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化校企合作,积极推动职业教育协调发展

时间:2022-08-07 12:42:58

深化校企合作,积极推动职业教育协调发展

精彩回顾

教育部职业教育与成人教育司葛道凯司长出席会议并讲话。他指出,教育质量的高低,教育发展的好坏,最关键的利益相关者是办学者,就是校长。未来十年,中国职业教育的发展方向如何,发展成就如何,取决于社会各个方面的努力,最重要的还是校长。在新的形势下如何推动职业教育的改革发展,校长肩负着义不容辞的责任,同时又拥有最大的可能和机遇。葛道凯司长重点就关于《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以下简称《教育规划纲要》)的学习体会和关于贯彻落实《教育规划纲要》的认识这两个方面,同与会代表进行了汇报和探讨。

葛道凯司长指出,《教育规划纲要》第六章专门为今后十年职业教育的改革发展部署了四项任务。这四项任务分别是:大力发展职业教育;调动行业企业的积极性;加快发展面向农村的职业教育;增强职业教育吸引力。这四项任务比较集中地体现了职业教育的未来发展方向。汇总《教育规划纲要》中关于职业教育的论述,总共有八个方面的内容。第一,在办学规模上,要根据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总体保持普通高中和中等职业学校招生规模大体相当;关于高等职业院校,重点扩大应用型、复合型和技能型人才培养规模。第二,在管理体制上,要加强省级政府的统筹,促进职业教育协调发展和资源共享。第三,在结构布局上,要推进城乡区域合作,加大对民族地区和西部地区的支持力度。第四,在办学机制上,要落实和扩大学校的办学自,建立学校与行业、企业的合作机制。第五,在教育教学上,要把提高质量作为重点,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推进教育教学改革,实行工学结合、校企合作、顶岗实习的人才培养模式,等等。第六,在队伍建设上,要着力加强职业教育“双师型”的教师队伍建设。第七,在基础能力建设方面,要支持建设实训基地,改革示范学校、优质特色学校和职业教育集团学校的建设。第八,在政策环境上,要完善职业学校毕业生直接升学制度,完善职业学校教育支持政策,形成“行行出状元”的良好社会氛围,增强职业教育的吸引力。葛道凯司长在阐述上述八个方面内容的基础上,归纳出《教育规划纲要》关于职业教育的主要精神,即必须把职业教育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建立现代职业教育体系,落实目标实现的基本保障,调整职业教育改革和发展的战略布局。

葛道凯司长详细汇报了自己对于贯彻和落实《教育规划纲要》的认识,认为今后工作的重点是要贯彻好、落实好《教育规划纲要》的精神,关于职业教育的部署要把握好三句话。一是要深刻认识“大力发展职业教育”在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中的必然性。二是要牢牢把握“推动改革创新”和“强化内涵建设”两条主线。三是要始终坚持“问题入手、重在行动”的思想方法。葛道凯司长最后特别强调,我国校企合作要取得实质性的进展,就需要学校校长和教师们立即行动起来,与企业界紧密合作,加强国际交流,推动我们职业教育由注重规模扩大尽快地进入到“保障规模、强化内涵、提高质量”的新阶段,实现职业教育发展的历史性转折。

北京师范大学孙玲副校长在论坛上做了“深化校企合作,助力经济腾飞”的讲话。她指出,职业教育是面向人人、面向全社会的教育;职业教育的发展,为公民自立于社会,实现体面地劳动、有尊严地生活提供了可能。她特别强调,在社会转型时期的中国,职业教育所承担的责任,还远远不止于塑造一批真正意义上的公民。更重要的是,它还承担了推动国家社会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重任,直接影响着国家的可持续发展。后金融危机时代,世界进入大调整、大变革的关键时期,我国的改革发展进入攻坚阶段。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调整升级产业结构,成为实现国家可持续发展的关键。其中,建立并完善中国特色的校企合作模式,实现高技能人才的不断涌现、实现产业的升级换代,并最终形成两者之间的良性互动是关键。

