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年理财不赚钱?

时间:2022-08-06 10:49:16

十年理财不赚钱?

无论“你不理财,财不理你”这句话是谁说的,的确在中国这片土地上砸出了动静。2007年中国股市的爆发,国人迎来了疯狂的理财年。陈丹青在2009年出版的《荒废集》里说,股票、拍卖,在美国是一小撮人的话题,而中国市民街头巷尾谈股票。

如今理了十年财的朋友,有哪位真正理明白“财”了?

回首十年,更多朋友将“财”放在第一位,误认为理财就是为了赚钱,把“理”抛到了脑后。理财十年,不少人没有赚到钱,还损失了本金。理了十年的财,又开始迷茫了。

从刚理财到很受伤

2003年熟悉基金、理财产品的人恐怕凤毛麟角,“理财”一词在国内也相当陌生。然而自2006年,受牛市助推,先期买基金炒股票的人赚得盆满钵满,炒股买基金有意无意地成为理财的代名词。此后,随着基金公司扩容、基金产品的暴增,银行成为基金产品的最大代销商。购买客户经理推荐的基金产品,是多数人踏出理财的第一步。

在圈内小有名气的画家徐博士,因喜爱绘画走上了艺术的道路,经过十几年的精心习作,成就了个人事业,也淘到人生第一桶金,可以说是中国第一批依靠双手富起来的人。迁居香港后,积累的财富基本上存储在香港瑞士银行。

2005年年底,我国居民储蓄存款额已经突破14万亿元,创历史新高。高额的储蓄存款说明如今中国人有钱了。就在这一年结束后,和内地一样,香港也掀起了一波“理财潮”。作为UBS的VIP客户,徐博士自然是客户经理追逐的对象。

和内地不同的是,香港的金融市场产品众多,金融衍生品达1000多种,对理财完全没有概念的徐博士,根本分不清各类理财产品的区别和风险等级。

在全民理财热浪的齐袭下,加之对跨国银行的信任,徐博士禁不住客户经理的游说,2006年,她买了人生中的第一只理财产品。

“当时把钱全部存进UBS,就是对UBS的信任,全球著名跨国银行,怎么说推荐的产品也不会亏吧。”

徐博士万万没有想到,买入的第一只理财产品,会给她今后的生活带来巨大阴影。2008年,她买入的理财产品最高亏损达70%。“当时客户经理只说可获得25%的收益,并没有提示风险啊!”

2011年,徐博士无法忍受持续的亏损对身心的煎熬,最终选择止损50%卖掉手中的理财产品。这时的徐博士已经对理财产品失望殆尽,“作为知名的大银行推荐的产品,对我造成如此大的损失,怎么还能让人信任?”

与徐博士有同样“惨痛”经历的人大有人在,最有代表性的应该就是宋文洲了。这场惹人瞩目的官司让很多人知道,宋文洲在2008年花了1亿元购买的渣打银行四款产品,随后因为各种原因,巨亏了5000多万元。

据中国社科院陆家嘴研究基地金融产品中心统计,截至2011年12月20日,银行理财产品市场共发售产品17463款,比2010年增长102%。非保本浮动收益型产品共发售11737款,同比上升33%,占2011年产品总量的67%,较2010年占比上升了17个百分点。像徐博士和宋文洲所买的,就出自这些非保本的产品。

飙升的银行理财产品数量一方面展示出了银行理财产品市场的空前繁荣,另一方面也反映出一些金融机构利用信息不对等骗取客户资金的低下伎俩。

让徐博士心有余悸的还有,和自己几乎同期购买高盛、美林、摩根士丹利等跨国银行理财产品的朋友,最多的已经将养老金都赔了进去。“如果你有两个亿,赔掉一半,还有不错的生活。但是如果你只有两百万,亏掉一半,养老生活都堪忧。”

徐博士代表着被银行不良客户经理忽悠,才开始理财的一拨人。他们没有对理财的基本认识,只是凭借对银行和客户经理的信任,就将银行账户里积累的大笔资金,转而购买理财产品。最终当他们购买的产品面临巨亏时却无人负责,只能自己埋单。

有人会说,理财不赚钱,甚至亏钱,还不如不理财。这话也不能完全算错,如果你真的不了解理财,不去花功夫搞懂理财产品,确实还不如不理财来得好。

不赚钱是运气不好?

