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央电视台开学第一课范文

时间:2023-11-20 18:40:43

中央电视台开学第一课

中央电视台开学第一课篇1

2、有线电视是指使用河南有线提供的机顶盒或者无机顶盒直接通过线路接口收看电视界面的方式。其提供的“名校同步课堂”以 直播+点播的方式进行呈现,具体如下:直播

有线电视用户(有机顶盒):

在正常观看电视时,第一步:按遥控器“数字键”777(地市用户)或输入频道号125-139(县区用户),第二步:选择相应频道即可收看;双向或宽带用户可以通过首页推荐位《名校同步课堂》直播入口进行后收看。

第一步:打开电视,进入机顶盒正常收看电视,如中央一台;

第二步:按遥控器“数字键”,按三个数字“777”;

第三步:选择相应的年级学科直播频道即可观看直播。

3、有线电视覆盖用户(无机顶盒):

凡有线电视信号覆盖的地市区域,将有线电视用户线连接至电视机射频口并手动切换信源选择DTMB信号即可收看《名校同步课堂》的各频道。

点播

有线电视双向或宽带用户可通过首页推荐位《名校同步课堂》点播入口进入专区。目前专区有五个一级栏目,分别为:推荐、小学课程、初中课程、高中课程,看直播,点开观看相应内容。

宽带IPTV收看方法

宽度IPTV是指使用宽带运营商提供的机顶盒通过网络收看电视界面的方式,主要指联通、移动、电信三家运营提供的IPTV服务。 “名校课堂”以直播+点播的方式进行呈现。

第一步:打开电视,进入机顶盒正常收看电视,如中央一台;

第二步:通过遥控器数字键输入小学三年级课程的频道号“803”,即可观看直播。

中央电视台开学第一课篇2

关键词:电大教学资源建设

在现代远程开放教育的教学中,离不开高质量的多媒体教学资源,其质量的高低直接影响着教学质量。多媒体教学资源主要包括文字教材、电子教材及网上教学资源等。文字教材是多种教学媒体的核心,是最基本的教学资源,是传递教学信息的主要载体和学生自主学习的基本依据。电子教材(包括音像带、VCD光盘、CAI课件等)是对文字教材内容进行可视听的直观的讲解和补充。网上教学资源包括课程的教学大纲、课程教学实施细则、各单元内容的学习辅导、直播课堂、课程实验指导、作业练习以及逐步建立的自测练习系统等。生动、丰富的多媒体教学资源有利于提高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是对学生个别化自主学习有力的支持服务。所以,兰州电大在软件建设中,重点抓了教学资源建设。除了购买中央电大的教学平台、各种管理软件和教学教辅媒体资源外,还建起了电子图书馆,并大力开发各种媒体形式的教学资源,加强多媒体教学资源的搜集、整理、整合运用,使学校充满现代远程开放的校园学习氛围,为学生自主学习提供尽可能多的学习支持服务。

一、重视资源建设作用,制定资源建设规划

随着现代远程开放教育规模不断扩大,对优质丰富的多媒体教学资源需求越来越大。优良的教学设计、丰富的网上资源、完善的教学服务,是学生进行网上学习的必备条件。为此,我校在继续开展“教育质量年”活动的同时,提出“资源建设年”的口号,力争在三年内建成开设专业所有选修课(自开课)的网络资源,整合中央电大、省电大课程的网络资源、IP资源等,进一步推动和加强教学资源建设,以其丰富、优质的资源为学生提供支持服务。本着网上资源建设必须全员关注、部门分担、教师为先的总体思路,制定了《兰州电大关于进一步加强开放教育网上教学工作的实施意见》,对网上教学资源建设的要求、网上教学活动的实施、网上教学资源的整合应用以及网上教学工作的检查考核等提出了全面、系统的要求,明确了各处室和教师在网络建设中的任务、作用。在选题上,以开放课程、主干课程和系列化课程为主;在类型上,以多媒体网络课程为主;在形式上,坚持精品课件和“短平快”流媒体课件并举,以流媒体课件为主;在方式上,坚持引进、开发和改造相结合,通过建一点、买一点、整合一点的途径,逐步完善资源。

二、科学定位三级平台,抓好资源建设应用

对每一位兰州电大的学生来说都拥有中央电大、甘肃电大以及分校网站这三级网络平台,如何对这三级平台进行功能定位,让学生在三级平台上各取所需,是我们目前思考最多的问题。为了避免重复建设浪费资源,我们对三级平台做了分工和定位:中央电大、甘肃电大网站的课程信息、资源重在整合,分校网站资源重在自建。

由于分校直接面对学生,我们强调分校网站的建设突出体现平台应用和网上互动的功能。因此分校网站把主要精力放在选修课(自开课)资源的自建和必修课(统设课)、限选课(省开课)资源的整合以及网上交互平台的建设和使用上。如将中央电大、省电大的网络、IP等资源进行下载、整合后挂接到分校网站;将卫星小站接收的资源打包后挂接到分校网站;在分校网页上链接“中央电大试题库”等等,供教师和学生进一步整合使用。另外,分校新的网页链接20多种不同类型的教育资源子网站,包括颇受学员欢迎的“法律新干线”、“金融浪潮”、“英语角”、“e时代”、“财会工作室”、“文学走廊”等,以为各学科的教学及管理提供大量的素材资料,帮助学生了解和掌握本专业动态,提高专业知识学习的兴趣。

