完善我国小企业的信用本位的融资制度研究

时间:2022-08-06 11:26:59

完善我国小企业的信用本位的融资制度研究

摘要:分析了我国小企业融资市场规则的现状,剖析了完善我国小企业信用本位的融资制度建设的主要障碍,提出完善我国小企业信用本位的融资制度建设的基本思路。

关键词:小企业;民间融资;信用;信用评价

中图分类号:F27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3)06-0-02

一、研究背景

我国市场经济制度确立已经20多年了,但是,与市场经济制度相适应的金融服务业的市场诚信制度远远没有建立和完善。我国银行对于不同服务对象的差别待遇政策,不仅导致了地下金融泛滥,也导致了小型企业生存发展的人为“桎梏”现象。这一切都与银企之间放弃信用本位的合作模式直接相关。

二、我国小企业融资市场规则的现状

我国小型企业普遍存在着短期贷款缺口大、长期贷款缺乏的问题。只有小部分小型企业可以通过内源融资满足自身需要,但是大部分的小型企业在贷款问题上长期处于困境中。现阶段,资金紧张已经成为了小型企业生存和发展的“瘸腿”。据各省调查结果显示,2011年,四川省的中小企业大约有2000亿资金缺口;河南省的中小企业的融资需求与供给之间存在着1500亿元的缺口;深圳的中小企业约有5700亿元资金缺口,四分之三的中小企业存在不同程度的融资难题。

(一)金融服务业的差别待遇政策

银行在对小企业发放贷款的问题上存在着差别对待问题。对国有性质的企业优先提供融资,而对于其他非国有性质的小型企业则是严格把守,绝不轻易放贷。鉴于我国现有的金融体系中,国有银行所拥有的资产占据着绝对主力,但是国有银行却是偏向于国有企业这类客户,而对小企业则是“嫌贫爱富”。清华大学中国经济研究中心主任李稻英说,这些创业的中小企业主抱怨,当需要银行融资的时候,它却不发放贷款,而反过来业绩优秀,经营成功不差钱时,银行却主动找上门了。在银行眼中,因为这些国字号大企业即使经营业绩不佳也不会轻易倒闭,因为国有企业有着国家和政府的扶持,因而这些国字号大企业更容易获得融资。其结果就带来了银行的资金分配趋向于优先流向国字号大企业一方的恶果。

(二)担保或再担保中介服务的差别待遇政策

长期以来的政策和所有制的歧视,使得商业银行和担保体系等金融体系形成了以企业规模为基准,重国有、轻私营的服务理念。出于风险控制,对信用担保机构来说,规模大的企业,偿债能力强,财务报表完整和透明,信用含金量较高,所以更倾向于大企业。而小企业规模小,偿债能力较弱,财务制度和管理制度混乱,破产率比较高,再加上与大企业相比,其信用记录年限较“年轻”,信用观念淡薄,担保机构在选择小型企业更加严苛和谨慎。

(三)民间融资的“信用陷阱”

由于我国商业银行与小型企业之间融资供给与需求的严重畸形,民间高利贷就应运而生。国家法律规定:民间贷款利率最高不能超过银行同期利率的4倍,超出的部分不予保护。但是由于民间融资以利润为导向,无论是地下钱庄还是居民个人的民间融资行为,都是希望通过私人借贷活动拿到最多的经济收益。因而在定价机制上高利贷的利率要高于银行利率好几倍,甚至于翻了好几番,形成“息滚息”以及“利滚利”现象。有些“黑色借贷”披着信用合作的外衣,却趁着小型企业在走投无路的情况,煽动小企业借款,对小企业进行高额的利息勒索。一般地,高利贷要求每个月支付15%-30%的利息,而一般中小企业的纯利润率为10%-15%,两项数据一对照,很显然小企业无论怎么辛苦经营,其每个月获得的利润还不够偿还每月高利贷的利息。

(四)全社会统一标准的法人信用等级评价制度的缺失

随着我国市场经济发展,国有商业银行发生了所有制的重大变革,但是仍然没有完全摆脱计划经济的痕迹。我国各大商业银行的信用等级评价指标都是以大型企业或者“国字号”等企业的特点来制定的,并没有真正针对小型企业的统一明确的信用等级评价体系。撇开评价过程不说,首先在选用的标准上,以大型企业的财务指标,经营指标等来判定小企业的信用等级,小型企业明显处在不利地位。另外,商业银行在评价的过程中,存在着不公平现象。有些所谓的“国字号”企业在财务指标并未达到标准,但是因为有着国家和政府的庇护,银行很放心的贷给这些企业。而对于孤立无援的小型企业,即使信誉良好,经营稳定,银行也是诸多托词,不给小企业发放贷款。