孙玲副校长指出,国务院先后颁布了《国家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教育规划纲要》,召开了全国教育工作会议,对我国今后十年间的人才队伍建设、教育改革发展进行了规划。在这些规划中,明确提出了以提高质量为重点、大力发展职业教育,调动行业企业的积极性,加快发展面向农村的职业教育,增强职业教育的吸引力等四大任务;并把“完善以企业为主体、职业院校为基础,学校教育与企业培养紧密联系、政府推动与社会支持相结合的高技能人才培养培训体系”列为培养高技能人才的首要举措。校企合作成为职业教育改革的战略突破口。这也是本次论坛以“深化校企合作,助力经济腾飞”作为主题的缘起。孙玲副校长指出,在探索职业教育发展的过程中,北京师范大学得到了教育部职业教育与成人教育司的大力支持,发起、创办了“中国职业学校校长论坛”。邀请政府官员、中外专家、企业领导、知名校长,围绕我国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的趋势,所面临的热点、难点问题,进行深入研讨、交流。经过七年的磨砺,论坛已经初步成为一个集官方与民间、学校与社会、国内与国际多重视角的高峰论坛,得到了同仁们的肯定与认可。她期待着,这个论坛能够不断壮大,能够成为职业院校校长们探讨办学理念、交流管理经验的平台,能够成为校企之间深化产学合作、实现人才培养供需互动的平台,能够成为中外同行加深了解、深化合作的平台,为国家职业教育的发展作出更大的贡献!

近日,本刊特别邀请了“2010年中国职业学校校长论坛”的部分主讲嘉宾,聚焦校企合作这个话题,从产、学、研等多个视角进行了全面、深入的交流。他们是北京师范大学职业教育与成人教育研究所所长赵志群教授、吉利控股集团有限公司人力资源部何振伟部长、北京劲松职业高中贺士榕校长、广东省东莞市长安职业高级中学曹永浩校长。

《中国教师》:非常荣幸能够邀请到各位专家接受我们的访谈,我国目前校企合作的政策保障与法规制度建设现状是怎样的?

赵志群:在校企合作方面,现在是职业院校做了很多工作,但企业的积极性还没有充分调动起来,这里的关键是缺乏科学可行的制度来调动企业的积极性。目前,这方面国际上谈论最多的是“现代学徒制”的建设。谈到现代学徒制度,大家可能首先想到的是德国的双元制。其实,德国并不是唯一采用现代学徒制的国家,其制度甚至可能都不是最完善的。德国以输入为导向的、分离式的学徒制(职教管理由联邦和州政府等不同部门承担)加大了部门合作的难度,限制了地方政府在职教发展中的自主性和主动性。而广泛实施学徒制的其他国家如奥地利、瑞士和丹麦等的做法可能更有参考价值。

美国和加拿大也建有针对年轻人的现代学徒制度,包括系统地针对工作的培训和正式的课堂学习。加拿大的中学学徒制革新项目结果表明,社会和经济界对学徒制显示出了很强的需求。一些学院如乔治亚学院等,也在校企合作方面建立了非常好的实施制度。由于这些院校与我国职业院校的情况非常类似,因此其经验很值得我们借鉴。

何振伟:吉利产业与吉利教育是校企合作的直接产物。1997年,几乎与创办汽车厂同时,吉利在浙江临海办起了第一所汽车工业学校,即浙江汽车职业技术学院。从2001年到2008年,又先后投资创办了以汽车专业与社会专业相结合的北京吉利大学、海南大学三亚学院,以及中国第一所重点培养汽车车辆工程博士与硕士的研究生院――浙江汽车工程学院,这几所学校为吉利汽车工业发展提供了有力的人才保障。

建议国家研究出台关于校企合作保障机制的法律,鼓励有实力的企业创办职业学校或职业教育,鼓励有条件的学校创办工厂或企业,并在财政、税收等方面给予政策倾斜和优惠力度,加大行业企业在专业、课程和人才培养标准方面的参与度,从而形成校企合一、产教结合、校企共进、互惠双赢的良性循环。

