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们在北京

时间:2022-09-29 02:43:34

“卧游”作为北京国际设计周代表团在米兰设计周的展区托尔托纳(Via Tortona)的重头戏,将北京通过一种全新的形式展示在了世人面前。在此次参展的原创设计师中Marcella Campa、Stefano Avesani和Bo Young Jung、Emmanuel Wolfs分别是两对来自异国的设计师,前者是搭档,后者既是搭档更是伴侣;前者生活在胡同,后者教学在中国艺术类的顶尖高校中央美术学院。在看资料的时候,心中已暗自觉得这将是一件很有意思的事情,他们来自不同的国度,如今却都生活在北京,那北京于他们到底是什么,我真的很想知道。这一次,他们不仅仅是设计师,更是生活在北京的“北京人”。

他们生活在胡同里

Marcella Campa和Stefano Avesani

Marcella Campa和Stefano Avesani来自意大利,定居北京已有六年多的时间,一直在创作Instant Hutong项目,探讨传统与现代的深层关系。他们对中国城市的变化和发展一直有着浓厚的兴趣,致力于研究当代中国城市和乡村在时代大背景下的变化和转型,从都市研究到视觉艺术表达,努力探讨空间与社会的互动关系。

Marcella和Stefano来自文艺复兴的发源地――意大利。我们之间的对话带有浓浓的意大利腔调,时不时的两个人还会蹦出一两句中文,于是整个过程英文、意大利文和中文夹杂,总是让人感觉有些一知半解。可即便如此,你还是可以从他们真诚的目光中找到你要的答案,甚至可以看到更多。

电话、邮件沟通了许久,这次采访终于在某个午后被落实了下来,地点就在帽儿胡同他们的工作室。帽儿胡同是一个诞生过不少王公贵族的地方,胡同两边一边通往后海,一边通往南锣鼓巷,都是北京著名的旅游胜地。而他们就在某个不起眼的小院子里面,安静地做着他们的创作。在这样一个地方,即使它们已经辉煌不再,居住在这里的人也还是能感受到那些历史的痕迹,而这种感觉对于他们这样两个来自异乡的人尤甚。

他们已经住在北京6年,他们对胡同以及四合院这种具有浓厚的北京特色的组合总是有无尽的好奇。你看到他们在“卧游”的作品似乎就是一张地图,可即使就是这样一幅看起来不起眼的地图,其实背后也蕴育了许多故事。他们是设计师,或者你可以说他们是艺术家,但是他们一定不是地图描绘师。他们笔下每一处胡同密集地都是经过他们的巧心思量,光是地点的选择便已经没那么简单。谈话间Stefano也向我展示了一些他们既往的作品,虽然同样关于“胡同”,但是他们却把北京的胡同组合成了变形金刚,甚至让我这样一个土生土长的北京人都惊叹不已,想不到我的家乡还有这样一番风貌。而不仅仅是在北京的胡同,他们也做了许多其他的关于人、社会以及居住环境的作品,最新的作品叫做“120公里”,涉及了山东省与河北省之间的近60个村庄,从其中可以看出时代的变迁,岁月的更迭,甚至也可以让这些居住在这里的人们去真正的了解他们到底生活在怎样一种环境之中。

诚如我所说,他们的英语带有浓浓的意大利腔调,连我都会时而迟疑,不知道他们到底要说些什么,如今这胡同里生活着的大多是一些上了年纪的大爷大妈,那他们是不是也有所交流,生活在这么北京的地方,他们是不是也会遇到许多问题,其实我也真的好奇。当我把这个问题抛给他们的时候,他们也笑了起来,然后说:“是有一些不方便,不过这不阻碍我们和他们一起生活。”也许,我说这样的话是带有些自我炫耀的架势,可是你还能找到哪个城市里有这样一群可爱的人,他们或许没有过高的文化水平,可是他们的热情无人能敌,即使他们和外国人的对话仅仅能局限于“你好”、“谢谢”、“对不起”、“再见”的层面之上,可他们还是能有办法知道对方到底需要什么,这就是北京人。而更具体的就是那些生活在胡同里的北京人,尤其是那些最最北京的大爷大妈。他们总有最丰富的肢体语言来帮助他们弥补言语上的不足,而那些最原始的、最朴实的北京人的特质,在新一代的北京人,在我们的身上已经慢慢消逝。CBD是北京,那是一种都市与忙碌,胡同也是北京,那是一种闲适以及安逸。我问他们最爱北京哪里,他们说是胡同,除了那些古代的雕廊画栋以及隐藏在这小院之中的历史让他们着迷之外,更是这种真实让他们感觉温暖。