三、完善我国小企业信用本位的融资制度建设的主要障碍分析

(一)企业融资的“特权法人现象”

在现阶段我国处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变过程中,国有银行对企业的金融服务,在企业之间还没有达到以信用为基础的这种关系模式,国有企业即使已经大量拖欠银行贷款,企业照样享受优先、优惠服务,成为融资领域的“特权法人”。

另外,对于国企来说,无论是债券融资还是股权融资等融资渠道,都发展的不错,融资渠道畅通,融资成本低廉,再加上国家政策的庇护,预算的软约束以及占有大部分市场份额等垄断情况的优势,使得国字号企业更是排挤小字号企业。

(二)金融业的“官办现象”

一方面,国有商业银行人事的任免制度,尤其是管理层的任免制度缺乏市场化的选拔方式,一般都是由银行内部管理层提拔或者由当地政府出面委任,而不是通过市场的公开招聘来选择有能力的外部人员进入管理层,这是国有商业银行人事任免制度最为明显的弊端之一。

另一方面,政府作为经济发展的稳定部门,在小企业的信用融资亦没有发挥应有的职能。政府虽然号召各界支持和鼓励小型企业的发展,但实际上,政府本身在遇到小企业和“国字号”之间的矛盾时,必定优先考虑“国字号”,银行又和政府有着直接或间接的联系,政府的现实号召必将影响着银行的信贷决策。

(三)民间金融的“黑社会现象”

民间金融对小型企业的金融服务,表面上是以信用契约、信用合作关系,实际上是一种以信用、契约为掩盖的残酷的剥削手段。

第一,“违德收入”的舆论谴责约束缺失。高利贷行为严重扰乱了金融秩序,加大了企业经营负担,催生了银行系统的腐败,更滋生了社会犯罪现象,激化了社会矛盾。

第二,违法收入的法律制裁制度缺失。

第三,民间金融服务业的社会身份的不确定问题。目前,在理论界对民间借贷的界定尚无统一明确的内容,学术研究者或实际管理者从自己的研究角度,或从自己管理的角度出发予以解释和规定。在国内学术界,普遍将民间金融称为Informal Finance,直译为非正规金融。亚洲发展银行(ADB,1990)曾对非正规金融定义:“非正规金融是不受政府对于资本金、储备和流动性、存贷利率限制、强制性信贷目标以及审计报告等要求约束的金融部门。”①非正规金融是指没有得到官方认可和法律保护的金融形式或融资行为。非正规金融也只是一个相对概念,它是比较正规金融得出的。由于法律界定上的不确定,市场主体很难区别合法与非法,很容易把中小企业民间融资与非法融资混淆起来。

(四)企业信用统一标准评级的“缺失现象”

鉴于我国市场经济仍带有计划经济的烙印以及信用体系建设的初级阶段的国情,决定了存在着信用等级评价制度不完善的矛盾。

从理论上说,小型企业的信用等级评价制度都是在大型企业的信用等级制度上演绎而来,但由于小型企业和大型在很多方面都有不同的特性,因而信用等级评价制度存在着重大缺陷。

四、完善我国小企业信用本位的融资制度建设的基本思路

信用是现代市场经济的基础和灵魂,没有信用就不可能有现代市场经济。著名经济学家厉以宁认为:“信用是对合法交易权利的尊重和维护,信用降低了交易成本。”规范有序的市场经济需要建立有效调动社会资源和交易行为的信用制度。因此,完善的信用本位的融资制度是企业持续经营的重要保证。

(一)完善小企业信用评价制度

在当前经济全球化的潮流影响下,信用等级早已作为商业银行评价企业是否符合贷款条件的基础。因此,我国应尽快制定企业平等的信用等级评价政策,明确小型企业的信用评级标准规范,统一信贷评估标准和信用等级评价标准,客观、公正评价小企业信用状况,合理确定其信用等级。除了评价标准的公正公平,更要加强信用等级评价过程的公平、有序。尤其是在对小型企业信用评价时,既要防止在信用角度上对小型企业的歧视,又不能无缘无故地抬高小型企业的信用级别。在对小型企业信用进行系统分析后,既要借鉴传统的企业信用评级方法,也要结合具体情况对各种评级指标进行筛选分析,实现完善小型企业的信用评级指标体系的目标。