贺士榕:职业学校根据市场需求、依托企业支持办学。企业随着市场的变化也需要职业学校培养实用型人才。双方互利互惠,合作的积极性很高。但合作带有暂时性、多变性等特点,希望政府能建立健全相关的法规制度,帮助校企双方形成合作的长效机制,进一步推进校企之间的深度合作。

曹永浩:职业教育主要是为地方产业和地方经济服务。地方政府要鼓励企业加大对职业教育的投入,可以从以下四个方面来做:一是模式示范。要允许学校带土地、设备与企业合作,对成功的模式可作为示范推广。二是表彰奖励。省市有关部门对校企合作要有一个定期的表彰、总结和推广制度,比如可以开一个全省的交流会来推广经验,对实施校企合作好的学校和企业给予表彰,或者给奖金,或者挂牌。三是督导评估。哪个企业没有做好,要通过督导评价给予惩罚或者批评。四是政策扶持。用政府购买职业教育成果的形式,在办学经费和招生上给企业办学政策支持和经费支持,推进校企合作更快更好地发展。这好比一辆汽车,有车有油,可以开上路,但如果在汽油里再加点添加剂,就能跑得更快。

《中国教师》:校企合作有了制度保障之后,在模式与运行机制上也应该有所创新,各位专家有什么好的经验可供借鉴?

何振伟:吉利是一家“学习型企业”,始终坚持服务社会、服务企业发展需求的“企校合作”战略,建立行业、企业、学校三方联动的合作机制,通过“双境培养”“双师共教”“双证融通”的三双模式,利用吉利汽车产业分布在全球各地的组织资源――生产基地、汽车研究院、国内海外销售公司、动力总成事业部等,为相关职业院校学生提供优越的校外实习场所,形成了具有吉利特色的、产学研结合的人才培养链。

同时,吉利汽车产业联手吉利教育,于2010年启动GM1000计划(吉利认可的千名研究生人才培养计划)――培养高潜力后备人才的“熊猫”计划,培养中基层骨干人员的“金刚”计划,培养高效运营团队的“帝豪”计划,以及培养国际化人才的“全球鹰”计划。这样,职业教育为产业提供智力资源,产业为职业教育提供实践支持。

贺士榕:为了推动校企合作的深层开展,职业学校如何选择恰当的合作模式?在我看来,职业学校应该按照“因地制宜、深挖资源、不拘形式、互惠互利”的原则,选择适合自己的校企合作模式。

多年来,劲松职业高中积极探索“集师资培训、课程改革、基地建设、实习就业为一体”和“国际国内相结合”的全方位校企合作之路。我们采用政府投资、专家设计、“前店后校”等模式,走进企业、共享企业资源;走出校门、实现自主经营;捕捉机会、校企联合;紧跟首都经济发展,面向行业岗位需求,长短结合、稳定灵活,选择适合自身的校企合作模式,牢牢抓住内涵建设,培养适销对路各类人才。

曹永浩:校企合作应该注重“双向互动”的原则,可以“请进来”,也可以“走出去”,通过学校与企业的双向互动来实现校企的深层合作。东莞市长安职业高级中学,一是“请进来”,通过“车间进校”引进了东莞汇丰精密模具车间、深圳通发激光设备有限公司,学校为两个企业提供车间场地,将企业的生产车间引进校园,企业在学校进行生产,学生通过参与企业生产完成教学任务。二是“走出去”,与牧野机床(中国)有限公司东莞分公司合作,从学校中选拔优秀学生,使用牧野公司自有资源(师资、设备、课室)有计划地对学生进行全日制教育。学生在学校及企业合作培养下完成学历教育。

通过实行“车间进校”“企业课堂”,学校共享了企业的设备、材料、人才、管理和企业文化资源,为学生提供了固定可靠的实习实训场所和高水平的实习指导“师傅”,学校与企业保持“零距离”,“学生”与“工人”角色实现了“无缝对接”。

