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央银行调整法定存款准备金率政策效果评价

时间:2022-08-07 02:03:04

中央银行调整法定存款准备金率政策效果评价

摘要:本文结合我国货币政策实践,以2007年的货币政策效果为分析切入点,分析并评价作为中央银行货币政策的“三大法宝”之一的法定存款准备金率对我国宏观经济调整的效果。笔者认为,法定存款准备金率这个货币政策工具之所以没有像理论上所阐述的那样具有明显的效果,主要在于我国存款准备金制度的不合理,外汇占款抵消了政策效果等方面的原因。

关键词:中央银行 货币政策 法定存款准备金率 政策效果

一、法定存款准备金率的政策背景

法定存款准备金作为中央银行调控宏观经济的三大货币政策措施之一。起始于18世纪的英国。而后,美国1913年的《联邦储备法》以法律形式规定商业银行必须向中央银行缴存存款准备金,形成法定存款准备金制度。由于1929~1933年世界经济危机,各国普遍认识到限制商业银行信用扩张的重要性。凡实行中央银行制度的国家都仿效英美等国的做法,纷纷以法律形式规定法定存款准备金的比例,并授权中央银行按照货币政策的需要随时加以调整。在过去近100年里,美国一直在不断强化对法定存款准备金的管制,同时也不断采取措施完善法定存款准备金管制的手段,如根据金融创新的发展而不断扩展应当缴纳法定存款准备金的负债项目;根据商业银行吸收的存款金额大小实行累进的法定准备金比率。1935年美国《银行法》颁布之后,调整法定存款准备金比率便成了美联储重要的政策工具之一。

法定存款准备金率政策调整宏观经济的作用机制如图所示:

在货币政策理论中,普遍认为该政策手段对宏观经济的调控过于猛烈,被称之为货币政策工具的一把“猛斧”。因此,发达国家的中央银行在运用该政策时,慎之又慎。即使用也只是作为其他货币政策工具的补充,或只是在宏观经济形势十分严峻的情况下才采用此项政策调节宏观经济形势,并不是经常使用的一项货币政策工具。

二、我国中央银行实行法定存款准备金率政策的历程

我国的存款准备金制度是根据1983年9月《国务院关于中国人民银行专门行使中央银行职能的决定》恢复建立的。1984年国务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银行管理暂行条例》将其制度化。从1984年至2007年,中央银行(中国人民银行)已经对法定存款准备金率进行了21次调整。在2006年至2007年,中央银行对法定存款准备金率的调整次数就多达13次,足见该政策工具对我国中央银行调节宏观经济的重要性。如表1所示,详细列示了每次的调整时间和调整幅度。

从表1中我们可以看出,中央银行对法定存款准备金率的调整有一个十分显著的变化,即以2003年为界,自1985年至2003年,法定存款准备金率低调整幅度比较大。最低也是1%的幅度(仅有1次),调节次数并不频繁,每年仅进行1次调整,其中在1987年由10%直接上调至12%。在1998年3月,法定存款准备金率直接由13%下调至8%,可见每次调控幅度非常之大。自2004年至2007年,中央银行对法定存款准备金率调整的主要特点是:调整幅度较小,调整次数频繁,仅2007年,中央银行对法定存款准备金率的调整次数多达10次,每次上调的幅度以0.5%为主,只有在2007年12月25日将法定存款准备金率一次性上调1个百分点。相比1985至2003年间的情况有较大幅度下降。法定存款准备金率政策可以说是中央银行使用的比较频繁的政策工具,尤其是在2007年,法定存款准备金率在我国的货币政策操作过程中出现的次数非常之多。这完全与货币政策理论,以及西方市场经济发达国家的政策实践相悖。下面将结合中国的实际经济运行状况。对该政策效果进行简单的评价并简要分析其效果不明显的原因。

三、法定存款准备金率政策效果评价

法定存款准备金率政策的效果,主要从中介指标的传递效果和政策目标的实现情况两方面进行评价。中介指标的传递效果,主要分析2007年货币供应量的变动和贷款变动情况,政策目标主要分析物价水平的变动(通货膨胀)。因为,在理论和实务中,法定存款准备金率的调整被公认为是对货币供应量和通货膨胀产生影响的有效政策手段。