(二)完善金融业的信用融资制度

对金融服务业进行伦理规范,是市场经济参与者公平竞争的有力保障。商业银行要摒弃对小型企业的歧视,在信用评级的基础上,加大对小型企业的信贷支持力度,要充分了解小型企业的信贷需求,根据融资市场的特点,业务流程和风险防控要点,主动拓展小型企业的信贷业务,创新小型企业信贷服务方式,以小型企业的信贷业务为依托来提高资本收益率。

另外,还要积极推进完善信用贷款的信贷考核模式。信贷考核模式的标准的基础必须是对信用的考核和评价。具体来说,要着重考虑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注重企业的成长性。信用追本溯源的说是一种经济增长的潜力,企业的信用来源于未来经济能力的增长。

第二,注重企业的发展力。所谓的“发展性”,是指企业在技术,经济和环境三个方面具有的发展前景和可持续性。

第三,注重企业的创新性。传统的信贷考核模式都是依据大型企业制定的,因此,必须根据小型企业的灵活性和创新能力对考核模式进行完善和补充。

第四,注重企业家个人信用。企业家是一个企业的核心和灵魂,企业家的个人品质对企业文化、经营战略和方针等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第五,注重企业以往的履约能力。除了对小型企业基本财务指标的考察外,还要对企业的偿债意愿和诚信意识进行考察和评定。

第六,注重实地考察。小型企业在财务指标等定量指标肯定不如大企业来的完善和全面,因此,银行可采取实地考察来了解小企业真实的经营状况。

(三)完善对民间金融的信贷约束制度

尽管民间融资存在着不少问题,但是我们不可以忽视它在小型企业融资渠道上发挥着的重要作用。只要对民间融资合理的规范和监管,一定能避免产生上述的问题。

目前,一方面要完善对民间金融的法律确认,推动民间融资向“阳光地带”的转变,首先必须完善民间融资的法律制度,澄清和确认民间融资的法律定位。立法部门应尽快出台关于民间金融的法律法规,保护和规范民间金融的正常活动,约束民间金融的不法行为,为民间融资提供一个合法环境。对一些不属于违法范畴的“灰色金融”,如企业内部集资,也要加强规范和明确。企业进行内部集资,必须在企业职工自愿的情况下,按照规定的程序将从员工集资的资金转为股本。其次,政府部门对待民间金融要开展“分流管理”,多疏通,多引导,而不是一棍子打死,全盘否定。要依据制定的法律法规进行规范化的管理,趋利避害,严厉打击恶意高利贷行为,积极地将民间融资从“地下黑暗地带”移到“阳光地带”。

另一方面,要完善对民间金融的违法收入的惩罚标准。政府以及司法部门必须给予高度重视,并加大对这种扰乱金融秩序,破坏社会稳定的高利贷犯罪惩罚力度。

(四)完善信贷相关法律建设策略

首先,应修改和完善现行法律法规中与信用管理体系建设的相关内容。既要明确信用关系中各主体的权利义务,确保信用主体的合法权益不受到侵犯,又要制定对违反信用的行为的惩罚机制的法律,还要建立对信用资源公开的保密制度。强化信用本位的法律法规,规范和引导社会信用活动,在借鉴发达国家成功的经验,并结合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营造一个公平的信用法律环境。

其次,应建立和完善全国统一的《信用平等机会法》《个人信用保护法》《公正贷款对账法》和其他关于规范信用的专门法律,将企业信用制度和个人信用制度以及公平的行为规范纳入法制化轨道。特别是要明确企业责任人违反承诺的法律责任,将各项信用行为具体落实到个人,明确企业法人,项目负责人的信用行为,建立失信行为跟踪系统。

注释:

①Informal Finance in Asia,Asian Development Outlook 1990.Manila:Asian Development Bank

参考文献:

[1]中央电视台财经频道,郭振玺,杨家才.中小企业融资之道[M].经济管理出版社,2009.

[2]袁红林.完善中小企业政策支持体系研究[M].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2010.

[3]姚益龙.企业信用与企业成长——理论与实证研究[M].经济管理出版社,2009.

[4]范钧.社会资本视角下中小企业发展问题研究[M].浙江大学出版社,2011.

[5]李信宏,邵立强,等.信用评级[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6.

[6]单玉华.对金融活动公平性的伦理关注[J].经济经纬,2007.

作者简介:吴铭佳(1989-),女,江苏人,东北师范大学商学院企业管理专业2012级研究生在读,研究方向:企业管理。

上一篇:维护房地产稳定发展的法律对策探析 下一篇:论现阶段外汇储备的转化与投资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