赵志群:谈到模式和机制创新,首先必须知道什么是创新。实用主义认为,创新是在特定范围内从未出现过的新事物。职教创新可以在宏观层面(如运行机制)、中观层面(如行政管理或实施机构)和微观层面(如具体教学过程)进行。创新不必是原创性的,即它们也许已经存在于某个地方,比如其他国家或地区,或在其他类型的教育机构中。作为一种新的、有发展前景的解决方案,职业教育创新可以在以下方面进行:改善现有状况、解决紧迫问题,或者开启新的可能性。创新不仅是一个新的观点,更是可实现、有操作性的模式。创新一定是能够在实践中落实的,并且具有可评价的效果。创新的结果应当具有较强的普适性和推广价值。目前,针对实践的有组织创新的过程和结构正发生着重要的变化,即从技术模式(将“新产品”直接引入到教育现实)转变为参与模式(研究者与实践者合作开发创新并将创新运用到日常实践中)。因此,广大职教实践工作者已经逐渐成为创新的主体。

《中国教师》:校企合作如何实现在课程体系、教学方法和评价机制方面的改革?

何振伟:在课程体系、教学方法和评价机制的改革方面,校企双方应该建立“资源共享、过程共管、责任互约、互利共赢”的有效机制。

在吉利自办学校和校企合作的案例中,我们根据企业人才培养目标和要求,紧密结合行业特点,充分考虑学生和学员的水平,以培养学生和学员的应用能力为主,专业理论课以实际实用为原则,开展课程体系建设。其一,针对企业生产发展的需求和人才队伍的实际情况,吉利创造了独具特色的“311”人才培养模式:3门职业基础课,1门“以人格本位教育”为核心的职业道德素质课,1个围绕岗位或职业而设计的专业课程体系,即以终为始,缺什么,学什么。形成以“基本技能、基本知识、基本能力”为基础,以“综合岗位能力与综合职业素质”为重点的特色人才质量观,形成了“知识、能力、素质”三位一体、岗位标准与综合职业能力标准并举的质量目标结构体系。其二,对现有的课程体系进行改良和补充,将企业的二次培训、顶岗培训提前引入和嫁接到学校的日常教学中。以国家职业标准为依据,对学校的专业设置、教学内容进行相应改变,组织专业教师与企业有关技术人员合作编写教案,及时将企业的新技术、新工艺、新方法引进课堂,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实行“走动”和“轮换制”。

贺士榕: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的重要区别,或许在于课程体系、教学方法和评价机制方面的不同。职业教育必须紧跟产业调整升级和经济发展变化而不断调整自己的专业结构、教学方法和评价机制。

随着教育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入,从2007年开始,劲松职业高中充分发挥国际合作办学和行业专家委员会两大优势,在中餐烹饪业、美容美发与形象设计专业等领域进行专业课程体系整体改革。通过对国外先进课程模式的直接引进,吃透精髓,消化改造,推出了与国际接轨的“多元选择课程模式”。通过对引进课程的分析和本土化改造,编制或使用了各专业的模块化教材。在教学模式上,依据教学改革新理念,将“任务驱动”理论具体到各专业课程的教学中,各专业各自形成了“模拟仿真教学模式”“菜单式教学模式”“情景教学模式”“任务驱动式教学模式”等教学模式以及“任务式考核”“合作式考核”“选择式考核”“案例分析式考核”等考评模式。

曹永浩:深度校企合作的一个重要标志就是校企共建课程。应该由企业提出岗位需求,在进行岗位能力分析的基础,校企双方共同确定岗位培养目标,根据岗位工作任务确定课程,实现对岗位能力的培养。

东莞市长安职业高级中学的“企业课堂”――牧野班,企业提出的岗位需求主要针对牧野设备操作员和牧野机床加工工艺员。我们和企业共同分析工作岗位所需要的职业能力,最后确定课程设置主要包括牧野精密加工技术、牧野设备加工操作、设备维护保养、牧野伙伴企业相关设备的操作理念。这些课程具有极强的实用性,学生真正学有所用、学有所长。与此同时,“企业课堂”的课程考核和教师、学生的“教与学”的评价机制,参照采用牧野公司的企业的评价标准。

