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印象 第11期

时间:2022-08-07 02:53:00

越来越多的中国人渴望能在北京这个城市里生活和工作,哪怕像浮萍一样漂荡在钢筋丛林,呼吸未必如家乡那般清新的空气,却争夺必然比家乡更为紧缺的阳光和私人空间,他们虽苦而无怨。权威数字表明,在京城1500多万常住人口中,这部分人群已达400万,而且仍以每年两位数的比例不断增长着。对于无法或无缘在这里生活的人来说,有机会“北京一游”则成了待偿的夙愿,于是,在通往北京的飞机、火车和长途汽车上,每天都有四面八方的人流朝这个大都市汇集,有数字显示北京年接待外来旅游者超过1亿人次,其密集程度在地球表面的人类流动图上既蔚为壮观,又空前绝后。

在游者而言,再美的风光也不过是景点和驿站,最终仅在记忆里找寻残山剩水;但在图谋留下来生活的人而言,辗转和艰辛却无比深刻地烙存于生命的日日夜夜里。在许多经过一代、甚至两代努力终于真正融入北京社会的“新北京人”眼里,京城的繁华胜景和日新月异已似自家阳台上精养的盆花,惬意而平常;但对数百万在北京打拼生活的“外地人”来说,浩浩皇都究竟是流动的家园、客居的旅舍,还是小憩的站台、赏景的舞榭呢?当他们由找工作四处碰壁、花几百元租一间比床仅大的小屋的城市游民,奋斗成为独当一面、有车有房的高级白领后,或许会赞许“他乡即故乡”;可当他们挣扎于城市的边缘、把一年的血汗钱攒下带回去交给老婆孩子时,则可能要感叹“月是故乡明”了……矛盾的人生总是在人生的矛盾中勃然喷发,却又寂然萎谢。

但无可否认的事实是,城市移民队伍的壮大已成了我国这样的发展中国家实现城市化目标和城市文明不断繁盛、激发活力的重要动因。反过来讲,移民进入城市后也以极强的适应能力在其中生根、发芽,正如美国社会学家高斯席德所说的“移民对变化了的政治、经济和社会环境做出反应”,对他们来说,城市经历是一种过程,在这个过程中,他们必须在工作方式、生活方式、社会交往、社会心理上做出种种调节,从而顺应他们自身所处的生存环境。这一切反应和调节,在京城移民身上只会表现得更鲜明、更强烈,而不是相反。

于是,在北京以皇都的威严气派和深沉的中心文化氛围审视甚而冷漠地对待成群结伙的外来者的同时,移民们也会用紧张好奇乃至迟疑对立的态度来走向新世界。那么,在时光流逝中,双方是做了握手言和的兄弟呢,还是成了深情拥抱的爱侣呢,抑或仍是隔阂疏离的路人呢?这便是我们开设“北京印象”这一题目的缘起。我们的记者将对北京社会各阶层、各成分的外来移民进行走访,调查他们对北京城市的体会和看法,记录他们在融入城市文明历程中的艰难跋涉和爱恨心迹。

如果说50多年前,城墙和城门楼的完全拆除使北京再也不能隔断城外人的进城路途,那么,不到30年前的国门开放,则再也无法阻挡这座昔日帝京快速变成一个巨大的移民城市的步伐。“留住才能想念”,我们愿做的,就是这一点。

上一篇:一个企业的科学管理观 下一篇:北京越来越“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