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语言教学中的体验式情感教育

时间:2022-08-07 03:20:19

浅谈语言教学中的体验式情感教育

体验是语言教学中实施情感教育的关键一环。体验式情感教育具有环境相关性、愉悦体验性、知情交融性和学生主体性的特点。针对语言教学中存在的不能满足学生差异化的情感需求、缺乏情感体验情境设计、缺乏系统性等体验式情感教育问题,教师应把握学生差异化的情感需求、挖掘教材积极情感因素、设计情感体验情境、运用多媒体教学调动学生感观体验并构建和谐的师生关系,从而实现情感教育目标。

语言教学 情感教育 情感体验 教育策略

语言是人类情感沟通交流的载体,培养和提高学习者语言能力是语言教学的重要任务。而语言习得过程中的情感体验是影响语言能力形成的重要因素,实施体验式情感教育对于学生有效增进语言习得、提高语言能力、形成完美人格具有重要意义。

一、体验式情感教育及其特点

情感是人对客观事物是否符合其需要所产生的态度体验[1],因此体验是实施情感教育的关键一环。体验式情感教育是指教师在教学中有效组织各类教育资源,通过情境设计充分唤醒、激励、调动学生的感觉、情绪、兴趣等情感要素,以促进学生认知过程和人格的构建,并带给学生愉悦学习体验的过程。体验式情感教育具有如下特点。

1.环境相关性

环境相关性是指体验式情感教育与环境息息相关。人的情感依赖于对现实环境的认知,同一定的外界刺激相联系,真正的情感不能脱离对现实环境的体验而独立产生,感觉、心情与情绪等情感因素受到环境的影响。情感的情境性特征决定情感教育可以通过精心设计的教学情境来唤醒、激发、巩固学生的情感。

建构主义理论认为,个体通过与周围环境的相互作用逐步建构起对外部世界的认识,使自身认知结构得以发展。学习是通过交流会话、有效协作来实现知识意义构建的情境体验,强调通过情感教育构建良好的语言教学环境,通过提升学习情境体验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产生良好稳定的学习动机。

教育环境为认知与情感的相互作用、相互交融提供了场所和空间,引导学生去感受、领悟、体味、思考教育环境的熏陶和影响,塑造丰富的情感空间。学生、教师、教材、现实的教学环境和虚拟的情感环境等教学要素共同构成语言教学生态系统,通过各类要素之间的相互作用,构建轻松愉悦的语言教学环境,实现知识信息和情感信息的传递、沟通、交流和反馈,带给学生良好的学习体验。

2.愉悦体验性

愉悦体验性是指情感教育可以为学生提供新颖化、个性化、差异化的愉悦、快乐的教育体验。库伯认为,学习是一种社会过程精心设计的体验[2]。设计新颖的教学模式、教学方法和教学内容,灵活的教学组织形式给学生带来新奇、兴奋、愉悦的教学体验,消除学生因已习得的固有知识和教学内容相似所造成的“知识审美疲劳”,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现代情感教育心理学认为,情感体验对人的行为具有强化作用。当学生在教学过程中获得愉悦体验时,就会越发乐于接受教学过程。反之,则会对教学过程产生抵触情绪。因此,体验式情感教育要为不同层次的学生提供个性化、差异化的成功体验平台,让每个学生的才华得以充分展示,有机会体验成功带来的愉悦感和成功感,从而增强学习自信。

3.知情交融性

人的情感源于认知,反过来又影响认知行为。认知和情感相互交织、相辅相成,共同影响教学成效。知情交融性就是在重视认知因素的同时,充分发挥情感因素在教学中的积极作用,促进学生认知能力、情感能力、人格素质的全面发展。人本主义心理学派的代表人物CarlRogers(1983)将其心理学的研究成果应用到教学领域,认为情感和认知相互交融,是人类精神世界不可分割的有机整体[3]。

情感既是教育的目标,又是教育的手段。实施体验式情感教育不是否定认知因素,而是在教学中做到认知、情感并重,形成以情促知、以知增情、情知互促并茂的教学新格局[4]。一方面,教师需要引导学生的情绪、感受等情感因素使其融入到与现实世界相似的认知情境中,让学生有“身临其境”的认知体验感。另一方面,将知识传授通过精心设计融入到情感交流中,让学生在接受知识的同时产生丰富的情感体验和人格共鸣。