从大学至今,他们已经合作了14年,一起研究人、社会、环境三者的关系也已经过去了10年,Marcella说他们也还会继续这样合作下去。相识如此之久并可以一直与其并肩同行必定是因为对方身上有与众不同的闪光之处,而这也并不仅仅是“异性相吸”这种太过浅显的道理就可以一概而过的。Stefano说,他最欣赏的是Marcella那种专注于目标以及永不放弃的精神。Marcella说,她最欣赏Stefano的是他的想法,他们总能想到一起,那种默契是别人无可替代的。话说到这里,他们相视一笑,其实也就是默契的最佳体现。

我无法向你说明他们到底是怎样的人,每当他们认真地听着我说的话,而我却又似乎只明白了80%她所说的话的时候,我心里也会有些小小的内疚,可即便如此,很多事情你甚至都可以透过他们的眼睛看到,真诚且美好,我也希望你可以看看他们更多的作品,感受一下这个不一样的北京,不一样的中国。

www.省略

他们生活在校园里

Bo Young Jung和Emmanuel Wolfs

Bo Young Jung和Emmanuel Wolfs毕业于英国皇家美院,目前任教于中央美术学院,工作和生活在北京。他们自2005年起便通过概念设计来探索情感与思维的可能性。他们的设计实践通常包含并挑战当代社会的种种问题,例如全球关于自然、科技、心理学和多元化趋势的辩论。这种设计实践把设计当作一种媒介而不是专业,并希望借此拓宽对关乎我们生活环境的公共事件的批判方法。

Bo Young Jung来自韩国,母语是韩语,是一位标准的美女,我们交谈的时候,恰好起了风,风吹过她的发丝,让我都有些心动,总忍不住想要把这些美好的画面记录下来。Emmanuel Wolfs来自比利时,母语是法语,是一位标准的帅哥,绿色的眼睛泛棕的头发,看起来格外赏心悦目,甚至让人对比利时这个国度也多了更多好奇。这样两个截然不同的国家,说着两种截然不同语言的人,却在命运的驱使下在英国相识,并相知相伴,如今一同在中央美术学院教书。尽管说命运这件事太有些电影的感觉,听起来有些夸张,可我还是觉得这真的太过奇妙,以至于让我也有些心生艳羡。

他们第一次来到北京是在2008年,仅仅四天的旅程便让他们对这个城市有太多期待,这让他们在得知中央美院招聘外国教师的时候欣然应允。直至今日他们也依旧喜爱北京这座城市,喜爱那些生活在北京的人们,更喜爱这片校园以及他们的学生们。

说起决定前来北京的这段经历的时候,Jung的脸上依旧有掩饰不住的兴奋,此时他们甚至已经把北京当作了他们的家,他们真正的家乡如今却反而成了他们短期旅行的驻地。

Emmanuel说,很多年他的家乡都是一成不变的,即便过了几年再回去依旧是同样的街道同样的建筑没有太大的变化,可每次他回到北京,即使只是过了半个月,这里也会有巨大的变化,他甚至不知道这些变化是何时发生的。他们相识于英国,英国于他们,也总是有很深的含义,Jung在那里遇到很多来自不同国度的人,也结识了许多新的朋友,Emmanuel在那里总能找到推动他的力量,他说那里对设计师来说是好的,因为你永不会止步。故乡是一个起源,而走到不同的地方去感受那些不同的文化,或许才可以让我们更好的了解我们自己。

我想你会好奇,两个异国的人要怎样在中央美院教学?他们又可以教些什么?他们在美院教授艺术,不是教学生历史、理论和那些枯燥无味的知识,他们更愿意告诉他们的学生该如何思考,如何设计,如何利用媒介的力量,如何找到自信。这世界我们每天能看到的东西太多,该如何将这些元素打散使其成为自己的,将它们更好的融入自己的作品之中,的确相当重要,尤其对学习设计、艺术的学生来说。他们也不照搬西方的经典理论,因为中国有中国的文化,西方有西方的文化,即使它们在设计领域已经很成熟,但那也不适用于中国。我说中央美院总是带有一些艺术家的感觉,而他们也觉得如此,学院派、实用派、艺术派的院校各有千秋,但艺术派在思维上的确最是活跃,而这也就是他们喜欢他们的学生的原因。

