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体化教学模式下的电工课

时间:2022-08-07 02:56:30

一体化教学模式下的电工课

摘 要:经济的快速发展导致了企业对技术工人的要求不断提高,为了满足企业和社会的需求,在教学上对职业学校的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求学校培养出更多既懂技术,又能熟练操作的技术工人,在这个基础上本文根据学院制定的人才培养方案,将现有教材进行了整合,对电工课程进行了一体化的探索,阐述了电工教学的思路,并提出了具体的实施设想。

关键词:电工;一体化教学;情境

中图分类号: TM0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3-1069(2016)19-124-2

0 引言

《电工学》和《电工技术》是目前学院化工工艺、化工机械、化工仪表专业开设的电工课程的两本主要教材,内容设及电的基本概念,基本电路的工作原理、各类电路元器件等相关知识领域,同时也对学生的操作应用提出了一定的要求。学生通过对电工课的学习,可以获得电工方面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也可以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通过一系列的实训可以达到自己动手设计、连接、测量、应用的能力,因而电工课在整个教学体系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为了更好地完成电工课程的教学任务,电工专业的教师也进行了一系列的改革探索。

1 传统教学模式中的制约性

在传统的教学模式中,电工课程设置分为理论教学和实习教学两部分,理论教学由理论教师在教室完成,实习教学由实习指导教师在实训室完成,教学过程自成体系,互不相干。而理论教学计划、课程设置虽然以实训为基础,但是教学内容的安排因为学生生源质量的原因很难做到和实习技能培训相辅相成,在教学过程中理论与实习之间的衔接问题显得特别重要。但是,毕竟是以两种模式进行,从教学内容的安排、教学重点难点的考虑、教学方法及教学手段的使用、教学设备的利用、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互动等都无法得到充分地发挥和展示。因此,这样的教学模式,造成了理论知识与实际操作相脱节。首先理论教师讲课时,只考虑理论上的推导和演算,没有更多地考虑到实际应用的可行性,而实习指导教师则多是依照实践经验进行教学,没有更多地考虑如何从理论上去解释、推导并解决实际问题。其次是学生在学习理论时只注重掌握理论知识而忽略了实际的应用,在学习技能时又只注重实际操作而没有很好地将理论与实际联系在一起。比如,在电工的教学过程中,理论教师讲授的是各种电路的基本概念、工作原理、测量方法、各种公式的推导与计算等抽象知识,而实习指导老师是让学生到实验室进行实验,而实验内容也是以验证性实验为主,是由教师事先准备好实验电路和器材,实验时,先由教师将实验目的、实验内容及过程、实验中可能发生的问题及注意事项讲述一遍,然后让学生在规定的时间内完成实验。目前技校学生由于基础知识相对较差,学习能力欠缺,无法全面掌握课程的理论基础知识,不能详尽地分析各种单元电路的工作原理,其结果是大部分学生成了实验的旁观者,而所做的实验也是“照葫芦画瓢”,机械地完成了实验内容,甚至于做完实验后还不知道自己到底做了什么,要解决的是什么问题,对高深的理论知识更是望而却步,久而久之,必然使理论教学与实习教学脱节。而实习教学内容是按照教学计划来完成的,无法解决学生在学习理论课时遇到的问题。因此,有必要对电工课程的教材和教学过程进行新的探索,找出一种既能让学生掌握一定的理论知识,又能通过实验(实习)提高学生操作技能的、适合技工学校学生学习的教学模式。

2 电工课程一体化教学的探索

根据学院人才培养方案的要求,要求学生电工学习结束之后能借助电工手册等工具书和设备铭牌、产品说明书、产品目录等资料熟悉通用电路的组成与特性,掌握产品的基本信息选择合适的电气元件;正确选用常用的电工工具、电工仪表,并对其进行常规维护;对常见低压电器进行识别、应用和维护;当供配电线路出现问题时能采取有效的措施进行紧急处理,能检查、修理和排除控制线路的故障。熟悉用电安全操作规程,具备用电安全防护能力;具备学习和应用电工技术新知识、新技能的能力。结合学生的整体学习能力,本着理论知识够用、重在实际操作能力培养的原则,负责电工教学任务的教师对原教学计划和教学内容进行大胆整合,要求学生掌握基本的理论知识之后,对偏深的理论内容、烦琐的理论分析和公式推导删去不讲,把重点放在了电路的连接运用上。将知识点整合成了如下几个模块:

