拒绝“炫”苦

时间:2022-08-06 11:05:49

拒绝“炫”苦

“天有不测风云”――“不测风云”属天之常态,“人有旦夕祸福”――“旦夕祸福”是无所不包的人生命题中的应有之义。于是,人生在世不称意,苦难相伴,普遍存在。不同的人对待苦难的态度大相径庭。留学生左扬民独树一帜,在人人网晒出自己留学国外的“艰苦生活”,网友谓之“炫苦哥”。

“炫”,常常带着一种炫示的刻意、夸耀的得意,现实生活中频发的“炫爹”“炫富”之类即是明证。但是左扬民反其道行之,炫起苦来,于是网友大加推崇,认为是给生活在蜜罐里的“90后”以积极的引导、精神的激励;于是网友评论说“要炫就炫苦”,认为炫苦是比炫爹炫富更高层次的一种“炫耀”。但我认为,这恰恰折射了人们对苦难的认识和理解的浅薄和幼稚。

苦难不可炫。可以炫耀的苦难不是真正的苦难。周国平说:“一个人只要真正领略了平常苦难的绝望,他就会明白,一切美化苦难的言辞是多么浮夸,一切炫耀苦难的姿态是多么做作。”是啊,苦难重压下的人们,被苦难无情吞噬的人们,那些在苦难中挣扎的朝生暮死的芸芸众生,没有机会也没有心绪去炫苦。而左扬民所炫的苦,在日本打工留学,胼手胝足,骨瘦形销,亲历之时或许深味其苦,然而事后炫出之时,这“苦”已经变味了。我们需要的是对苦难的理解和反思,而非简单的炫示和夸耀。

苦难不必炫。当身受苦难,希求以炫苦博取他人的同情怜悯时,未免高估了这种同情的作用。如同肉体的痛苦只有自己承受一样,精神的痛苦也是无法分担的。别人的关爱至多转移你对苦难的注意力,却无法改变其本质。历史上那些伟大的受难者从不用自己的痛苦搅扰别人,而是默默承受,那是因为他们有自己的目标,他们有自己的高度。文王拘而演《周易》,仲尼厄而作《春秋》,贝多芬两耳失聪而谱《欢乐颂》,陈寅恪晚年目盲而作《柳如是别传》……他们无须炫苦,因为深谙直面苦难之道。陀思妥耶夫斯基甚至说:“我只担心一件事,就是怕我配不上我所受的苦难。”

我想,对苦难的认识和理解也需要循序渐进的过程。不禁想到一首辛词,“愁”替换为“苦”字,精当而又诗意地勾勒出这种蜕变:

少年不识“苦”滋味,爱上层楼。爱上层楼,为赋新词强说“苦”。

而今识尽“苦”滋味,欲说还休。欲说还休,却道天凉好个秋!

综合评述

“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这就是新材料作文题的魅力。好的材料,角度多,空间大,易于发挥。这三篇作文,就左扬民网上炫苦一事,分别从“炫苦”的现实意义、网络宣传文化的特点、“炫苦”现象存在的问题等不同角度,或正面、或反面,或肯定、或否定,阐发了作者的见解,各具特色。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这提醒我们,分析一则材料,既要走进材料,把握材料的主要内容,又要跳出材料,找到一个独特的视角去剖析材料。

闵文老师抓住“搞什么炫爹炫富,要炫就炫苦”这句话谈吃苦精神在当下的意义,由表及里,深入剖析吃苦对人生的作用,尤其是对青年人成长的作用,并提出解决办法,可谓“切中时弊”,体现了一位长者的殷殷之心。

两位同学,则是另辟蹊径。戈心舟同学认为网民将“炫苦哥”简单化了,并从中发掘出网络宣传的基本特点:只求表面的轰动,不求深度的探索,热衷于简单贴标签,忽视了全面的理解与认识。可谓理性而全面。刘天同学则抓住“炫苦”的“炫”和“苦”两字,加以深入剖析,认为“炫”这一举动带有刻意和自得,而“苦难”是不可以也没有必要“炫”的,“炫苦”的言行表现的恰恰是对苦难认识的浅薄和幼稚,显示了其思考的深刻。

(张蕾)

上一篇:联想类比,循序渐进 下一篇:浪漫,就是没有以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