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现代产业体系建设要求提升产业竞争力

时间:2022-08-06 05:02:49

按现代产业体系建设要求提升产业竞争力

我国许多地区在产业竞争优势上正面临一个“真空期”:一些有竞争优势的传统产业在其他发展中国家的冲击下会失去竞争力,新的具有优势的产业一时又难以形成。如何有效化解业已显现的竞争优势断档风险,防止由局部断档演化成全局性断档,是未来一个时期产业发展面临的一项艰巨任务。因此,必须按照建立现代产业体系的要求,研究产业竞争力及其演变态势,探索提升产业竞争力的有效对策。

提升产业竞争力的重要意义

产业竞争力是指产业获得并利用资源参与竞争的能力,是一定综合技术水平的集中体现。在区域经济发展中,无论是高新技术产业还是有一定优势的传统产业,都在加快经济增长速度和提高经济发展质量方面发挥了突出的作用。当前,在应对全球金融危机影响的过程中推动一批有特色的产业提升竞争力,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首先,有利于实施经济发展的战略布局。当前全球性经济结构调整正在加速进行,在国际金融危机影响不断加深的大背景下,国际资本加速向我国转移,国内沿海产业加速向中西部地区转移。同时,我国的区域发展已经进入从“改革试点”到“协调示范”的阶段,开始强调优化发展、协调发展。新一轮的区域开发已经在全面调整政策倾斜方式,注重以规制来引导资源优化配置与产业优化布局。在这样的背景下推动产业竞争力的提升,将有利于优化不同区域内以及区域之间的产业分工合作,并在更宽领域、更高层次、更广范围进行产业与科技创新交流协作,促进经济发展的战略布局趋向合理。

其次,有利于应对金融危机的挑战。国际金融危机使我国一些参与直接国际分工产业的企业逐渐丧失成本优势,在应对金融危机巨大挑战的当下,这些企业理应重视自主创新、转型升级、挖潜增效,以赢取技术优势。国际金融危机在对社会经济发展造成重大冲击的同时,往往也成为新技术革命的诱因,我们主动地依托新技术革命,提升创新资源富集的高新技术产业和技术优势明显的传统产业的竞争力,将有利于发挥区域的科技竞争优势,有效实现化“危”为“机”并抢占发展先机。

再次,有利于带动区域经济发展。高新技术产业等优势产业集聚创新资源,就是为了更好地对当地和周边地区发挥辐射作用。推动产业竞争力的升级,将促进技术创新成果的广泛输出,带动区域企业形成新的产业链和配套产业;将吸引并培养大量的科技人才,并培育出更多具有创新能力的科技型企业,推动产学研联合,引导和带动区域经济的发展。

最后,有利于提升自主创新能力。从世界范围经济发展的经验和教训来看,创新环境是决定经济发展成效的关键。推动产业竞争力升级,将促进区域在更加优化的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下发展,并调动更多企业积极投入到创新活动中来。随着企业、人才、资金、技术等创新资源集聚效应的显现,并逐步形成专业化的产业创新体系,将为有关区域持续增强创新能力提供重要支撑。

产业竞争力的多元演变态势

一个国家或地区的产业竞争力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其产业在价值链中的动态位置。当前全球产业价值链的分布特点是:发达国家拥有的大都是“资本或知识密集型”产业,处于价值链的上游;发展中国家拥有的大都是“劳动密集型”产业,处于价值链的下游,上游产业的附加值大大高于下游产业。我国作为发展中国家,产业大都处于价值链中不利的地位。但是,在发展创新型经济的引导和推动下,以苏南为代表的东南沿海发达地区,其产业竞争力的演变已经呈现出显著的新态势:

――在工业化进程中实现“资源节约”和“环境友好”。在资源环境约束日趋显著的条件下,工业尤其是资源密集型工业将以显著快于世界平均水平的速度向更有效利用资源和更清洁生产的方向升级,能源替代也将以显著高于世界平均水平的速度发展,新能源产业增长和节能环保技术应用的微观动力机制正在形成。2010年,江苏包括新能源和环保产业在内的新兴产业产值超过2万亿元,显示了“资源节约”和“环境友好”型产业正在快速推进。