他们说过去总是有许多人说,中国的文化只有过去,可是他们来到这里,看到许多富有创意的新一代年轻人,他们也相信中国设计的未来,也许再过几年,便会有更多的人看到中国的新兴文化的诞生,我们不能轻言那些年少轻狂者一定不好,因为谁也不知道什么才是最好,借由这些“自由散漫”去打开另一扇设计的窗户,或许也是推动着我们前进的良方。

和Marcella、Stefano比起来,Jung和Emmanuel之间多了另一层联系,那就是“伴侣”。在讲述他们彼此之间的故事之前,我可以告诉你一件小事,那就是采访过后,在为他们拍摄的时候,每拍摄完毕一张,Jung都会看一下并找出其中的不足,然后告诉Emmanuel,甚至也会上前摆弄一下他,告诉他应该怎样摆出一个好看的姿势。这时,Emmanuel就会无奈地冲我笑笑,然后说:“你看,她工作的时候也会这样,意见多多。”听见这话的时候,心里洋溢出了一丝暖意,这感觉不是甜腻,而是沁人心脾的一种舒畅,温暖且毫无负担。他们之间有许多相同之处,可更多的时候他们是两个截然不同的人,这些当然与他们不同的文化背景有关,因此他们也常常意见不合,甚至也会争论,但再多工作上的不统一也不影响彼此对对方的欣赏。她说:“我在很多方面都很信任他,并欣赏他的许多独到之处,和他在一起我永远不会感觉无聊。”他说:“她是一个总是可以看得到未来的人,而我甚至连五分钟以后是什么样都不知道。每当我们有矛盾的时候,她就会说起韩语,而我则会说起法语,这种感觉确实也会很奇妙。”每次我说完一个问题的时候,Jung都会首先回答,语毕之后再望向Emmanuel,或者说一句:“你怎么想?”或者又只是看着他。这时他又会仔细地说些他的想法,衔接的总是恰当好处。于我的感觉是,Jung是个有些感性的人,Emmanuel则似乎有些理性,因为相比较Jung的情绪的表达,他可以把每个问题都陈述地有条不紊,句句真谛。这种感觉真的很奇妙,甚至更多的时候你不会觉得他们和身在同一国度的人有什么区别,情感总是相同的,而乐趣或许恰恰就在那些不同之中。

采访过后,他们又带着我在中央美院里简单游历了一番,并且我们又说了些对设计和时装设计的不同的想法。更有意思的是,上学时学的那几句法语也终于有了用处,我终于可以和真正的French Speaking表达我对法语这个语言语法之复杂的深恶痛绝。我们从设计谈到语言又谈到现在和未来,确实也有些意思,而更多时候我愿意和他们交流,甚至觉得这种交流会比同样的语言更加顺畅,那顺畅超越了国别,超越了语言,是一种真心的交流,没有距离。

结语:

“中国”这两个字有时是沉甸甸地压在中国的设计师的身上,他们试图找到属于中国的东西去表达,但是却一直不得其所,甚至会变得不伦不类。其实,也许我们不一定要背负这么大的一个责任,而当有一天你真的对你的祖国有了更深的理解的时候,那个东西即便没有雕饰,没有龙,不是黄色,不是红色,它也可以叫做“中国制造”,因为你就代表了中国。而恰恰是这些来自异国的设计师,反而时常比我们更了解我们的祖国,因为他们不存在这样一个所谓的责任与抱负,于是也更自由地去看待这座城市。

芮成钢曾说:“现在的中国就像一个暴发户,而我们希望今后能告诉世界,经济的增长只是我们的一部分,而更多的是我们的文化,也希望透过文化告诉世界到底什么才是中国。”感谢北京国际设计周给了我们这样一个机会,让中国的设计师们与外国的设计师们有了更多的交流,更让我们看到了一个崭新的世界。他们来到这里,我们走出去,这种感觉真的很好,因为在这里你看到了世界,也看到了自己。

上一篇:时尚其实并不肤浅 下一篇:中国女星惊艳戛纳电影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