平均层厚为2.60m。根据标准贯入试验、室内土工试验及静力触探试验,该层土具中等压缩性,其承载力特征值fak=170kPa,压缩模量Es1-2=9.0MPa。

③3层粉土:该层土在勘测区域分布稳定且巨厚,本次勘测未揭穿此层。根据标准贯入试验、室内土工试验及静力触探试验,该层土具中等偏低压缩性,其承载力特征值fak=250kPa,压缩模量Es1-2=10.5MPa。

④层砾砂:该层土夹于③3层粉土中,与③3层粉土呈互层或夹层状,在勘测区域分布的稳定性较差,平均单层层厚为2.70m。根据重型动力触探试验及静力触探试验,该层土压缩性相对较低,其承载力特征值fak=300kPa,压缩模量Es1-2=14.0MPa。

根据《新疆众和股份有限公司2×150MW热电联产机组项目工程场地地震安全性评价》结果,厂址区域场地土等效剪切波速为198~204m/s,场地覆盖层厚度大于100m,综合考虑,场地土类型为中软土,建筑场地类别为Ⅲ类。

三、湿陷性黄土具体施工方案

建筑物及其附属工程的施工应根据湿陷性黄土的特性和设计要求合理安排施工程序防止施工用水和场地雨水流入建筑物地基引起湿陷。

施工的程序宜符合下列要求

1、统筹安排施工准备工作根据总平面布置竖向设计和施工组织设计平整场地接通水、电,修筑道路、排水设施和必要的护坡、挡土墙等。

2、先施工建筑物的地下工程,后施工地上工程,对体型复杂的建筑物,先施工深、重、高的部分后施工浅、轻、低的部分。

3、敷设管道时,先施工排水管道,并保证其畅通。

①在建筑物范围内填方整平或基坑、基槽开挖前,应对建筑物及其周围3-5m范围内的地下设施进行探查与处理,并绘图和详细记录其位置、大小、形状及填充情况等。

②地基基础和地下管道的施工,应尽量缩短基坑或基槽的暴露时间。在雨季、冬季施工时,应编制雨季和冬季施工措施确保工程质量。

③在建筑物附近施工地下工程时,应采取有效措施,保证原有建筑物和管道系统的安全使用,并应保持场地排水畅通。

④建筑物的沉降观测和场地内的地下水位观测,其水准点应穿透湿陷性黄土层。

⑤分部分项工程和隐蔽工程完工时,应进行质量评定和验收,并应将有关资料及记录存入工程技术档案,作为交工验收文件。

4、对基坑或基槽进行开挖和施工应符合下列规定:

①、当基坑或基槽挖至设计规定的深度或标高时,应汇同设计和监理人员进行地基验槽。

②、大型基坑的底面应有一定的坡度,在基础位置外设集水坑,如有积水应及时排除。当大型基坑内的土挖至接近设计标高,而下一工序不能连续进行时,宜在其上保留30cm-50cm厚的土层,待继续施工时挖除。

③、从基坑或基槽内挖出的土不宜存放在基坑或基槽边缘,应及时运走。

④、设置土或灰土垫层或施工基础前,应在基坑或基槽底面打底夯,同一夯点不宜少于3遍,当表层土的含水量过大或局部地段有松软土层时,应采取晾干或换填等措施处理。

⑤、在处理地基和施工基础的始终,应严防地面水流入基坑或基槽内。

5、基础施工完毕,其周围的灰、砂、砖等,应及时清除,并应用素土在基础周围分层回填夯实,至散水垫层底面或室内地坪垫层底面止,其压实系数必须符合设计要求。

6、各种管沟穿过建筑物的基础时,不得留施工缝。当穿过外墙时,应一次做到室外的第一个检查井,或距基础3m以外。沟底应有向外排水的坡度,施工中应防止雨水或地面水浸入地基。施工完毕,应及时清理验收加盖和回填。

7、地下工程施工超出设计地面后,应进行室内和室外填土,并宜将散水和室内地面施工完毕后,再进行地上工程的施工。

8、屋面施工完毕,应及时安装雨落水管等,以便将雨水引至室外排水系统。散水的伸缩缝不得设在水落管处。

9、现浇钢筋混凝土结构的模板支撑,应设在整平夯实的地面上。在浇灌与养护过程中,应随时检查,防止地面浸水湿陷和模板下沉走动。

10、当发现地基湿陷使建筑物产生裂缝时,应暂时停止,施工切断有关水源,查明浸水的原因和范围,对建筑物的沉降和裂缝加强观测,并绘图记录,经处理后方可继续施工。

四、施工注意事项

1、建筑场地的排水工程,应提前在雨季来临前施工。

2、临时的排水沟、水池等至建筑物外墙的距离,不宜小于12m。遇有碎石土、砂土等夹层时,应采取有效措施防止水渗入建筑物地基。并做好排水设施。

3、临时给水管道至建筑物外墙的距离,不宜小于7m。管道宜敷设在地下,防止冻裂或压坏,并应通水检查,不漏水后方可使用。给水支管应装有阀门,在水龙头处,应设排水设施,将废水引至排水系统。所有临时给水管,均应绘在施工总平面图上,施工完毕应及时拆除。

4、取土坑至建筑物外墙的距离,不应小于12m。

5、制作和堆放预制构件或重型吊车行走的场地,必须整平夯实,保持场地排水畅通。如在建筑物内预制构件,应先施工室内地面,并应采取有效的防水措施。

6、在现场堆放材料和设备时,应采取有效措施,保持场地排水畅通。需要大量浇水的材料,宜堆放在距基坑或基槽边缘5m以外,浇水对应有专人管理,严禁使水流入基坑或基槽内。

7、对场地给水、排水和防洪等设施,应有专人负责管理,经常进行检修和维护。

8、对于养护用水,应有专人负责管理,不得浇水过多,如若地面出现积水,应及时排除。

上一篇:低压配电系统中交流接触器选用心得 下一篇:探讨水利施工中关于钻孔灌注桩存在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