在此基础上,我们本着高效、优质、为学生所用的原则,在网络上主要提供相关专业课程的教学大纲、教学实施方案、教学进度表、各章节的重点(难点)、单元练习及答案、案例、课外辅导材料、期中测验及分析、期末复习等,有的还配有电子讲稿、网上视频点播、网上自测题等。如“非典”时期,为了贯彻中央电大、省电大“停课不停教、停课不停学”的要求,整合、自建了112门课程的网络资源,要求学生通过网络获取所需资源,以“空中课堂”形式极大地方便了学生的学习,使得网上教学取得了显著效果,将“非典”对教学工作的影响减小到最低程度。另外,我校对选修课实行“五统一”,加强资源建设,组织教师编写、制作完成88门选修课程的网络资源,每门课程包括教学大纲、实施意见、重难点和8套单元练习题、综合测试题,挂接到分校网页,供学生浏览学习;为迎接中央电大抽考,加强期末考试辅导,我校组织管理教师和任课教师下载、整理每学期开设课程的学习卡自测题和往届考试题、网上教学活动文本,每门课程4至6套,挂接到网上,组织教师在考前指导学生进行网上练兵,从点击率显示,很受学生的欢迎。

为了满足师生对数字图书馆的需要,学校派专人进行数字图书馆的建设,能够共享省校数字图书馆,并能共享其他一些学校的数字图书馆。数字图书馆建设人员按照学校要求从各类网站下载、整合、收集数字图书,购买数字图书,摄录、收录文字图书转为数字图书,使我校数字图书数量增加许多。同时学校还刻录、购置了一些视听资源和电子读物,供师生借阅。在建设数字图书馆的同时,学校每年购置一些报刊、杂志、书籍,仅2002、2003年两年集中投入近五万元改造图书室、新添书籍。目前,我校馆藏电子图书10万册,连接有21个电大系统和10个社会数字图书馆网站。无论是文字图书还是数字图书,学校都免费为师生借阅,基本能够满足试点工作对于图书的需求。

经过不懈的努力,目前,我校文字教材每学期通过省校教材管理中心征订,到位率达95%。网络平台共建各类媒体数据670G,其中IP课件211门,1916课时; VOD点播课程链接至省电大;CAI课件40门,122张光盘;自建88门选修课网上文本资料;各专业有2种及2种以上媒体的课程达到95%,有3种及3种以上媒体的课程达到80%,为学生自主开展网上学习提供了必要的条件。

三、加强资源整合利用,保证教学质量

我校重在积极引导和要求教师、学生综合利用多媒体教学资源,提高现有多媒体教学资源的利用率。第一,主要通过教材征订的方式获得文字教材和电子教材,而网上教学资源获取则主要通过学生、教师、技术人员登录中央电大“电大在线”、省级电大的“电大教学平台”及自己的网页等。第二,设有专人坚持每天登录中央电大、省电大教学平台接收VBI、IP、卫星电视提供的教学资源,并及时的分类下载、储存。与学校开设专业相关的教学资源如各级电大的直播课堂、VBI、IP等及时下载打包保存于校园网服务器上,供学生、教师随时浏览、查询、下载。第三,建立合理的多媒体教学资源使用流程,按使用流程及时将教学资源、信息传递到教学管理部门、专业指导教师、课程辅导教师和学生中,以便充分利用这些教学资源来开展教学工作。

四、教学资源建设的一些思考

虽然,我校通过各种方式不断加大学资源建设的力度,使得多种媒体教学资源内容丰富了,质量提高了,取得了明显成效,有利地促进了远程开放教育教学质量的提高。但是,还存在以下主要问题:第一,专业和课程特色不够突出;第二,针对性、适应性、时效性不高;第三,资源表现形式较单一。基于此,需要我们根据专业和课程特点,结合学生和内容实际,在资源建设中努力体现专业和课程特色,符合学生的实际需求,力求内容丰富、形式多样,不断提高资源建设的质量。

参考资料

[1] 田海峰.开放教育教学资源见者及应用问题探索.陕西广播电视大学学报.

[2] 李西凤.现代远程开放教育资源建设面对的问题和选择.现代远距离教育.

中央电视台开学第一课篇3

初听她的经历,只觉得这个女子聪明又幸运:中国传媒大学播音系的高材生,在上海电视台4年中主播多个新闻栏目,2003年进入央视,在经济频道主持《第一时间》,各种大型晚会和新闻报道也多有参与,今天又成为《新闻联播》主播……深入了解才知道,欧阳夏丹在人生这个竞技场上所获得的每一次成功,都是她不断努力与付出的回报。

16岁时,正在上高二的欧阳夏丹失去了父亲。那时候家里生活非常艰难,虽然父亲住院花费了大量的医药费,可妈妈和姐姐顶着一切压力,坚持不影响欧阳夏丹的学业。欧阳夏丹没有辜负亲人的热望,考上了北京广播学院(如今的中国传媒大学),成为当年广西地区唯一被录取的考生。

在广院,她的文化课成绩是第一名,但专业课成绩一般。毕竟,在语言能力上,北京的同学有明显优势。但她并没有“认命”,每天清晨6点她就起床,到学校的操场上对着白杨树练声。到了第二年,没有老师督促,坚持练声的同学也少了,而她还一直坚持着。因为坚持。大二时,她的文化课还是第一,而专业课已到中上水平。

1999年,欧阳夏丹进入上海电视台从事主播工作。凭借亲和明朗的主持风格,她迅速得到观众的喜爱,成为当家一姐。2003年,新的选择摆在她的面前,一个是继续留在上海,过着舒适惬意、波澜不惊的生活;另外一个是前去北京,在经济频道主持新节目。欧阳夏丹为是否辞职矛盾了两个多月。“我打电话给大学班主任。他说,如果你想要安逸的生活,那就留在上海;如果你想挑战自己,想看看自己有多少未知的潜力,那就去北京。”

2003年10月,骨子里喜欢挑战的她交出了辞职报告,毅然来到北京开始了“北漂”生活。在北京“非典”病情刚刚尘埃落定之时,欧阳夏丹戴着白色口罩来到了中央电视台,她人生中的一个新阶段开始了。

