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洋优势产业相关研究综述

时间:2022-08-06 01:48:53

海洋优势产业相关研究综述

[摘 要]随着海洋经济的发展,对海洋优势产业的研究也愈加受到关注。海洋优势产业在海洋经济发展过程中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在海洋优势产业的研究中,各领域的学者无论从理论上还是从实践上,都取得了相当多的成果。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通过搜集整理大量文献,运用产业经济学、区域经济学等相关理论,对海洋优势产业的界定、选择、评价、培育机制及政策支撑等方面进行了系统梳理。

[关键词]海洋产业;优势产业;培育机制

[中图分类号]F26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283(2012)12-0060-02

作者简介:邵桂兰(1963-),女,山东人,中国海洋大学经济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海洋大学海洋发展研究院海洋经济研究所研究员,山东省蓝色经济区建设软科学研究基地研究员,研究方向:国际经济与贸易,海洋经济;陈昊,中国海洋大学经济学院研究生;李晨,中国海洋大学经济学院讲师。

基金项目:2011年度国家社会科学基金资助项目:我国海洋渔业经济低碳化实现机制研究(11BJY064)成果;2011年度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重大项目:我国海洋优势产业培育及发展战略研究(11JJD790041)成果。

一、引言

随着全球对陆域资源和空间的开发利用,制约经济发展的资源和空间瓶颈日益凸显,世界各国纷纷将目光转向了发展空间更大、尚未充分开发的海洋资源。进入21世纪以来,美国、英国、日本、韩国等海洋国家纷纷提出本国21世纪海洋战略,加大海洋开发力度,积极培育优势产业,抢先占领海洋开发的高地。今后海洋将成为国际竞争的主要领域。近年来,海洋经济在经济发展中的作用和地位更加突出,已成为经济发展中新的增长点。地位的不断提高也使人们对海洋经济的发展更加重视,海洋优势产业的研究也愈加受到关注。

二、国内外关于优势产业的界定

随着研究的深入,“优势产业”概念的出现在学术期刊之中频率逐渐提高,但对“优势产业”这一概念尚未形成一致的表述。陈长民(1998)较早地详细论述了优势产业的内涵,定义了优势产业,认为优势产业是对提高和改善整体产业结构水平有着特殊作用的产业,它排斥广泛空间上产业结构和产品结构的趋同性。之后,学者们从不同的视角完善了对优势产业内涵的理解。从产业理论的视角,学者们运用产业发展速度、产业关联性及产业贡献度等指标定义优势产业,认为优势产业是指在当前经济总量中其产出占有一定份额,产值和利税位于同行业前列,对产业结构升级有较大牵引力,产业关联度较高的产业(冯江华等,2000;李金叶,2005;何跃等,2006;韩庆鹏,2007)。从资源优势的视角,认为优势产业首先可以简单理解为具有比较优势的产业(蒋智华,2006),比较优势是优势产业发展的前提(魏后凯,2004),而优势产业部门多数集中在拥有竞争优势的区域和地区(王文成等,2006)。此外,优势产业包括外生比较优势产业和内生比较优势产业两种层次,二者都在一定产业范围内具有竞争优势,区别在于内生比较优势产业比外生比较优势产业更易获得持续和稳定的产业竞争优势(宋德勇等,2006)。从核心竞争力理论的视角,认为任何地区的核心优势总是通过一定的优势产业或优势产业群来体现,因此优势产业体现了国家或地区的核心竞争力(魏益华,2001;范松海等,2006;徐锦庚、马跃峰,2009)。

对于优势产业的界定,国外学者一般参照主流优势产业加以界定。主要学者包括艾伯特·赫希曼、筱原三代平以及罗斯托等。艾伯特·赫希曼提出了产业关联度基准。其核心即是产业关联度的概念,是指各产业在投入产出上的相关程度。产业关联度高的产业会对其他产业产生较强的影响,包括后向关联、前向关联、旁侧关联等,介于这个基准,就可以选择那些能带动其他产业发展的产业,将其作为区域发展的优势产业。筱原三代平提出了选择和界定优势产业的两个标准——收入弹性基准和生产率上升基准。前者是从需求角度提出的面向市场的选择基准,产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是以巨大的社会需求为前提,巨大的社会需求能够促进产业的发展,因此这一基准符合产业发展的规律;后者是从供给角度提出的立足于生产的选择基准,是指某一产业的要素与其他产业的生产要素的比率,他认为一个产业生产率上升快,与其对应的生产成本下降也快,经济效益也会变得好,加快发展生产率上升快的产业就能提高整个社会的经济效益。罗斯托提出主导部门分析法,该方法认为,在特定的时期内,某些关键部门的迅速增长对国民经济总的经济增长率存在直接或间接的影响,同时确定产业选择的基准是“具有较高的增长率和显著的规模”和“能带动其他部门的经济增长”,基于这两个标准来选择和确定优势产业。

三、关于优势产业的选择标准

对于优势产业的选择标准,部分学者选取单一指标,如用区位商进行优势产业的识别和选择(李丽萍,2005;石庆焱,2005;孙畅等,2006;宗刚等,2006;段文彬等,2006),但由于该指标没有考虑区域产业结构的特殊性及中间需求的影响,因此区位商法只能对优势产业做粗略的判断。贺灿飞(2006)用产业的净流出对区域优势产业进行了更精确的判断。虽然单一指标具有操作简单和数据收集容易等特点,但只能粗略衡量产业的优势程度。因此,大部分学者都采用由多个单一指标所构成的指标体系作为优势产业的选择标准(张璞,2009;赵丹丹,2009)。

