寻找父辈的足迹

时间:2022-08-06 03:19:55

每个抗日老兵,都是当年国难中的一段历史,记住他们,就是记住中华民族的这段历史。

从2007年起,在贵阳财经学院任教的曾达敏老师就开始致力于“关爱抗战老兵”活动。曾达敏利用双休日,或独自寻访,或与其他志愿者同行,5年来他们几乎走遍贵州各地,看望和帮助了上百位黔籍抗战老兵。是什么样的原因让他多年来从不间断地坚持着这样一份公益事业?曾达敏先生告诉记者,最初的原因是为了寻找父亲。

弥补对父亲的亏欠

曾达敏先生的父亲叫曾元三,是一位久经沙场的抗日将领。曾先生告诉记者,他的父亲曾元三是贵州松桃人,16岁时就弃学从军。抗战爆发后,他即奔赴沙场,先后参加了武汉田家镇战役、第三次长沙会战等著名战役,而他最为辉煌的一战,则是身任国民革命军82师245团团长时参与的松山大战。但是,一生戎马、抗日卫国的曾元三老先生,在晚年不但没有得到社会的认同,甚至连家人也不理解他。

曾达敏还记得,在上个世纪60年代的一个夏日傍晚,父亲带着还是少年的他与妹妹在院子里乘凉。妹妹见到父亲大腿上有一块深深的凹陷,便好奇地询问。曾元三老先生告诉她,那是自己当初打日本人时留下的。那一天曾元三老先生似乎来了兴致,很想向儿女们讲述自己当年抗日的故事。然而换来的却是女儿的一句“你们也打日本人啊?”的质疑与儿子一句“你们只知道打内战,哪里会打日本人。”的否定。曾老先生听后当下一怔,半天没有说话,起身默默离去。后来,曾达敏先生明白事理之后,觉得当初不应该对父亲说那样的话。尽管也有坐下来听老父亲说说往事的想法,但因忙于生计而无法实现。1980年,曾元三老先生突发脑溢血,从此再不能开口说话。在父亲的病床前,曾达敏很希望父亲有一天可以说话,可以向儿女们述说自己的一生,然而终究事与愿违,老先生于1986年在贵阳与世长辞。这样的经历,让曾达敏长期以来觉得对老父亲有着一种亏欠。

“我一直没好好听父亲说过关于他的事情。小时候他爱说,但我们不爱听也不相信。后来到了‘’,大家都不敢说。到懂事以后虽然也愿意听他说了,但因为忙于生计又没有时间。再后来他生病了,意识到应该把他的一生经历记录下来时,父亲已经不能再开口说话,直到他去世。大概就这样几个阶段,最后都没有好好地整理过他的一生……”谈起父亲,曾达敏先生的语气中明显带着遗憾。他告诉记者,在父亲曾元三去世后,他曾去过一趟昆明,到那里寻访到当年父亲的副师长陈一匡。他说:“我到陈一匡家里之后就产生了一个想法,我想到松山去一趟。但是那时候去松山的路程是去要3天回来也要3天,而且还要一笔钱,当时我身上没有钱,所以就没有去成。就是那一次,我在从昆明回贵阳的路上听见了广播,广播里说日本有个代表团到松山去拜祭,我听后心里确实很不是滋味。我很想去,但身上没有钱没去成。当时和我一样想去看父亲的战场但没有去成的人还是有不少的……我回来后继续教书,因为我教的是统计,专业和这个事情不是很挂钩,所以我就一直很想提前退休,退休以后就专门来做这个事情。”

重返父辈远征的战场

带着这个夙愿,曾达敏先生对于抗战历史与老兵的关注从未间断。2008年的一天,在民革工作的妹妹告诉他一个消息:贵阳有一位李建华先生正准备到滇西看望老兵,他很快与李建华取得联系,但由于当时忙于工作抽不开身,曾达敏那次没有去成滇西,只好捐出1000元请李建华先生带到那边去帮助老兵。想不到李先生他们这一行竟然为他带来了一个意外的消息。