初到北京,欧阳夏丹住在一套没有暖气的老式居民房里,生活的艰辛自不必说,而更大的考验来自工作。北京的工作强度比上海大很多,因为压力过大,最初的几个月里,她的身体频频出问题,经常要到医院打吊针。“黑夜给了我黑色的眼圈,我把它奉献给《第一时间》。”这是欧阳夏丹的一句名言。每天早上7点,只要一打开央视经济频道,她都准时站在那里荡着两个酒窝一脸笑容地说新闻,新一天的第一缕阳光也跟在她的身后洒了进来……

说欧阳夏丹像“邻家女孩”,是因为每一个见过她的人,都能感受到她的亲和力。没有名主持人的过分矜持,没有珠光宝气的奢侈装饰,更没有谈吐之间的盛气凌人。她率真而别具感染力的笑容,亦庄亦谐的主持风格,非典型新闻播报语态,受到了越来越多的观众喜爱。2006年,她以不足三年台龄的履历,获选央视2005年度“优秀主持人播音员”。

2011年8月,央视首次对新闻主播、主持人岗位实行竞争上岗。欧阳夏丹凭借多年来的主播经验与灵活的应对能力,成功胜出。和郎永淳一起成为《新闻联播》第四代“国脸”。据央视内部人士透露:“要说美女,央视比比皆是,而欧阳夏丹的突出之处,是其敏捷的反应能力、悦耳的声音波段和独特的笑容。”

欧阳夏丹随时都像勤劳的蚂蚁一样储备着机会,在人生路上,孜孜不倦却又时刻触角敏锐。当更多人对“不屈不挠”的精神赞赏有加时,她更看重的是第一次的成功。而不断争取“第一次成功”,其实就是勤奋积累、厚积薄发。

中央电视台开学第一课篇4

授奖辞

《开学第一课》是体现电视媒体价值之作。它不仅是传播,更是传承,将最宝贵的东西――爱与常识,润物细无声地播散给了我们的未来――亿万青少年学子。

2011年9月,《开学第一课》节目走至第四个播出季。该年的主题是“幸福”,表达了“成长比成功更重要”的理念。

《开学第一课》是一项教育部和央视共同举办的大型电视公益活动,创立于2008年。这一年,中国经历了汶川大地震,也迎来了北京奥运会。

当时中央电视台计划制作一档地震方面的特别节目,但是“关于汶川地震的选题几乎都做遍了”,现任《开学第一课》制片人卢小波回忆道,“要将节目定位于汶川精神与奥运精神的结合点,光策划就做了14次,最终定下了‘知识守护生命’的主题。”节目通过电视手段,清晰传达了应急避险教育和生命意识教育知识。

当年节目播出后,即取得了极大社会反响。“史上最牛的一堂课”的报道见诸报端,《人民日报》对《开学第一课》的生命安全教育先后发表了两篇评论,新华社还专门组织了各地记者站报道各地中小学生收看《开学第一课》的景象。

最初在央视财经频道播出时,《开学第一课》是央视除春晚外收视率表现最好的节目(活动)之一。由于初播的上佳口碑和收视,节目顺势延续固定下来,成为央视的一档品牌节目。从第三届起,节目首播改在央视一套上午9点,节目也真正走进课堂,成为孩子们真正的《开学第一课》。

教育部基础教育一司副司长王定华这样评价《开学第一课》:一是有利于增强教育的针对性;二是有利于增进教育的时效性,每年的《开学第一课》选题都是有针对性的;三是有利于增进教育的感染力。

《开学第一课》基本由“4课”组成,分别是名人、偶像、榜样和贯穿各环节的游戏设计。2011年的节目现场,成龙、杨利伟等知名人士讲述了发生在自己身上或者身边的故事,传达了“努力、自信、快乐”理念;盲童琴手刘浩的乐观自信深深感染了观众;2011《感动中国》获奖人物孟佩杰背着养母上大学的经历也感动了大批观众;歌手林宥嘉的一曲《你是我的眼》传递了感恩的心⋯⋯配合寓教于乐的互动环节,节目与现场的孩子、观众们一起体验了一次寻找幸福的心路历程。

制片人自述

《开学第一课》的目标是给孩子们传递课本还未涉及的价值观方面的内容,这也是主流媒体应该承担的社会责任。第一届《开学第一课》以‘知识守护生命’为主题,对比当时日本的情况,国内在应急避险教育方面是缺失的;第二届节目以“爱的教育”为主题,教孩子们如何爱自己、爱家庭、爱他人乃至爱祖国;第三届以“梦想”为主题,是考虑到在社会发展过程中,生活条件的优越在一定程度上磨灭了孩子们的理想和梦想;2011年以“幸福”为主题,基于对应试教育的反思,我们提出――教育的本质是为了让生活更加幸福,快乐成长比成绩更重要。

节目每年的筹备从6月份开始,确定主题和策划是耗时最长的部分。为了能让节目既有“高度”又“接地气”,节目组会和特级教师沟通,发现当下中小学生普遍面对的热点问题;也会和孩子们交流,目的是让孩子能看懂、爱看节目。为此,节目组在节目设置上充分考虑到了互动,比如通过姚明和孩子们拔河,让他们理解人多力量大的道理;通过明星的故事讲述,激发孩子们的热情;通过盲童刘浩这种身边榜样的故事,表达积极向上的力量⋯⋯