为了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第一次课是在实训室进行的,认识常见的电工工具,熟悉导线,展示导线作品,要求学生利用实训室的废旧线头完成一下艺术作品,要求作品中至少有两条10cm以上长度的指导线,有三个以上的导线折直角,要有至少3圈的导线绕制,还要有1个以上两根导线的连接,是学生在完成作品的过程中熟悉导线,认识导线好坏,检测,连接和电工工具的使用等相关知识。作品完成后有一个展示的时间,在此环节不仅有学生刚完成的作品展示,教师和同学的点评,还有教师展示往届学生的线路作品图片,内容涵盖直流电路中的最简单的线路连接、串并联,一灯一控,一灯两控,点动,常动,正反转等全部的实物连接图片,让学生了解我们这门课程就是完成一件又一件能够满足某种特殊需求“艺术品”的过程。

在整个的教学过程中,项目情境的设计了四个,第一个是第一次课的情境设计,要求学生按照要求,利用实训室废旧线头完成工艺品的制作,开启电工学习的兴趣之门,第二个项目以“Amy家的电路改造”为载体,根据用户要求(直流形式的应急台灯,交流形式的台灯,插座安装,照明灯具的安装,一灯双控的实现等)如何实现为主导,服务于直流电路和交流电路的基本知识训练,覆盖能力点。项目实施过程中可有机地将电的基本知识、电路元件的识别与选用,仪表、工具的使用,安全用电的常识部分溶入其中,在讲授中重点在于单个模块和“用电”能力的培养。第三个项目是依据砂轮机的检测与控制对电力拖动的相关知识进行设计的,这三个项目在实施的过程中穿插电工仪表的使用和安全用电常识的相关知识,使安全用电和电工仪器仪表的使用成为贯穿整个课程的一条暗线,因而第四个项目设计的是一个情境剧,要求每个组的同学利用10分钟左右的时间,自己设计一个情境剧,将本学期所学习的知识设定一个情境演出来,里面有可以安排的错误操作和安全用电的隐患,其他同学以找茬的形式将错误点找出来,然后进行总结评选,在一个完整的情节中覆盖的知识面最广的一组获胜,最后在教师的带领下将每个情景剧中所涉及的知识点找出来,进行归纳总结,形成系统的知识,给本门课程画上一个圆满的句号。

同时在教学评价环节,改变学习成绩的评定方法,改变过去以理论考试成绩决定学生学习成绩的方法,采用全面、可控的形成性课程考核方法,形成性考核方法重点考核以下几个方面:

①阶段学习效果评价(考勤、课堂表现、小测验等);

②自主学习能力评价(独立完成项目任务);

③表述能力评价(课堂发言、讨论);

④团队合作及协作学习能力评价(项目合作);

⑤综合能力评价(操作考试);

⑥最终成绩由阶段性考核(60%)+综合应用能力考核(30%)+职业素养(10%)三部分组成。

同时,恰当地在各个考核环节中融入标准、规范、协作及质量体系的内容。真正把学生培养成既有一定的理论知识,又有很强的实际动手操作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实用型人才。

3 结束语

综上所述, 不仅为以后的教学做好准备,也为今后教学内容的调整和修改提供了方便。经过调整与改进,采用一体化教学模式,可以增强教学内容的实用性,培养学生的综合职业能力,促进学生做人、做事、求知、创新等素质的全面提高。

上一篇:梨树病虫害防治浅谈 下一篇:我国通用航空产业发展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