赵志群:课程改革的目的是为了提高职业教育质量。传统的课程质量控制方式主要是对教学结果进行评价,通过教务部门或政府主管部门的管理手段实现。按照这种方式,被评价者总是在课程结束后才被动地接受检验。即便是最准确的评价,充其量也只起到“亡羊补牢”的作用。因此要想对课程质量进行主动和适时的控制,必须寻找更加科学的技术手段。

这里的关键是建立科学、系统和灵活的“课程质量监控与评价体系”(Monitoring and Evaluation System,简称M&ES)。它是一个能够向有关人员连续反馈课程运行状况的信息、识别获得成功的潜能、尽早发现问题并保证及时调整的系统化工具。课程的M&ES包括两方面工作,即“内部监控”和“外部评价”。内部监控主要由学校进行,而评价则由外部专家承担,二者相辅相成:监控提供基本数据资料,评价使用监控获得的资料并赋予其价值;没有监控就没有足够的原始数据,也就失去了评价的基础。

《中国教师》:针对校企合作,在校长能力和师资队伍建设方面我们应该有一个什么样的定位和要求?

何振伟:校长应该具备长远发展的眼光和市场意识,了解行业,理解企业;要熟悉现代管理,能够凝聚一个经营团队,依托行业优势资源,以育人为己任,关爱师生,并有效经营学校。管理好一个职业学校与经营好一家企业,二者是在本质上没有什么不同。

在师资队伍建设方面,学校应该始终把师资队伍特别是“双师型”队伍建设放在首位,淡化传统的“以教师、理论内容为中心”的教育模式,倡导“以学员、以应用为中心”的教育模式。师资建设要注重培育教师的启发式教学观念,也要注重理论框架的搭建,还要注重实践经验的传递、实践中难题的研究。要有计划地派教师深入企业生产和管理一线,及时了解企业所使用技术、技能、做法,以及所遇到的难题。还应该从企业聘请一些既有理论又会操作的技术人员与教师互相切磋、共同提升,或者直接担任学校的特聘教师或兼职教师。

贺士榕:作为校长,我一直认为,闭门造车无法培养出职业教育大师。必须以开放的胸怀、包容的心态,通过参与企业实践与活动、国际文化交流活动打造优秀的“双师型”师资队伍,让教师拥有先进的理念,站在领域与技术的最前沿,这样才能培养出高水平的学生。

我校在师资队伍建设工作中,把培养“双师型”教师作为教师队伍建设的基本目标。通过与行业企业合作成立行业企业专家委员会,对教师的专业技能、教学技能定期进行指导和评价。建立专业教师定期轮换到企业学习的培训制度,使他们随时掌握新理念、新技术、新设备、新工艺和新方法,并消化吸收,有机运用到专业建设和教学中去。

在实现了“双师型”教师培养目标之后,近几年,我们又进一步确定了“利用国际教育资源,打造专业化、多元化、国际化教师队伍”的更高目标。学校骨干专业的教师都有到境外企业学习、培训和交流的经历。他们先后赴德国、英国、法国、瑞士、澳大利亚、韩国等国家的企业实训。同时我们也注重通过国际校企合作,输出优质教育资源,应邀选派优秀教师出国讲学或参加国际行业技能大赛和技能交流;接待美国、韩国、马来西亚等国家的企业员工培训,最大限度地实现我校教师的价值,宣传中国的职业教育。国际化、高端化的校企合作使我们的教师具有了国际化的理念、多元化的知识和一流专业化的技能。

曹永浩:现在提倡教育家办教育。校长是一个学校的灵魂人物,一个好教师能教育出一批好孩子,一个好校长就能成就一所好学校。职业学校的校长既要掌握教育的一般规律,又要随时根据社会发展、经济形势变化,灵活广纳各种元素来丰富自己的办学理念。

要建设一支数量足够、结构合理、素质优良、师德高尚的“双师型”教师队伍,就要在教师的聘请和准入制度上有突破,允许职业学校外聘一批资深的企业技术人员、精通行业企业工作程序的技术骨干担任兼职教师。兼职教师可占学校专业教师比例的50%以上。