我们希望每年的《开学第一课》,真正成为伴随孩子成长的第一课,成为他们记忆中永远的亮点。

中央电视台开学第一课篇5

教学中往往是老师引导学生学,而我的学生常常出其不意的引导我去教他们,学生们的方法使我在教学中不断得到启发,并使我的教学方法不断得到提高。

记得人教版初一下册第42页3a部分内容是中央电视台环球世界节目主持人的一段台词。不到五行字。教材内容的重点是提供一段现在进行时态的阅读训练,要求学生掌握文中的动词短语和描绘性形容词。教材预设的教法是:阅读文章,画出文中现在进行时态的短语和描绘性形容词。这一部分应该占一节课的四分之一的内容。我按照教材预设的教法教完。因为这简单的几行话里包含有六七个重点短语,这使得我对学生很不放心。我又详细地讲解了文章中的短语和形容词。由于我讲解的时间过长,学生听的很费劲,这节课的内容我只完成了三分之一,而我自己的感觉是既不满意又不放心,最后干脆用老办法让学生课后背诵这篇短文。第二天我给学生一个早读时间去背诵这几句话,看得出来学生死记硬背的效果并不好。在接下来的一节课上我抽查几个学生的背诵情况,一个女生的背诵使我很惊奇。与其说她是在背课文,还不如说她是在作演讲。她完全没按课文原版照背。而活生生在节目主持。她是这样加上自己的开场白的:“I am a reporter for CCTC's Around World show. I am XiongMin. Thank you for joining our show…………”当她走下讲台时我情不自禁地鼓起了掌,而同学们却惊奇地看着我,似乎对我感到莫名其妙。我对这位女生的背诵大加赞赏,而同学们却说:“象她那样背我早就能背过”我生气地说好,我给你们五分钟时间准备,比一比看看你们谁能象她那样流利。学生们开始准备时我在走道上巡视。这时一个男生跟我说:“老师,呆会儿我来当评委行不?”我灵机一动说:“好”。学生还没准备到一 分钟我就叫停了。我重新作安排:“现在我们要给中央电视台环球世界节目招聘节目主持人,我给你们四分钟时间准备,呆会儿你们上讲台应聘,其他学生当评委。”学生们兴致更高。接下来的课上的轻松愉快,学生们表演的太好了,我十分满意。开始我很担心这节课的内容要耽误,可我万万没想到,我不仅完成了本节课的内容,还把上节拖下的内容补上完了。正因为有了学生教给我的方法,教材下面的内容就轻松容易的多了。紧接着的内容关于中央电视台其他栏目。也正是学生给我以启迪,使我轻松地上完了这节课。

现在我深深领悟到“现在的学生在某些方面可做老师的老师”这句话的道理了。从另一个方面讲,新教材的教法更需要我们老师和学生共同去研究探讨。

中央电视台开学第一课篇6

中央电视台主办的公益节目《开学第一课》在每年的开学之际都会呈现在观众面前,今年的主题是_____,不晓得你们都有什么感想呢?下面是小编给大家整理的关于2021开学第一课心得与感悟700字10篇,欢迎大家来阅读。

开学第一课心得与感悟700字1时间总是不经意之间溜走了,一眨眼,快乐且短暂的暑假结束了,紧接着新学期开始了。在这个开学里,每一位同学满怀喜悦,带着微笑回到校园学习,制定一个新的目标以及计划,面对这个新学期,同学们要重新树立目标,并且为新的目标付出行动,好好努力一把。

当然每年最不能少的还是《开学第一课》这个节目,毕竟这是一直陪伴我们成长的节目,也是我最喜欢的央视节目之一。面对新的学期,它给我带来了更多的收获,同时也把我从假期的沉睡中唤醒了。那一天我一个人坐在电视前观看这个节目,随着时间的流逝,不知不觉,今年的《开学第一课》就结束了。

这一刻我陷入了深思,然后妈妈也安静了。说真的,看了这个节目让我明白了许多,收获了许多,以及成长了许多,好比一堂人生哲理课。让我不得不对自己的人生重新思考了一遍又一遍,人生的意义是什么?人生的目标是什么?人生的方向又在哪里呢?这一切的一切都在提醒着我,需要努力学习,把握好自己的人生。

更让我明白了,爱国是什么?爱国就是让自己所做的每一件事情都祖国挂钩,为祖国的强大而去奋发图强学习,为祖国伟大复兴而永不止步,这些都是爱国的表现。而我则用行动去证明,做一个学生该做的事情,在未来可以有能力为中国出一份力。

就好像《歌唱祖国》里面的歌词一样:"五星红旗迎风飘扬,胜利歌声多么嘹亮,歌唱我们亲爱的祖国,从今走向繁荣富强……"听着这首耳熟能详的歌,我就很激动,五星红旗,我为你骄傲,为你自豪。我相信中国只会越来越强大,一定会在未来的世界里,成为一个团结友爱、互帮互助的大国。

然而今年是党的一百年生日,我们每个人同学都很记得这个节日,因为党给予了我们太多太多了,让我们拥有美好的生活环境,有一个友善团结互助的社会,这就是我们伟大的党带给我们的一切。

在这个特别红色年里,让我们向党致敬,向五星红旗致敬,同时我们作为祖国的接班人,身上的责任与担子,一刻都不能忘记。我会更加努力,把知识学好,同时把自身体能素质跟上,这样才不会辜负党与祖国的栽培,祖国未来的路上我一定奉陪到底。

开学第一课心得与感悟700字2随着金秋时节的到来,这意味着我们的暑假生活要结束了,马上就要返校继续求学之路。而每逢开学之日,我们也会面临全国的中小学都开展观看“开学第一课”的活动,我们对于开学第一课也是比较期待的,能够从中学到不少知识。今年九月的这一期《开学第一课》也不例外,这次又是一个崭新的主题,让观看后的我内心深有感触以及反思很多,所以以下就是本人的一些小感慨!

