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中学音乐教学中爱与德的渗透

时间:2022-08-06 12:23:28

浅谈中学音乐教学中爱与德的渗透

【 摘 要 】在音乐教学中到处都充满着德育教育,每一位音乐教师都必须正视德育教育的责任和义务。我们的目的不是把学生培育成为一个个的音乐家,而是让学生们在学习音乐的过程中感受爱国主义精神,陶冶学生的情操,培育学生的优良品质,净化学生的心理使其身心获得健康的成长。

【 关键词 】音乐教学 爱 德育 渗透

作为一名中学音乐教师,我不能像担任语文数学的老师们天天去接触学生们,我只能用一周一节的音乐课时间让孩子们在音乐的世界里感受美、体验美,并追求美。由于我们学校的实际情况,学生们的音乐基础薄弱,对音乐的领悟能力也相距甚远。但是我爱每一个学生,我知道他们中有的人会进入更高一级的学府,培养更高的音乐素养,甚至有的人可能会走上专业的音乐道路,我也知道他们中的相当一部分人也许永远也不会接触到更高一级的音乐知识。但是,这并不影响我对他们的看法,现阶段他们只是也只能是我的学生,我要用音乐来教育他们,感化他们,让他们感受到音乐中的爱与德。我深信,在音乐的世界里,每一个孩子都是天使。

在音乐教学实践中,我尝试了从以下几方面着手实施爱与德的教育,并且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一、在介绍作品创作背景中,激发学生热爱祖国、热爱生活的同时,渗透爱的教育。

例如:同学们都熟悉的《国歌》,原为电影(风云儿女)的主题歌。表现了处于三十年代国家民族深重危机下的知识分子,为了民族的存亡,毅然冲出书斋奔赴抗日前线的主题,这首歌一经唱出,立刻产生巨大影响,不久就唱遍了全中国的每个角落,同学们听后,在演唱(国歌)时有了新的认识。

再如,讲解九年级上册第五单元《天边有颗明亮的星》这首优美动听的歌曲,是根据电影《党的女儿》改编的,通过对当时创作这首歌曲的背景介绍,使学生了解到当时的历史背景,对主人公向往光明、追求真理的坚定信念产生共鸣,从而加深了对歌曲的理解,在此基础上达到热爱祖国、热爱人民、热爱生活,仇恨一切侵略者的教育目的。

二、在欣赏教学中,注重感悟音乐作品动人力量的同时,渗透英勇顽强、不屈不挠的意志品质教育。

贝多芬在耳聋时创作了《命运交响曲》,这首交响曲所表现的如火如荼的斗争热情,具有强大的感染力,正如他自己所说:“我要扼住命运的咽喉,它休想使我屈服。” 这是一首英雄意志战胜宿命论、光明战胜黑暗的壮丽凯歌。《命运交响曲》不但代表了贝多芬的精神、而且是代表了人类永不向自身妥协的精神,因此这是一首获得相当广阔知名度以及接受度的世界名作。同学们在欣赏这部伟大作品时,感受到了一开场那四声令人恐惧的有力音符,它让人有一种向前冲击的力量。贝多芬那种顽强向命运挑战的精神,那种百折不回,勇于克服困难的性格和不向恶势力低头的品质,深深震撼着他们的心灵。[1]于是纷纷表示要做生活的强者,做命运的主人,要树立远大志向,矢志进取,将来做一个对国家、对社会有用的人。

三、在教唱教学中,运用合唱教学的同时,渗透集体主义教育。

在新课程的改革下苏教版的音乐教材教唱歌曲大部分改成了合唱教学,在教学中采取的是集体协作形式。首先合唱一首歌曲,必须做到音色统一,声音才能和谐,但是在中学期间学生们正处在变声期,他们的音色各异,有的明亮圆润,有的尖细高亢,有的甚至是粗糙苍白,要将一个班学生的音色统一成一个人的音色,就必须从集体效果出发,将自己原有音色隐藏起来,歌唱时相互之间的声音融合在一起。

其次声部的和谐也是集体训练的重要环节,在改版的新教材中大多数是合唱歌曲,两个声部的,而声部间的和谐均衡是合唱成功的又一关键。在初始训练时遇到了很大的困难,因为两个声部为了突出自己声部的响亮,往往你争我抢,导致合唱时两个声部的声音很不和谐,这时抓住时机给学生们放一些国外优秀的合唱歌曲,共同讨论分析这些好听的合唱歌曲是怎么做到的,同学们的合唱与优秀合唱歌曲不足之处以及将要如何改善的办法,在训练过程中讲述互相协作的集体艺术,让学生学会个人服从集体,小局服大局,形成有统一意识和共同感情的团结的学生集体,从增强学生的集体观念和协作意识出发,培养协调一致的集体主义精神。[2]

四、在选择教唱作品中,引导学生进入爱的意境,渗透感恩教育。

本世纪最伟大的小提琴家耶胡迪・梅纽因说过:“音乐能够表达人们的感情和思想,培养心智和理智,是孩子和年轻人的良师益友。”

中学阶段的学生们正处在青春期,对社会的认识,对父母的不理解,对教师的教导都处在叛逆阶段。在校学生感恩意识的缺失,更是让人痛心和忧虑。因此,除了新教材上的合唱歌曲外,我还选择了一些《感恩的心》、《让世界充满爱》、《献给老师的歌》等具有传统美德的合唱歌曲,让学生感受歌曲的情绪,引起学生的情感共鸣,激发其热爱父母、尊敬师长的情感。

音乐是通过生动的音乐艺术形象去感染人们的心灵,它一种润物无声的渐染,是一种春风化雨的感化。世界上著名的教育家柏拉图曾说过:“音乐教育除了非常注重道德和社会目的以外,必须把美的东西作为自己的目的来研究,把人教育成美和善的。”这道出了音乐的教育功能,也启示着我们在音乐教学中始终渗透着爱与德育。

【参考文献】

[1]胡赫.《贝多芬》[M].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2005.6

[2](德)埃曼,(德)哈泽曼著.《合唱队的声音训练》[M].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2008.6

上一篇:让中学语文课堂多点古典文学养分 下一篇:用牛顿运动定律解决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