赵志群:技术和社会发展,对职教教师的素质提出了更高要求。提高教师素质和社会地位的有效途径是促进教师的专业化发展。“职业的专业化”(Professionalization)是一个社会学术语,指职业行为向社会公认的高度专业化的发展过程。专业化的职业(Profession)指那些专业能力要求高、由于劳动组织方式固定而能力构成明确的社会职业群体,它能够提供独立而可信的服务,具有较高的收入和社会地位。因此,要想建立“职业的专业化”的教师队伍,必须建立和完善职业教育教师培养体系,建立和发展培养职教教师的专门学科,包括系统、独立和具有一定学术权威的学科体系以及高水平的科研和教学。这为我国职业院校的科研工作、专业和学科建设以及学校发展提供了很好的机遇,也是巨大的挑战。

《中国教师》:非常感谢各位专家对我国当前校企合作状况的全方位解读,相信我国职业教育的明天会更加美好!

背景资料

大力发展职业教育。发展职业教育是推动经济发展、促进就业、改善民生、解决“三农”问题的重要途径,是缓解劳动力供求结构矛盾的关键环节,必须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职业教育要面向人人、面向社会,着力培养学生的职业道德、职业技能和就业创业能力。到2020年,形成适应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和产业结构调整要求、体现终身教育理念、中等和高等职业教育协调发展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满足人民群众接受职业教育的需求,满足经济社会对高素质劳动者和技能型人才的需要。

政府切实履行发展职业教育的职责。把职业教育纳入经济社会发展和产业发展规划,促使职业教育规模、专业设置与经济社会发展需求相适应。统筹中等职业教育与高等职业教育发展。健全多渠道投入机制,加大职业教育投入。

把提高质量作为重点。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推进教育教学改革。实行工学结合、校企合作、顶岗实习的人才培养模式。坚持学校教育与职业培训并举,全日制与非全日制并重。制定职业学校基本办学标准。加强“双师型”教师队伍和实训基地建设,提升职业教育基础能力。建立健全技能型人才到职业学校从教的制度。完善符合职业教育特点的教师资格标准和专业技术职务(职称)评聘办法。建立健全职业教育质量保障体系,吸收企业参加教育质量评估。开展职业技能竞赛。

调动行业企业的积极性。建立健全政府主导、行业指导、企业参与的办学机制,制定促进校企合作办学法规,推进校企合作制度化。鼓励行业组织、企业举办职业学校,鼓励委托职业学校进行职工培训。制定优惠政策,鼓励企业接收学生实习实训和教师实践,鼓励企业加大对职业教育的投入。

加快发展面向农村的职业教育。把加强职业教育作为服务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要内容。加强基础教育、职业教育和成人教育统筹,促进农科教结合。强化省、市(地)级政府发展农村职业教育的责任,扩大农村职业教育培训覆盖面,根据需要办好县级职教中心。强化职业教育资源的统筹协调和综合利用,推进城乡、区域合作,增强服务“三农”能力。加强涉农专业建设,加大培养适应农业和农村发展需要的专业人才力度。支持各级各类学校积极参与培养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开展进城务工人员、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逐步实施农村新成长劳动力免费劳动预备制培训。

增强职业教育吸引力。完善职业教育支持政策。逐步实行中等职业教育免费制度,完善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政策。改革招生和教学模式。积极推进学历证书和职业资格证书“双证书”制度,推进职业学校专业课程内容和职业标准相衔接。完善就业准入制度,执行“先培训、后就业”、“先培训、后上岗”的规定。制定退役士兵接受职业教育培训的办法。建立健全职业教育课程衔接体系。鼓励毕业生在职继续学习,完善职业学校毕业生直接升学制度,拓宽毕业生继续学习渠道。提高技能型人才的社会地位和待遇。加大对有突出贡献高技能人才的宣传表彰力度,形成行行出状元的良好社会氛围。

(摘自《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

上一篇:朱自清:只问耕耘莫问年 下一篇:从数学认知形成阶段看有效提问的“着力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