开学第一课的意义非常重大,这是一节特殊的课堂,也是能让我们收心的课堂,这节课与别的课最大的区别是不同于传统的授课形式,利用电视媒体的方式学习,可以很好的抓住大家的内心,与此同时让我们感悟更加深刻以及对未来又有一个新的认识,为此这便也是开学第一课所要向我们呈现的意义价值。

观看《开学第一课》,每一期都是不同的主题,今年的主题展现,不同的人看了,感受也是不尽相同。面对时间的流逝飞快,不知不觉中,今年已经是,为此今年也是一个特殊的年份了。通过观看这期节目,更加深刻地感受到中国共产党是一个伟大的党,回首党这一百年来的风雨历程,让我们感受到没有中国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所以我们都要铭记党,拥护党,所谓党民一心,对党就像对我们的亲人。对于中国共产党,我们都要学会去感恩以及报答,毕竟是党给了我们温暖,给了我们自由,是党为我们创造了这么一个和平安宁的幸福时代。

《开学第一课》,对于全国中小学生而言是一部非常值得观看的节目,其自身的意义与价值,能让我们的思想有全新的认知,可以说是很好地提高了我们的思想素养,让我们内心的感悟收获颇丰。通过观看这一期《开学第一课》,能让我们明白要珍惜来之不易的生活,珍惜时间,特别是作为青少年的我们,珍惜自己的青春,努力学习。在现实生活中,树立正确的人生价值观和理想目标,并且积极前进。除此之外,最重要的是要时刻保持思想觉悟,热爱党,热爱祖国,学会感恩中国共产党并且付出实际行动。认真学习科学文化知识,提高自己各个方面的能力,为成为祖国和党有需要的人才积极努力,实现最好的人生价值。

开学第一课心得与感悟700字32021年的暑假很快就过去了,《开学第一课》是中央广播电视总台与教育部合作并从2008年开播至今的大型公益节目。该节目于2008年起每年9月1日在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央视财经频道首播,2010年起改在每年9月1日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央视综合频道播出。每一年的这个时候学校都会要求写观后感,而我每一年对观看《开学第一课》都会有不一样的心得感悟。

在看《开学第一课》的时候,回想上一年的学习情况,不由得心虚起来,因为我没有认真学习,这是不对的。我们的青春的梦想不应该就这样子停止!“看蔚蓝的天空有幸福的彩虹,是属于你和我编织的梦,轻轻乘着风甜蜜的遨游,青春的梦想手中紧握,不怕孤单寂寞不怕泪水坠落,我要飞越世界勇敢地,坚持最初的梦,幸福在转角等候”。那个我们相遇相知的日子,我们曾一起对着天空唱出我们的青春,唱出我们的梦想。

青春,在我们尽情挥洒的汗水中愈见本色;梦想,在我们一次次跌倒后爬起来的坚韧中愈见其轮廓。我们不能忘记军训场回响着我们响亮的口号。我们一起流汗,一起哭泣,一起欢笑,一起为青春和梦想呐喊。

青春,在那一摞摞厚厚的书本中得到充实;梦想,在那小小的舞台中央绽开花蕾。记得那些沉醉在书海中的日子,记得第一次上舞台时的羞涩与紧张,记得在大家一起激烈的辩论,记得在上台前大家的互相鼓舞。那些我们为青春理想拼搏一年的日子一去不复返了,是的,再不回来了,但是,我们看得见,看得见大家那由稚嫩逐渐变得成熟的脸上写满了自信;我们还在继续,我们的心中默念了无数次,“永不放弃!”。

至此,在看完《开学第一课》后,我要更加努力学习,回报祖国,回报家人!以梦为马,不负韶华!

开学第一课心得与感悟700字4时光匆匆,仿佛眨眼间,给我们带来开心快乐的暑假生活,就这么结束了,在九月一日这一天,我们又要踏入知识的海洋,返回我们的校园之中。九月一日是我们所有学生的开学日,也是全国中小学生最喜爱的《开学第一课》开播的重要日子。

2021年是我们伟大中国共产党的第一百周年华诞,因此2021年的《开学第一课》主题,也与我们党的百年华诞息息相关,不仅给我们讲述了党发展以来,所经历的种种险阻危机,也让我们认识了,在党的百年征程之中,有那么多值得我们尊敬的共产党党员存在,正是有他们,以自身那微薄的身躯,为我们如今这个幸福美好的新中国,铺下一块块踏向成功道路的不朽基石。

我们能够有如今这个美好和谐的新生活,离不开各位先辈们的无私奉献,离不开千千万万共产党员不顾自身,舍命为国的爱国精神。正是因为我们共同拥有建设新中国的伟大梦想,我们的祖国才能在这短短几十年中,腾飞崛起,成为国际中谁都无法轻视的强大中国。

革命先辈们的事迹精神是我们所有中小学生都应该学习的,正是因为有他们的无私付出,才能在祖国的危难之际,挽狂澜于既倒,扶大厦之将倾;让我们的祖国在面临危机之时,先辈们以自身的才能与生命,捍卫祖国的尊严与荣誉,这才有我们如今这个和平美好的新中国。

我们要学习先辈们的爱国精神,立下一颗报效祖国的心,去找到属于我们自己的未来目标,这样我们的未来学习,才能更有方向,更具动力的投入于学习之中。如果没有自己的目标,不仅我们的人生会感到到迷茫,也会让我们的学习进程,出现懈怠、烦躁等厌学情况,使得我们的学习过程事倍功半,难以取得一个有效的学习效果。

2021年《开学第一课》给我们带来那么多精彩有趣的节目,不仅让我们了解祖国的发展历史,也是为了激励我们,让我们未来学习更具方向与动力,打消我们的拖拉、侥幸之心,铸就一颗坚定爱学的心。每个人都应该有自己的目标与梦想,让我们将建设美丽新中国定为自己的目标,以祖国发展建设更加美好视为自己学习的方向,只有这样我们的学习才更具意义,我们的动力才能更加充足,祖国通往胜利的道路还非常遥远,我们一定要肩负起新中国未来新一代少年的使命,加油学习,不断奋进。

中央电视台开学第一课篇7

关键词台湾地区新闻教育实践性教学

实践性教学课程是新闻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实践性教育课程的设置理念、管理实施、效果评估等,攸关新闻教育的成败。目前中国大陆新闻标的存在的最大问题就是学校培养的学生数量远远大于市场需求。学生毕业在媒介找不到工作,而业界需要的人才学校又不能提供,产销严重不对路。这表现了新闻教育方面的存在的问题之一,就是课程设置缺乏科学性、合理性,学界、业界缺乏沟通。学校的实践性教学环节没有发挥应有的功效。