四、关于海洋优势产业的培育机制及政策支撑

研究优势产业培育和发展战略,首先要确定优势产业的形成机制,针对这一点,很多学者都做了系统的研究。有学者认为,优势产业的形成可以归结为三个方面——资源禀赋差异、有效规模经济和区域分工协作,这三方面的有机结合是区域优势产业的形成基础。同时提出区域优势产业的形成机制是指使区域优势产业得以确立并发展的产业内各组成部分间的关系和影响的共同作用方式(冯江华,2000;魏益华,2001;安虎森,2004)。此外,在区域优势产业形成的过程中,要依托区域内的比较优势,发挥竞争优势,把潜在的优势转化为现实优势,保障区域优势产业的可持续发展(徐仕政,2007)。而且要推进企业以及产业制度创新,在国家政策的基础上,推行科学的产业政策,优化产业发展的内部环境和外部环境,提高产业技术创新水平(宋德勇,2006)。同时要保障分工、分化的制度体系的建立(谢南斌,2007)。在优势产业的培育过程中,陈长民(1998)还提出在优势产业的培育中要特别注重培育条件和要素,认真分析贝蒂的生产要素,如区位、自然资源、技术、劳动力、资金等各方面的情况,因地制宜发展本地的优势产业。

在大量研究中,还有很多学者针对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海洋优势产业发展现状提出了自己的见解。有学者着重提出要保障海洋优势产业的可持续发展,海洋优势产业的选择要从长远着眼,既要关注现有的产业发展基础和规模,又要分析其未来的发展潜力和产业带动力(林强等,2010)。在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海洋优势产业的研究中,大量研究都聚集在青岛市,青岛市的海洋优势产业主要有以水产品加工和高端海产品养殖业领头的海洋渔业,以港口和旅游为特色、以海洋科研、海洋教育、海洋社会服务为基础的临港经济,以造船为支柱、海洋化工、海洋生物医药为特色的涉海经济,青岛应发展优势产业,将潜在的优势产业变成相对优势产业,相对优势产业变成绝对优势产业,绝对优势产业变成高端产业(郑卫星、王曦、韩君梁,2010)。

在培育机制的研究中,离不开政策的选择,目前国内外学者对海洋产业发展政策的研究较多,宏观方面的政策主要包括建立资金投入机制、官产学研合作机制、科技引领机制、激励约束机制、区域统筹协调机制等(贾宝林,2009;郑贵斌,2009;李宜良、王震,2009;李晨云,2009;程建润、赵刚,2010;白福臣等,2010)。于谨凯、张婕(2008)还建立了我国的海洋产业政策体系,并根据产业政策的功能将海洋政策体系划分为支持性、引导性和发展性政策三个模块,并对各模块海洋产业发展提出了政策建议。史丹(2010)结合金融危机之后美国等发达国家新兴优势产业的发展状况,在分析优势产业发展态势的基础上,提出了我国优势产业的发展要以节能、新能源为主要突破口,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坚持以自主知识产权为主、走自主创新道路的发展模式。雷鸣(2010)从多方面分析了产业发展模式,其中包括增长潜力、带动性、科技进步和可持续发展等方面,并结合世界经济发展的趋势,提出了我国优势产业培育工作应围绕新能源产业开展。在围绕新能源产业发展的过程中,具体应该加强对新能源产业的政策扶持、技术发展、产业示范和体系化建设,推进创新能力和制度建设。

在海洋产业政策的理论研究中,国际学术界起步较晚。20世纪90年代中期出现了最早的关于海洋产业政策的研究。1993年印度经济学家文达特首次提出“综合的海洋政策”的概念,在海洋产业结构优化的研究过程中,他提出应建立一个能与政治形势相适应的新机构来管理海洋事务,制定某些标准和政策处理海洋资源利用纷争。

五、结语

总体来看,在海洋优势产业方面,国内外学者都分别从海洋产业结构、海洋产业集群及海洋产业政策等方面进行了相关研究。国内学者主要集中在优势产业内涵及意义、优势产业的选择标准及方法、优势产业的形成及培育机制等方面,而对于优势产业的划分以及如何界定优势产业还有待深入的研究。国外学者主要参照主流优势产业对海洋优势产业加以界定。随着海洋经济发展的需要人们对海洋经济、海洋产业及海洋优势产业的研究将更加系统化和定量化。

[参考文献]

[1]史忠良.产业经济学(第二版)[M]北京:经济管理出版社,200533-35.

[2]高从堦,陈国华.海水淡化技术与工程手册[M]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04:426-432.

[3]筱原三代平.产业结构论[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0.

[4]罗斯托.经济成长阶段[M]北京:商务印书馆,1962.

[5]赫希曼.经济发展战略[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1991.

[6]陈晓红.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海洋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制约因素与对策分析[J]特区经济,2011(11):73-75.

[7]郑贵斌,刘娟,牟艳芳.山东海洋文化资源转化为海洋文化产业现状分析与对策思考[J]海洋开发与管理,2011(3):90-93.

[8]曾德高,张燕华.区域优势产业选择指标体系研究[J]科技管理研究,2011(5):58-61.

[9]Hoyle B,Charlier J.Interport competition in developing countries.Journal of Transport Geography,1995,3(2): 87-103.

[10]Csirke,J.and Grainger,R.The state of the world highly migratory,straddling and other high seas fish stocks and associated species: FAO,Issue Paper 495,Rome 2006.

上一篇:FDI对安徽省出口贸易结构的影响 下一篇:集装箱多式联运流程问题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