4.学生主体性

学生主体性是指体验式情感教育突出学生主体的参与性、主动性、积极性和差异性。情感作为学生对教学过程的内心体验,强调体验的主体是学生,必须经过学生自身的感受、体验、回味、意义建构等过程内化为情感能力。教师要站在学生的角度设身处地去考虑问题,真实体验对方的情绪情感[5]。培养学生对语言教学的情感认同,通过教学传递情感信息和培养情感能力。以学生为中心进行教学的内容选择、情境设计和过程组织,满足学生主体的情感体验需要,使教与学以情感为纽带有机地结合起来。

按照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和人本主义教育观点,教师应重点关注学生在情感认知、教学情境、学习环境等方面的个性化、定制化需求。教师要充分认识到学生主体地位的重要性,引导学生实现从“要我学”向“我要学”的转变,帮助学生实现自主学习、自我教育。

二、语言教学情感教育存在的主要问题

随着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入,重视语言教学中的情感教育已经成为必然趋势。一方面,新版的《英语课程标准》对英语教学中学生情感因素的培养提出了明确要求。另一方面,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趋势要求教师能积极认识和处理学生的情感因素,充分发掘情感资源潜力,从而提升课堂教学效果。目前不少教师已经认识到语言教学中情感教育的重要性,但在情感教育实践中仍存在着诸多问题。

1.统一的情感教育培养目标难以满足学生差异化的情感需求

当前国内英语课堂的情感教育往往局限于“语言习得”的功能性目的需求,在情感教育过程中仅根据认知能力而非根据情感能力进行需求层次划分,忽视了学生情感需求在年龄特征和知识接受能力等方面的个性化、差异化和多元化。

2.语言教学中的情感教育缺乏学生情感体验情境和成功体验平台的设计

语言教学中的情感教育往往以课堂上的思想动员、表扬鼓励为主,大多教师认为苦口婆心的多说教、和蔼可亲的多交流就是最好的情感教育,而很少为学生提供情感体验平台,让学生在课堂参与中发现自身的亮点和优点,帮助学生不断获得成功的体验。因而学生的学习需求不能得到较好的满足,学习语言的兴趣不足,学习动机不强。

3.语言教学中情感教育缺乏系统性

一方面,情感教育能否顺利实施和语言教育政策、学校管理、校园文化、课堂组织形式等环境密切相关,而当前语言教学中的情感教育往往仅局限在课堂环境层面,环境育人的功效还没能得到充分发挥。另一方面,情感教育方法没能较好地顺应教育技术、教育环境、教育对象和教育手段的动态变化,没能建立适应教学需求变化实现持续创新的长效情感教育机制和标准。这就难免出现有些教师在语言教学中片面地追求情感教育,而使得认知活动流于形式造成语言教学效果低下的现象。

三、语言教学中的体验式情感教育策略

语言教学是语言交际和情感交流的过程,其情感教育重在体验。教师应在把握学生情感需求的基础上充分挖掘教材的积极情感因素,设计语言交际和情感交流体验情境,合理运用多媒体教学工具,构建和谐友好的师生关系,不断创新教学方法和教学模式,带给学生新鲜感和体验感,才能有效地实现情感教育的目标。

1.把握学生的差异化情感需求

只有充分挖掘学生个体的情感需求,才能有效地在语言教学中实施情感教育。学生个体的差异性是客观存在的,语言水平、性格喜好、认知习惯、学习目标的不同使学生对语言教学的情感需求不尽相同。动机、态度、个性及焦虑等各种情感因素对不同学生语言习得的影响程度也不一样。学生个体的情感需求也会随着语言能力和知识接受能力的提高而动态变化。教师既要动态把握学生在教学内容、课堂组织、教学情境和课外锻炼机会等方面的语言教学情感需求,又要关注学生态度、动机、个性、喜好和理想等情感培育需求。既要关注学生的语言应用需求,还要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需求。在语言教学过程中必须根据年龄特征、语言水平、性格喜好等因素,针对不同学生的特点动态地进行个性化、差异化的情感能力培养方案设计,努力培育学生的积极情感,降低消极情感影响。