台湾地区的新闻教育比较先进,在世界范围内也有一定地位。新闻实践性教育是新闻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是连接学界与业界,检验学校教育是否适应市场需求的重要环节。新闻传播学与人文科学和社会科学等其他学科不同,要求学生必须具有很强的动手能力。本文着重考察台湾实践性教学的具体做法与特点,以期大陆高校新闻教改可以有所参考与借鉴。

一、台湾地区新闻传播教育各阶段的实践性教育

根据郑贞铭教授的观点,台湾新闻传播教育可分为教育的奠基时期(1949年——1970年);发展时期(1971——1990)与蓬勃时期(1991——至今)。

在台湾新闻教育的奠基时期,也就是五十年代——七十年代,台湾地区经济初步获得发展,社会对专业新闻人才的需求量也有所增加。此间,台湾成立了政治作战学校新闻系、政治大学新闻研究所、政治大学新闻系、国立台湾师范大学社会教育系新闻组、世界新闻专科学校、私立中国文化学院新闻系等系、所。在课程设置上,重视写作能力、文、史、哲素养的培训,强调学界与业界的合作交流。各校都注重实习制度,比如政治大学新闻系将实习分为一般实习和毕业实习。一般实习包括:创办中英文报刊供学生校内实习使用。中文为《学生新闻》周刊,由三年级学生轮流负责采、写、编、校、广告、发行等工作,每人实习两个月,每周出版一期。英文月刊为《政治前锋报》,由四年级英文组学生担任采、编、校、发行等工作,配合新闻英文课程的教学。政大创办广播电台和闭路电视台供广电组学生实习使用,学生制作的电台节目每日中午二时至四时向外播出,闭路电视则仅在摄影棚操作,不对外播放。选修新闻摄影的学生可使用摄影部的设备。政大还与中央日报开展合作,中央日报木栅与景美两个地区的采访工作,交给政大四年级学生负责,采访新闻报送中央日报采访组使用,每人实习两个月。政大的毕业实习从1960年起改在寒假期间进行,学生可根据兴趣在可供实习的二十五家传播机构中进行选择,为期一个月。这些机构包括中央通讯社、中央日报、联合报、台湾广告公司、中国广播公司、中国电视公司等等,这些台湾知名的媒体和公司,均愿免费为政大学生提供实习平台。新闻事业机构与新闻界人士还为政大捐赠十三种奖学金,显示出当时学界与业界已经形成了良好的互动关系。

世界新闻专科学校由著名报人成舍我创办,他以培养“德智兼修,手脑并用”的新闻人才为目标,课程设置除讲授理论外,特别重视实习。将实习制度分为校内实习和校外实习。校内实习的具体做法是,各专业的学生逐年有实习课程。三年制学生(从高中毕业生中招收)从二年级开始实习,五年制学生(从初中毕业生中招收)从四年级开始实习。报业行政、编辑采访、印刷摄影三个专业的学生在学校的印刷实习工厂编印《小世界》周报。《小世界》周报每期出版4开1张,经费由学校负责,参与实际工作的人员大都由该校学生参加,完全是义务性质,包括评论、编辑、采访、副刊,绝大部分是同学执笔,老师只从旁辅导。其他如发行、广告、印刷、校对,也都由同学负责。广播电视、电影制作专业的学生则在世新电台、闭路电视台、电影电视摄影棚和小剧场做节且,这在当时的台湾是一个创举。图书资料专业的学生利用学校图书馆实习。而公共关系专业的学生,则经常举办民意测验及市场调查,理论结合实际。校外实习被安排在最后一个学期,根据专业到各机构实习。世新学校的培养方式在当时颇有影响,成舍我先生以私人力量投巨资兴办世新电台、闭路电视台、摄影棚等,购买最新设备供学生使用,使该校学生以动手能力强而著称,在台湾的广电专业、电影制作专业中脱颖而出。这也映证了郑贞铭先生说的“新闻传播教育一如医学院的教育,需要第一流的设备,第一流的仪器。学习者必须在学习环境中真刀真枪地干,才能赶上时代潮流,培养出第一流人才。廉价教育不可能培养出高质量的新闻传播人才,这是我们探信不疑的”。

1971——1990年是台湾新闻教育的发展时期。这段时期,台湾经济发展迅猛,人民的知识水平普遍提高,新闻事业的规模与技术都有较大提高。十一年间成立了辅仁大学日间和夜间部大众传播学系、中华文化大学新闻暨传播学院、政治大学广告系和广播电视系,铭传大学大众传播系等十七所院系。政治大学先后招收新闻学硕士与博士,标志着台湾新闻教育已形成了专科、本科,硕士、博士以及社会力量办学的一套完整体系。在实践性教学方面,除重视实习之外,各学校都积极筹资购买最新的广电节目制作设备和电脑排版系统投入使用。为解决实务性教学人才短缺的问题,各校纷纷聘请在媒介有实践经验的本校优秀毕业生担任兼职教师,一定程度上缓解了师资不足的压力。此外,台湾的新闻界学者也积极担负起对媒介监督、建言的角色,和业界人士合作,积极推动了台湾公共电视的建立与有线电视法的制定。