“那一次去他在松山那边的一个农场里访到一个叫张羽富的老兵。因为张羽富也是第8军的,所以他们就偶然提到了也有个第8军的后人想来,但没来成。张羽富就问他们这个人是谁的后人?他们就说了我父亲的名字,张羽富一听就非常激动,对他们说那就是他当年的师长。当时我父亲接受和平改编的时候,他是师部工兵连里的一个班长,当天他就打了电话给我……”曾达敏对记者说道。也是在那一年,志愿者们举办了一个“接老兵回家”的活动,老兵张羽富自然也在回家之列。张羽富回到贵州家乡后,曾达敏到他家去看望。张羽富与曾达敏见面时双方都非常激动,张羽富说:“我找曾师长找了这么多年都没有见到,现在没办法见到了,但是我见到了他的子女。”

那次见面之后,曾达敏觉得李建华正在做的这件事非常有意义,2009年便和他们一起去了松山,了却了多年的夙愿。回忆起那次回到父辈战场的情景,曾达敏说:“那一次有很多人过去,也有不少人是因为对这段历史有一种神秘感,想去了解一下。那次认识了不少人,像李萍、小文……我记得在回来的车上我和小文有段对话,她给我说她做这些事情并不想让别人知道,只是出于良心,如果以后她不过来都会委托朋友过来。当时我就对她说,我不同意你这个观点,我告诉她‘你做的这个事情是有良心的中国人都应该做的事,只要中华民族延续下去,终究有一天会把这个事情做起来。当然,你是出于一种善良的心,因为低调,做善事不愿意让别人晓得。但我的看法和你不一样,我觉得你们做的这个事情应该要宣传,宣传了才有更多的人加入进来,一起来关心这些老兵,正视这段历史。所以如果是我的话我会宣传,我还要宣传你们,让更多人晓得然后一起加入来做这个事情。’就像你们在媒体工作,对这个事情就可以有很好的促进作用……”

不容青史尽成灰

曾达敏先生于去年退休后,便开始全身心投入“关爱老兵”的实际行动中。从最初为寻找父亲实现夙愿,到几年来寻访了一个一个的老兵,他的思想已经发生了许多改变。曾达敏先生认为,“关爱抗战老兵”活动主要有两个意义:其一是还原历史的面貌。几十年来我们对那场战争的认识都是一种模糊不清的状态,如今有了还原历史原貌的环境,而要进行这项工作就离不开老兵们的口述。其二是可以有效改善依然健在的那些抗战老兵们的生活,对这些历尽风霜的老兵进行看望和感恩,也足以让他们在精神上得到慰藉。对此,曾达敏先生向记者列举了看望几位老兵的经历。

“我记得比较深刻的一个是施仲珍老人,她当年是200师的女兵,这个老人家一生的故事非常动人。我记得我们去看她的时候她对我们说,以前她有个邻居是个老八路,她经常看见许多单位领导前来慰问那位老人。她心里就非常憋闷,一直在想‘为什么他们不来看望我?我也是抗日的老革命呀!’所以后来我们去看望她的时候,她非常高兴。我记得这个老人一次又一次问我们是从哪里来的。其实我心里面清楚她在想什么,她是希望我们是政府派来的人,希望是政府来承认他们。但我们确实不是……”曾达敏告诉记者。

除了施仲珍老人的故事外,曾达敏先生还向记者说了一位独山抗战老兵的故事。这一位老兵虽然有抗战经历,但在当地并没得到大家的敬重,他的经历即使说出来了也没多少人相信。那天,他们去独山看望这位老人,当地许多人都来围观,又见到他们给老人送印有“抗日英雄中华脊梁”的锦旗。从那之后,老人的左邻右舍都对这位老人格外尊重。曾达敏先生认为,这项活动不仅可以帮助贫困老兵解决一部分生活困难的问题,更大的意义在于可以给予老英雄们精神上的支持。

后来,记者随曾达敏先生拜访了参与淞沪抗战的侯伟功老人,这位双目失明的抗战老人说起往事依旧滔滔不绝。曾达敏先生对老人说:“我的父亲也是抗日将士,他生前我没有机会听他说他的一生,现在听您说自己的经历,就好像是在听我父亲说一样。”

上一篇:我与冯玉祥的故事 下一篇:《蒹葭》:一唱三叹,一意三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