2.挖掘教材的积极情感因素

教材是语言教学的基本要素,是情感教育素材的重要来源。通过教材内容引发学生相应的情感体验,是培养学生积极情感的重要途径。对教材进行情感维度的分析研究,有助于更系统地认识教学中的情感现象,挖掘教学中的情感资源,以优化教学[4]。教师应根据学生的情感需求对教学内容进行筛选优化,实现教学内容的情感化、幽默化、愉悦化、新颖化。心理学证明,对教育内容的筛选要保持在让学生“似曾相识又陌生”的感觉尺度上,教师在筛选教学内容时要去除学生觉得厌烦、冗余的内容,保留学生感兴趣的新颖知识[6]。既要充分利用教材中富有感染性、体验性的显性情感内容,又要善于提炼加工教材的隐性情感内容,通过语言、表情、动作、情境感染学生,引发学生对教材内容的积极情感体验。

3.设计满足学生情感需求的体验情境

人的知识只有在特定的情境中才能被激活并被灵活运用。加强情感设计是教学成功的前提条件[7]。任务化、故事化、生活化、问题化、思辨化、愉悦化的教学情境有利于学生新知识的建构。教师应以趣味性、新颖性、实用性为切入点,根据学生的情感需求,通过设计和构建有实际交际意义的教学情境,让学生在未来可能的交际情境中通过已有知识和经验建构新知识,获得全新的教学体验。通过体验控制学生个性、喜好、兴趣和情绪等情感变量,引导学生的学习动机和学习态度,帮助学生形成热爱语言学习、提高语言交际能力、实现语言梦想和自我价值的综合学习动机。通过体验锻炼和提高学生的语言交际能力,保护学生语言学习的自尊心,帮助学生树立学习语言知识的自信心,树立终身学习、勇于竞争、持续进步的语言学习信念。

4.运用多媒体教学调动学生多种感观体验

多媒体教学可以调动学生的多种感观体验,降低语言学习难度,增加学习的趣味性,丰富学生的情感体验。随着现代教育技术的发展,在语言教学中应用语音、图片、视频、动画等对语言交际场景进行仿真和模拟成为可能,语言学习情境越真实、越生动、越形象,学生建构的语言知识就越可靠,更容易形成实际的语言交际能力和应用能力。此外,移动互联网等信息技术的出现使人们接受信息的方式呈现出移动化、碎片化、社交化、快餐化的趋势。教师应顺势而为,运用博客、论坛、QQ群、微信圈等社交网络进行语言知识传播,建立与学生之间的知识信息交流平台和情感交流渠道。利用电视、广播、报刊、杂志、互联网等媒体渠道拓展语言学习视野,将课堂情感教学向更广的语言学习领域延伸,培养学生的语言学习兴趣。

5.构建和谐友好的师生关系

情感教育的本质是爱的教育,体验式情感教育重在用心、用爱去营造轻松愉悦的教学氛围,以情感为纽带构建民主、平等、友好、和谐的师生关系。师生之间的爱是语言教学中情感交流的驱动力,如果学生能够时刻感受到教师如沐春风般的爱,体味到师生之间充满爱的心灵接触,就会促进学生良好的情感体验,使学生愿意和教师进行情感互动,师生之间建立良好的情感交流渠道。

良好的师生关系一旦建立,教师爱的感染力会内化为学生的自主性和积极性,进而影响学习态度,将对老师的爱迁移到课堂学习中,做到“亲其师而信其道”。教师则可以利用这种关系进一步拉近与学生的距离,加强与学生的互动交流,关注学生的思想、学习和生活动态,鼓励学生参与教学、体验教学,帮助学生实现自主学习和自我教育。

参考文献

[1] 车文博.心理咨询大百科全书[M].杭州:浙江科学技术出版社,2001.

[2] 石雷山,王灿明.大卫・库伯的体验学习[J].教育理论与实践,2009(10).

[3] Rogers,C.Freedomtolearnforthe80’s[M].Columbus:Merrill,1983.

[4] 卢家楣.情感教学心理学原理的实践应用[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2.

[5] 唐金玲.初中教师课堂情绪调节策略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0.

[6] 郭月琴,魏学宝.浅谈语言教学中的愉快教育[J].教育探索,2012(6).

[7] 刘丽华.利用情感教学优化中学课堂教学管理[D].西北师范大学硕士论文,2002.

[作者:张慧丹(1978-),女,山东东营人,中国音乐学院社科部讲师,硕士。]

上一篇:高中英语教师课堂话语有效性影响因素研究 下一篇:精神世界与教师自我成长的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