20世纪90年代至今是台湾新闻传播教育发展的蓬勃时期。自从在80年代末解除与开放报禁之后,报业、电视、电台均对社会开放,台湾新闻媒介数量激增,对新闻人才需求殷切。台湾同时鼓励私立大学的建设。到2001底,台湾共有24校70个传播相关系所(公立26个,私立44个),其中大学部40个,硕士班28个,博士班2个。台湾地区的新闻传播教育显现出一派繁荣的景象。随着传播科技的快速发展。尤其是电脑与网络的普及,台湾新闻院校及时开设了电脑排版与设计、电子媒介原理与制作、多影像媒体和电脑多媒体制作等课程,并积极改进教学实习设备,如政治大学新闻系建成了编采自动化实验室、世新大学新闻系开设了制版、电子分色、电脑排版、印刷机械等一系列先进的实验室,让学生在动手过程中较好的体会了传播科技带来的革命,不至于和现实脱节。

对于当前的实践性教学,笔者咨询了历任台湾世界新闻大学校长和朝阳科技大学教务长、人文学院院长、传播艺术系主任的林念声教授与原铭传大学教师、现任台湾《旺报》驻厦门记者张彦清博士,了解到目前大致情况:台湾新闻院系平时十分注重与媒体保持良好的关系,学校有专人负责联络各类传播机构。在实习之前,教学负责人员必须落实每家单位能接纳几位实习学生,最后作出统计,以便学生根据自己的爱好,选择到广电媒体、网络、报社、广告公关公司等去做各项工作,不会浪费名额。实习过程中,学生每天都要求写实习日志,记录当天所做事项。学校负责实习的教师要与每个单位的带实习的人士取得联系,并寄出一份实习鉴定表请其填写打分。当然成绩与评语都承诺保密,以保证不以面子、人情打分,具有一定真实性。如果实习单位对某一学生的评语和分数过差,学校老师会与实习单位联系。并调查实际情况,因为有时不排除会因一些主观原因导致不公正的评价。实习结束后,学生必须写作实习报告,归纳经验与教训。一些学校会召开实习成果汇报会,对成绩优秀者予以奖励。一些学校会把实习成绩计人某一科的成绩,比如占总成绩的一定比例等。以鼓励学生抓住实习机会,多出成绩。当然,随着学校的扩招,媒介公司有时也无法容纳过多的实习生,一些学生只能到台北以外、或是一些小型的私营公司去做实习。

台湾目前也存在新闻实务师资缺乏的问题,尤其是缺乏具有广播、影视学专业博士级的实务人才。由于新闻传播实务界中经验丰富的人士不见得具备台湾教育部规定的大学师资聘用标准,很多实务性课程都只能聘请媒介人员担任。但这些人士因为业务繁忙,不一定能很好地承担课程任务,而且课后也没有时间与学生充分交流并给予辅导。为解决这个矛盾,一些学校采用了自己培养实用人才的方式,选拔硕士阶段已经具有良好动手能力(能独立制作广电节目、纪录片等)的优秀青年,送他们到国外攻读博士,然后回校任教。教育界人士也时常呼吁业界能更多反哺学界,为师生提供更多的实习交流机会。

二、台湾地区新闻传播教育的特点明亮启示

综上所述,台湾新闻传播教育的实践性教学具有以下特点:首先。台湾新闻传播教育重视实践性教学环节。从创办初期,各校就形成了校内实习、毕业实习或校外实习的传统。各新闻院系均设有自己的报纸、电台、电视台、实验室供学生实习使用。高年级学生协助教师进行管理。政大新闻提出的“在做中学”已成为新闻界教育的共识。各高校在实习管理、评估方面的制度方面已较为成熟。

其次,台湾各校均重视新闻实习的硬件建设,不论是创办初期开设报纸、电台、电视台,发展时期购买先进的广播电视、电影制作设备,还是繁荣时期更新数字设备、搭建网络平台等等,各校始终想方设法、筹措资金,购买先进的设备充实教学,跟随时代进步,使学生保持较好的竞争力,不至于落伍。这也充分说明了新闻传播专业不是普通的文科专业,有心办新闻传播教育者,必须在财务上给予保障,因陋就简式的教育。培育不出高水平的新闻人才,也不符合现代化的新闻传播事业的要求。

第三,台湾的新闻学界与业界具有良好的互动关系。台湾各校十分重视与业界保持良好的关系,除有专人定期与媒体保持联络之外,学界成立协会或举办学术研讨会时。都会积极邀请业界代表参加。积极参与业界的新闻在职培训,并对节目进行监督与建议。从台湾新闻教育的奠基时期开始,一些新闻业界的人士就积极参与教育并提供奖学金资助,知名媒介愿意免费为新闻院系师生提供实习场所与机会,借机扩大影响或培养自己所需人才。比如近来一些报纸在大、中学生中开展“校园记者”行动。资助学生采访并拿出一定版面刊载其作品。一些电视台开展“校园征才”活动。选拔优秀学生进电视台,先做助理记者、编辑。并灌输公司的价值观,使之与公司更容易融合,自己也可培养所需人才。这样的合作,于双方都有好处。

高纲在谈到中国新闻教育改革的三个方向性融合时明确指出,新闻教育要与新闻实践融合。新闻界与业界融合要做好三件事:一是联手改革新闻实务教学体系,二是联手打造实践教学基地,三是联手推进双向交流机制。在这三个方面。台湾的新闻实践性教学均有值得借鉴的地方。

中央电视台开学第一课篇8

半部电台

在第一次“反围剿”之前,红军是没有无线电装备的,所有的通讯仅能依仗通信员的两条腿和几部有线电话,因此常常因为消息的延迟而影响战斗。1930年12月,红军在龙岗战役中取得胜利,不仅缴获了一部电台,还说服了一批无线电报务和机务人员参加红军,其中就有央视纪录片《走近王诤》的主角、西电首任校长王诤中校。

打开这部电台时才发现,它由于电子管出现故障,成了只能收不能发的半部电台,但是王诤等人并不甘心,他们夜以继日地维修电台。1931年1月6日早上,桌上摆上收信机,窗外架起了天线,当耳机触到耳边的一刻,大家听到了信号通过的声音,红军有了自己的第一部电台!