如果说徐博士的受伤是因为自己的不懂行、被动理财,那么主动研究市场、积极进行理财的人,为何也好多受伤到不行?

生活在内蒙古一个三线城市的刘佩欣,曾经一度认为自己对理财很在行。2007年是全民炒股最疯狂的年份,刘佩欣禁不住诱惑,在大盘4000多点时,花了十万块买入了一只股票型基金,发现基金每天赚得比工资还高。此后他边买股票边学习,也啃下了不少砖头厚的投资专业书,听了不少名师的讲座,自己应用在炒股上频频得手。

但随后的大跌行情,让他之前所有学到跟庄、看K线、研究基本面的方法全部失效。即使2009年市场一波小牛市,刘佩欣的基金依然处于20%的亏损,股票套牢仍在35%以上。

即使基金、股票最终涨回原来的净值,整个投资周期已经长达七八年,时间的成本,通货膨胀的侵蚀,也有不少损失。“如果存在银行最起码还能获得一点利息。我运气不好!”刘佩欣说。

现今,刘佩欣既不会再补仓,也不会关心基金亏幅的变化。他没有徐博士的勇气选择止损出场,“我没得选择,就是希望手中的基金最终能够涨回原来的本金,当然时间可能会很长。”

刘佩欣并不孤单,A股市场中,2008年以来能赚到钱的股民凤毛麟角。不仅是小股民会在受伤后休眠,上千万的大资金也开始成批撤离股市。随之而来的,是市场上曾经的明星股票的估值屡创新低。

错误的时间、错误的市场,刘佩欣们做了一次错误的理财。这类错误,在A股市场上不是第一次,在全球的股市历史中,更是第N次,但总有人愿意飞蛾扑火。

在刘佩欣的脑海里,理财了就要多赚钱,于是热衷将大笔资金投到高风险的产品中,能否赚钱到更多要看运气好不好。至今,他还没有搞清楚理财和逐利的区别。

十年理财为了啥?

理财了,也赚钱了,但日子过得却不开心。

这是老郑对自己近十年理财经历的总结。“我和大多数股民不一样,从不追涨杀跌,基本都是左侧买入,只要经济运行良好,股票一定是最好的投资品。”老郑如是说。

和大多数股民一样,在银行工作的老郑投资最深刻的一次经历就是2007年。当时老郑持有中国石化,最高时收益高达80%,但老郑没有抵制住赚更多钱的诱惑,未能逃离6000点之后的大跌。而即使在下跌过程中,老郑持有的中国石化还盈利40%,却仍然没有卖掉,直至最终亏损15%才选择狼狈离场。

15%是老郑的严格止损线,这在他近十年的炒股生涯中从来没有违反过,加上自己的独到眼光,这些年下来,老郑在股票上总体是赚钱的。

不仅是股票,老郑这些年还炒过外汇、黄金,买过PE私募基金,也还入股过朋友的公司当了个未上市公司的股东。

所有这些,都需要大量业余时间的付出,老郑并没有觉得太累,却感觉自己的理财和这几年生活的变化格格不入。

2008年,老郑的钱多数还在股市里,依然充满某一天就大举反弹的幻想,虽然套得不深,但也觉得拿出来不甘心。这一年老郑要结婚,装修新房、婚礼、蜜月,都需要花钱,老郑不得不忍痛撤出股市。

2009年,股市出现反弹行情,但老郑刚刚给新家添置了一辆进口车,加上想再买一套房子,老郑每天眼睁睁地看着股市上涨和自己无关。

2010年,老郑喜得贵子,但媳妇产后得了重病,前前后后一年多花了40余万才治愈。40余万对于老郑来说,并不是太大的数字,但是由于之前结婚花了不少钱,剩下的钱主要放在PE基金和朋友的公司里,一时半会拿不出来,老郑又爱面子不愿向亲戚朋友借,弄得差点把房子卖了。

十年理财,老郑很少有轻松的时刻,因为他将家庭多数收支和投资绑在了一起,就像一个企业一样,有很多固定资产 ,但缺少流动资金,发现了好的商机,自己没钱投入;出了事情,也没有其他资金来帮自己。

老郑这些年可能跑赢了通胀,但却没有跑赢自己的生活。

上一篇:洁净技术的室外环境与室内空气调节 下一篇:浅析建设施工的安全控制与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