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苞茶发现及形态特点

时间:2022-08-06 01:42:01

本文作者:赵东伟 杨世雄 单位:中国科学院昆明植物研究所 中国科学院生物多样性与生物地理学重点实验室 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

大苞茶(Camelliagrandibracteata)是山茶属茶组(sect.Thea)中的一个缺乏足够了解的物种。该种由张宏达于1984年建立[1],发表时引证了两号标本。其中,模式标本(谭永济等A10001,SYS)采自云南西南部云县的一个老茶园中的一棵大茶树;另一号标本(曾沛、谢庆建17055,SYS)采自云南西部的梁河县,后被叶创兴作为模式描述为五苞茶(C.quinquebracteata),与大苞茶的区别在于子房被毛,苞片5,而大苞茶的子房无毛,苞片2[2]。五苞茶后来并入大理茶做异名[3]。大苞茶自发表以后一直没有新的分布地点被报道,因而,产自云县老茶园中的这棵大茶树长期被认为是该物种的唯一代表,弥足珍贵,在《中国物种红色名录》中被列为极危物种[4]。然而,当地有关部门一直没有对其采取保护措施,采用无性繁殖手段保存该物种。2001年,这棵被认为是大苞茶的“唯一代表”的大茶树被大风刮倒而死亡[5]。大苞茶作为云南省茶树资源的重要种类,在茶园仅有一株栽培是一个令人非常疑惑的现象,为此,我们在云南各地开展茶树资源的调查时十分关注该种在其他地方是否还有分布。最近几年,我们先后在中山大学标本馆(SYS)、中国农业科学院茶叶研究所标本馆(TEA)、云南省农业科学院茶叶研究所标本馆(YNTI)和中国科学院昆明植物研究所标本馆(KUN)等地查阅了包括模式标本在内的大量标本。

1大苞茶形态特征的变异

大苞茶属于山茶属茶组(Camelliasect.Thea)的种类。茶组植物有12种,主要分布于东亚地区,我国有11种,其中9种为中国特有[6]。茶组植物中的茶(C.sinensis)在我国广泛栽培做茶叶饮用,其他种类有些也在局部地区被栽培作为茶叶用。该组植物彼此之间的形态特征差异小,在分类上长期有争议。但是,子房室数(3室/5室)及其被毛情况(光滑/被毛)一直被用来作为茶组植物种类划分最重要的鉴别特征,张宏达[7]和闵天禄[6]的茶组植物分类系统虽然在组下次级分类和种类的数目上存在较大的分歧,但二者的茶组植物检索表均非常一致地将子房室数和子房毛被情况作为区分种类的最为重要的特征。大苞茶自发表以后,一致被认为是“子房5室,无毛”[1,6–7]。本种的模式标本保存在中山大学标本馆(SYS),采集记录非常简单。主模式标本的定名签上有“花柱4~5裂,子房微毛”的注释,而在等模式的定名签上有“花柱2~5裂”的注释。我们又查阅了保存在中国农业科学院茶叶研究所标本馆(TEA)的采集人的原始采集记录本,其记录为“花柱2~6裂,疏毛”。在中国科学院昆明植物研究所标本馆(KUN)中有两号采自与模式标本同一棵树的标本(张文驹453,93009B),其采集记录为“子房4~5室,被毛”。我们在解剖这几份重要标本的花后发现,子房3室、4室和5室的都有,子房常疏被柔毛,或无毛,稀密被柔毛。由此可见,大苞茶的子房或花柱(2~)3~5(~6),并非稳定为5(其中子房或花柱2或6应属极端变异类型),子房无毛及被毛,变异较大。对本种的主要特征应修订如下:子房3~5室,疏被柔毛,稀无毛或毛被较密。

2大苞茶的再发现与新分布

随着模式标本产地植株的死亡,大苞茶是否已经灭绝引起了人们的关注。2005年,我们对大苞茶模式产地附近云县漫湾镇白莺山的一个老茶园进行了考察,发现这个茶园中的茶树品种非常丰富,据当地村民介绍有十多个品种,仔细调查后发现只有7个品种具有一定的数量和规模。为了确定它们的分类学归属,我们对这7个地方品种进行了详细的形态学观察,特别对其子房的室数做了统计(表1)。结果显示,其中一个品种(本山茶)的子房4~5室,以5室为主,结合其他的形态特征,该品种在分类学上应属大理茶(C.taliensis)无疑。有4个品种以3室子房占绝对优势,结合其他形态特征,在分类学上应属茶(C.sinensis)的范畴。另外2个品种(二嘎子和黑条子)的子房约半数为3室,但4室和5室的子房占有明显的比率(表1,图1),当时难以对其分类学归属做出判断。这2个品种的顶芽密被柔毛,嫩枝、叶背和叶柄疏被柔毛,与大理茶区别明显而与茶相似;但花直径4~5cm,具有相当比例的4~5室子房,又与茶不同。随着我们对大苞茶模式标本的考订以及对其形态特征的进一步了解和修订后发现,这2个品种的特征都与大苞茶一致。这是自该物种发表以来首次在模式标本产地以外的地方发现,之后我们陆续在云南的凤庆(S.X.Yang06B41)、沧源(S.X.Yang07A39)、昌宁(S.X.Yang06F46)、保山(S.X.Yang08A63)、澜沧(S.X.Yang05C19)、景东(S.X.Yang06F04)和陇川(S.X.Yang08A12)等地发现了大苞茶(图2)。

3大苞茶的可能来源

大苞茶的模式产地为一个老茶园,有趣的是,我们后来陆续发现的那些新分布点也无一例外都是老茶园。到目前为止,在这些老茶园附近的天然植被中从未发现过该种的分布,但均有大理茶的存在。云县白莺山的一位村民曾声称在村后的原始森林中有大苞茶,但在随后由他本人亲自带路、亲自指定所采的标本(S.X.Yang06B88)均是大理茶。目前业已发现的大苞茶均只生长在人工环境下,且其形态性状不太稳定,由此,使人不得不对该物种的来源发生兴趣。从图2可以看出,大苞茶只分布在哀牢山以西的云南西部地区。云南是茶组植物种类最多的地方,超过一半的种类在云南有分布[6–7]。但在哀牢山以西的云南西部地区恰好是茶组植物种类最贫乏的地区,除大苞茶外,在这个区域内只有大理茶和茶(以当地叫做云南大叶种而在志书或专著中称为普洱茶的变种C.sinensisvar.assamica为主)的分布,三者通常同时栽培于当地的一些老茶园中,没有大苞茶单独分布的情况。大理茶的子房4~5室,花和果的直径约5cm;茶的子房3室,花直径2.5~3.5cm,果的直径1.5~3cm;大苞茶的子房3~5室,花直径4~5cm,果实直径3~4cm,明显表现出大理茶和茶之间的过渡特征。大苞茶没有独立的分布区,总是与大理茶和茶相伴出现,其形态性状也处于大理茶和茶之间的过渡状态。因此,我们推断大苞茶很可能是由大理茶和茶在茶园长期栽培的条件下自然杂交而形成。但这一推测有待于进一步的实验证据来证明。目前,我们的分子鉴定工作正在进行之中,已取得了一些阶段性成果,以后将陆续报道。

上一篇:生草栽培对土壤团聚体影响 下一篇:除草剂对金龙农药残留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