在被敌军封锁的苏区,红军几乎是看不到报纸的,正是这部电台,为红军传递着全国各地的革命情况,称赞为“没有纸的报纸”。几乎每天都在晚饭后过来询问有什么新消息。

这部电台还帮助我军破解了敌军的战术。王诤熟悉敌军电台发报特点及密码,在第二次“反围剿”中,他不分昼夜地监听、捕捉敌电台信息,截获并破译了“剿匪”总司令何应钦的两份急电,电文分别为:“第五路军水土不服,官兵生病的达千余人,且不时有士兵开小差,已就地正法三人。”“为免遭红军突袭,请示向富川公秉藩部靠拢,成犄角之势,请急调工兵部队修桥铺路,以利于军队移动。”得到情报后,我军立即改变作战战术,避敌主力,打敌之虚,最终大获全胜。

在这半部电台及红军在东韶痛击敌谭道源师时缴获的另一部电台的基础上,红军总部成立了无线电队,党派冯文彬同志来当政治委员。第一期无线电训练班在1931年1月底2月初开始,共12个学员,都是从各军选调的有文化、政治坚定的青年,其中最小的只有十四五岁。后来,无线电训练班又发展成为中央军委无线电通信学校,也就是西电的前身。在创建过程中,训练班的条件是极其艰苦的,没有固定的教室,借用老百姓的堂屋或在大树底下上课,把门板、床板用石头一支就是课桌。器材就更困难了,只有一两个电码练习器和两个电键。由于电键不够用,学员们左手大拇指就成了练习用的“电键”。铅笔、纸张也非常少。在这样简陋的条件下,仅用了4个多月,就训练出红军的第一批报务人员。从那时起自己培训无线电通信技术人员成为红军的一个优良传统,随军办训练班、办学校,有的电台还自己带“徒弟”,即使在长征那样艰苦的条件下也从未中断过。

这部具有历史意义的电台,现在收藏于中国人民革命军事博物馆。

长征路上的训练班

1934年,长征开始,训练班的师生跟随红军跋山涉水。战争间隙,训练班依旧培养着人才。长征两年,学员们在屋里学习的时间不过20天,更多的时候以天为被,行军时,前面的人背着黑板,后边的人就盯着前面黑板上的电码。大休息时,学员就聚集在一起,把黑板挂在大树上,在教员的指导下学习,用木棍在地上划拉英语和相关电路。只要夜晚有月光,学员就坐在一起交流学习。用的电池是前线的旧品,学员在锌皮上弄几个孔,用盐水泡上继续使用。所用的纸张都是有限的,只有在考试时才能用到新纸,平时用的都是前线缴获的敌方的文件,学员们在空白处写写画画。铅笔是限量的,为了节约,老师专门教给学员削铅笔的方法,快用完了就绑上小木条继续用。

说:“长征路上办学校,这是新鲜事。你们要告诉后代,说红军在几十万敌人围堵下,在敌机轰炸的间隙,仍然坚持学习电台技术,这可是相当宝贵的教材啊!”后来成为红四军军部无线电台台长的秦华礼就是在这样的环境里学习通讯知识的,他回忆说,在长征路上,所谓的学校并没有教室和教材,行军歇息时,树下的阴凉处便是一座学校。即使手上仅有几个前线缴获敌方的收音机拆下来的零件,即使对英语并不了解,这一批通信大队的学生依旧坚持不懈地努力,点名时只用英语回答,在行军的间隙认真聆听老师的教诲。后来有学员回忆,在没有纸的时候,他们就地找些细沙铺在“课桌”上,在沙子上练习写字母。从来没有学习过英文的他们从认英文字母到读音,从读音到记单词,从英译中到中译英,克服了一个个难关。

老师在黑板上写“English”说:“同志们,这个词的词义就是英文,读英格里识。”学员们看到这些不方不正、不圆不扁、曲里拐弯的字母,感到稀奇。课间一位学员说:“好家伙,地雷、手榴弹、刺刀都摆出来了。”大家问哪些是地雷手榴弹?他指着黑板上的q说,这家伙像地雷,指着b说,这家伙像手榴弹,f像刺刀,同学们都捧腹大笑。

长征走了三年,他们如此学习了三年,他们中的大多数都成为了后来红军通讯的中坚力量。训练班由王诤担任校长,第一期的教员是被俘的机务人员,后来陆续增加了一些优秀的机务人员,其中有些就是从训练班毕业的,学员们除了要学习发报收报的专业知识外,还要学习英语和政治。学员们毕业后,有的上前线,有的留后方,有的到统治区。1935年红军长征到达陕北,这年春天陕北无线电训练班、红25军的无线电训练班与中央红军的通校合并,恢复中央军委无线电通信学校的名称。长征开始时,中央军委无线电通信学校有400多人,大部分学生在长征途中提前毕业,分配工作,最后到达延安的只有20余人。

1949年,新中国成立,华北军区电讯工程专科学校迁往张家口,更名为中央人民革命军事委员会工程学校。时,中央人民革命军事委员会工程学校迁往西安,军用的大卡车拉着仪器和学员,进入了那时还是一片麦地的西电老校区,主楼用今日的眼光来看,可以用“格外低矮”来形容,学校周围没有路,当年的学生回忆,去往离学校最近的西工大的路都是大家走出来的。今日的老校区依旧保留着旧时的风貌,校园里处处可见植了几十年的老树。

TIPS:西电第一

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创造了我国电子与信息技术领域等多项第一,包括:

第一台气象雷达

第一套流星余迹通讯系统

第一台可编程雷达信号处理机

第一台ATM交换机

第一台毫米波通讯机

第一个相控阵雷达系统

第一台雷达干扰机

第一套电磁孤立子实验系统

第一炉单晶锗

我军通信装备史上第一部“塞绳电报互换机”

第一台“塔型管空腔振荡器”

上一篇:三项机制心得体会范文 下一篇:铲雪的作文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