――丰富的劳动力资源仍然是比较优势的现实依托。劳动密集型产业的比较优势将长期存在,各产业竞争力的增强仍将以发挥比较优势为前提,而新型劳动密集型产业的发展和人力资源的不断升级将成为新的产业比较优势。在苏州、无锡等经济相对发达地区,随着经济发展达到新水平,人口作为经济发展的优势,将逐渐被充分地显示出来。

――雄厚的基础设施和高储蓄率形成强劲的支撑。基础设施从以往的瓶颈约束状态变为超前发展状态,持续的高储蓄率和巨额资本积累,这些条件构成了支撑产业竞争力的强大的独特优势。苏南和长三角地区的基础设施已经达到发达国家的先进水平,居民储蓄率更是超出世界水平,这些条件都较有利于提升本地核心产业的竞争力。

――制造业向精致化发展并形成新的专业化分工优势。产业发展告别“粗放制造”走向“精致制造”,夯实了制造业竞争力的微观基础,开始形成现代工业文明的精髓;制造业产业链不断分解,并在信息化过程中形成新的产业业态,将逐步形成产业竞争力新的专业化分工优势。苏南各地制造业企业纷纷攀上科技“高亲”,与高校、科研院所结成“发展联合体”,将科教优势“软实力”释放成助推“江苏制造”向“江苏创造”转变的“核动力”,这就充分反映出制造业竞争力的深刻变化。

――有效竞争规则和新的成本优势机制逐步形成。产业组织结构的不断演变和形成新的成本控制机制,是产业保持和增强竞争优势的关键之一。“竞争力来源于竞争”这一铁律,将以新的方式,使各类企业在平等竞争中依靠自身努力提升内在的核心竞争力,并且形成新的成本优势机制,使大多数企业从主要依赖“血拼”方式维持产品低价格优势转变为更有效发挥综合优势。江阴的阳光集团通过不断发挥综合创新优势,使毛纺服装产业的利润中有60%来自于新产品,成为承担国际标准化组织技术委员会秘书处工作的企业,就是一个生动的写照。

提升产业竞争力的有效对策

为了使国内发达地区产业竞争力的演变态势成为各地产业竞争力提升的现实,我们应该充分利用经济形势对产业结构调整形成的倒逼机制,坚持政府“看得见的手”与市场“看不见的手”相结合,坚定不移地采取有效对策推动产业竞争力提升。

第一,加大对传统优势行业关键技术的开发,强力推动传统优势行业的产业竞争力提升。注重改造提升存在优势的传统产业,使其沿着价值链逐步提升综合竞争力、提高盈利水平。

第二,加大对战略性新兴产业关键技术的开发,大力促进在下一轮产业竞争中具有关键支撑作用的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要实施产业主导技术开发计划,为未来的产业发展提供战略性技术储备,强化未来主导产业和主导技术的发现、推进机制建设。

第三,激发科技企业提升产业竞争力的积极性。企业是提升产业竞争力的主体,离开了这一微观基础,产业竞争力的提升便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政府应该通过有效的政策使企业获得持续的创新激励,改锦上添花为雪中送炭,培育出更多的高新技术企业,使它们在提升产业竞争力中发挥主力军作用。

第四,锻造一批具有较强创新能力的产业集群。产业集群既是提高产业竞争力的重要手段,又可以为“小企业大协作、小商品大市场、小资本大聚集”提供有效载体。应该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分别构建国家和省、市层面的产业集群政策体系,促使产业集群成为未来产业发展的重要支撑力量。

第五,以产业链长、带动力强的大项目推进产业竞争力提升。产业链条长、带动能力强的大项目多数具有回顾效应、旁侧效应和前瞻效应,要在主导产业中大力发展这样的项目,从而有效推进主导产业竞争力的提升。

上一篇:坚持把生态理念融入社区发展 下一篇:CPI是怎样产生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