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制穴位敷贴膏治疗支气管哮喘疗效观察

时间:2022-08-06 07:24:40

【中图分类号】R256.1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2-3783(2010)10-0184-01

【摘要】目的:观察穴位药物贴敷治疗支气管哮喘的临床疗效。方法:148例支气管哮喘患者随机分成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组98例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采用自制穴位敷贴膏于三伏天和三九天进行的穴位敷贴。对照组50例给予常规治疗。 结果:治疗组临床控制39例,显效29例,有效17例,总有效率86.73%;对照组临床控制12例,显效13例,有效8例,总有效率66%。两组患者总有效率比较,治疗组优于对照组,有显著性差异(P

【关键词】穴位贴敷;支气管哮喘

支气管哮喘是内科常见的变态反应性疾病。中医学认为哮喘系宿疾内伏,因感受外邪或其它因素而诱发,每遇冬季加重,反复发作,病程较长。2006到2010年,我院应用自制穴位敷贴治疗支气管哮喘98例,取得较好疗效,现报告如下:

1 临床资料

148例患者,男87例,女61例;年龄最小8岁,最大77岁;病程最长45年,最短5个月;符合在中华医学会呼吸病学分会哮喘学组在2008年制订的支气管哮喘防治指南(支气管哮喘的定义、诊断、治疗及教育和管理方案)中哮喘病的诊断标准。148例患者随机分治疗组98例,对照组50例。

2 治疗方法

2.1 药物的制备 采用本院自制敷贴膏,主要成分为白芥子、麻黄、细辛、甘遂、延胡索、川芎等,以上药物烘干,粉碎。加入冰片共研成细粉。用时将生姜汁和生药粉按10毫升:10克比例调成较干稠膏状,并制成1cm3的药饼于5cm2的胶布上。药物应在使用的当日制备,或者置冰箱冷藏室备用。

2.2 取穴:哮证病位在肺,发病与外邪侵袭及肺、脾、肾三脏功能失调有关,因此选用膀胱经背俞穴及任脉穴。第1组穴位:肺俞、胃俞、志室、膻中。第2组穴位:风门、膏俞、脾俞、天突。第3组穴位:肾俞、定喘、心俞、中脘。3组穴位相配均有补益脾肺肾、理气平喘的功用。背部俞穴均取双侧,1次1组,3组交替使用。

2.3 治疗时间:将药物贴敷于穴位上,在夏季三伏中,初、中、末伏的第1天各贴1次,成人每次贴药2~6小时,儿童每次0.5~2小时,,治疗3个月,共9次,连续3年为1疗程。治疗后局部皮肤出现红晕、轻度红肿、小水泡、轻度热痛感属正常现象。

2.4 禁忌:哮喘急性期患者,合并有严重的心脑血管、肝、肾、造血系统等疾病者;贴敷部位有皮肤创伤、皮肤溃疡、皮肤感染者;咳黄浓痰、咯血患者;孕妇、血证、发热及皮肤对药物特殊敏感者及非虚寒体质患者。在贴药当天戒烟酒、辛辣、海鲜、蘑菇、牛肉、韭菜、等易致化脓食物,并避免进食生冷食品及进行冷水浴。

3 疗效观察

3.1 疗效标准。临床控制:症状基本消失,肺部哮鸣音轻度者;显效:症状明显好转,肺部哮鸣音明显减轻;有效:症状有所好转,肺部哮鸣音减轻;无效:症状及哮鸣音无改变,或减轻不明显,以及症状及哮鸣音加重。

3.2 结果:治疗组临床控制39例,显效29例,有效17例,无效13例,总有效率86.73%。对照组临床控制12例,显效13例,有效8例,总有效率66%。两组总有效率比较,2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

4 讨论

支气管哮喘属于祖国医学中喘证、哮证的范畴。中医认为哮喘多因肺、脾、肾三脏功能不足,导致痰饮留伏于肺,受外邪、饮食等因素影响,以致气道不畅,痰随气升,壅塞气道而发。咳、痰、喘为主要症状,多为冬季发病,夏季缓解,反复发作,迁延不愈。治疗宜清肺理气,健脾益肾,化痰祛瘀。本院自制的穴位敷贴膏以清代名医张璐的“白芥子涂方”基础上加味而成。白芥子味辛性温,具有温肺利气祛痰、散结通络之作用。麻黄能宣肺平喘,缓解平滑肌痉挛。配以甘遂攻逐顽痰,细辛、生姜温肺化饮,散寒利气,川芎、延胡索活血理气。冰片芳香走窜,引诸药迅速透入皮肤发挥作用。诸药相配,既能宣肺平喘,祛痰利气,散寒逐饮,又能理气扶正,标本兼治。

根据经络理论,背俞穴是内脏经气输注之处,五脏六腑之俞穴皆位于背部。加之任脉穴发挥平喘、补肺、健脾、益肾功效。药物贴敷后通过皮肤的吸收,经穴位随经脉的循行,导入脏腑,发挥药物的“归经”作用。振奋人体脏腑功能,达到疏通表里,沟通脏腑经络的功效。治疗时机选择三伏,为自然阳气和人体阳气俱盛之时,易驱散患者体内阴寒之气,达到治疗的目的。

穴位贴敷疗法治疗支气管哮喘是一种穴位与药物相结合,充分发挥穴位与药物特异性的外治法,因其操作简单,安全方便,疗效可靠,且费用较为低廉,能被广大患者接受,可以减少支气管哮喘病人的复况,提高其生活质量。具有显著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值得在基层医院推广。

上一篇:针灸治疗中风失语症的临床研究 下一篇:延胡索的加工技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