(一)货币供应状况

货币供应量作为货币政策的一个中介指标,如果法定存款准备金率的变动能够引起货币供应量的变化,那么法定存款准备金率这个政策工具所产生的效果就可以向下传递。最终引导消费和投资,达到调节宏观经济的目的。让我们来看一下我国2007年的货币供应状况,2007年末,广义货币供应量M2余额为40.3万亿元,同比增长16.7%,增速比上年低0.2个百分点;狭义货币供应量M1余额15.3万亿元,同比增长21%。增速比上年高3.5个百分点。流通中现金MO余额3万亿元。同比增长12.1%。增速比上年低0.6个百分点,全年累计现金净投放3303亿元,比上年多投放262亿元。M1增速比上年明显加快,全年维持高位运行态势。年末M1增速比M2增速高4.3个百分点,反映出银行体系资金的流动性不断增强。尽管频繁地实施了较为严厉的法定存款准备金率这项货币政策工具,货币供应量还是呈现出较快的增长。

(二)贷款变动情况

2007年末,全部金融机构本外币贷款余额27.8万亿元,同比增长16.4%,增速比上年高1.9个百分点,比年初增加3.9万亿元。其中,人民币贷款余额26.2万亿元。同比增长16.1%,增速比上年高1个百分点,比年初增加3.6万亿元。按可比口径同比多增4482亿元。在表2中。我们可以明显地观察到,尽管央行全年10次上调法定存款准备金率,但是各类金融机构的新增贷款总额均超过2006年。其中,外资金融机构的2007年贷款新增额比上年多735亿元,增幅近76%。仅2007年贷款新增额高达34818亿元。高出2006年贷款新增额3855亿元,增幅达12%。在2006年法定存款准备金率仅提高一个百分点,而2007年法定存款准备金率提高5.5个百分点。

(三)物价水平变动情况

2007年居民消费价格同比上涨4.8%,比上年提高3.3个百分点;其中,各季平均同比涨幅逐步扩大,分别为2.7%、3.6%、6.1%和6.6%。从消费品和服务分类看。消费品价格涨幅扩大,服务价格基本稳定。2007年消费品价格上涨5.7%,涨幅比上年提高4.3个百分点;服务价格上涨1.9%。涨幅比上年提高0.1个百分点。

工业品价格呈现前期涨势平稳,后期涨幅明显扩大的态势。2007年原材料、燃料、动力购进价格同比上涨44%,其中各季同比分别上涨4.1%、3.6%、33%和6.3%:工业品出厂价格同比上涨3.1%。其中各季同比分别上涨Z9%、2.7%、Z6%和4.4%。农业生产资料价格同比上涨7.7%,其中各季同比分别上升4.2%、6.2%、8.7%和11.5%。尽管物价上涨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但是,在供给水平没有受到严重影响的条件下,需求的增加成为物价上涨的主要原因,作为调节需求的货币政策没有很好地发挥应有的作用,即便是像法定存款准金率这样的“猛斧”也是如此。

四、法定存款准备金率政策效果不明显的原因分析

笔者根据对发达国家货币政策体系的了解,尤其是对法定存款准备金率的使用状况进行分析的基础上,认为我国的法定存款准备金率政策之所以没有发挥其理论应有的作用。主要原因有以下两点:

(一)法定存款准备金制度存在缺陷

关于法定存款准备金率制度的缺陷,主要表现为以下两点:第一,法定存款准备金率不够灵活,没有区分办理存贷款业务的金融机构各自的法定存款准备金率。我国法定存款准备金率只有在开始实行时,按存款的类型确定不同的法定存款准备金率,年开始统一了所有开展存贷款业务金融机构的法定存款准备金率。西方国家普遍根据商业银行所在区域,负债种类,流动性种类的不同规定有差别的法定存款准备金率,这值得我们借鉴。比如外资金融机构2007年贷款新增额比上年多735亿元,增幅近76%,增幅居各类金融机构之首。第二。法定存款准备金数额的计提不合理。我国目前的法定存款准备金是以旬末的存款余额为计提基础。没有考虑考核期间的存款余额状况,这也为金融机构漏缴、欠缴法定存款准备金提供了条件。这些制度上的缺陷将对法定存款准备金率的政策效果带来不利影响。

(二)外汇占款抵消了法定存款准备金率的政策效粟

持续双顺差导致总的外汇储备持续增加,外汇储备的持续增长带动了流动性的充裕,严重抵消了法定存款准备金率政策的有效性。从图2我们可以看到,整个2007年货币当局所持有的外汇资产占其总资产的比重一直在66%以上,过多的外汇资产需要中央银行投放过多的基础货币,导致货币供应量的增加,流动性的过剩。尽管央行在2007年连续10次上调法定存款准备金率,不断运用公开市场业务在货币市场上运用央行票据和国债进行对冲,但收效甚微,这与外汇占款有直接的关系。

上一篇:我国社保资金管理的问题及对策 下一篇:加快新农村建设 推进统筹城乡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