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发展与经济增长的互动效应研究

时间:2022-08-06 10:47:32

教育发展与经济增长的互动效应研究

摘要:教育发展与经济增长具有很强的内生互动性,但二者间并不总是呈良性和协调性互动。重庆市教育发展与经济增长整体上呈良性的同时,也呈现非协调性互动的一面。把重庆市建设成为长江上游经济中心,要以培植教育与经济可持续互动的潜力为中心,通过加大教育投资结构,提升增长经济的人力资源保障能力,发挥人才聚集的规模效应,提高科研成果的转化率为途径,促进教育与经济的良性和协调性互动。

关键词:教育发展;经济增长;良性互动;非协调互动

中图分类号:F293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3-291X(2009)30-0124-02

教育既是一种消费活动,又是一种生产性投资。从教育对经济增长的作用来看,一方面,教育投资拉动内需,带动相关产业的社会总产出效应,从而拉动经济增长。另一方面,通过教育能够改变劳动力的形态,促进人力资本的优化,从而用于生产提高劳动生产率,促进经济增长。从经济对教育的反哺作用来看,教育发展依赖于经济的发展为基础,经济增长是教育发展的物质基础和先决条件,经济发展水平和生产力发展速度与规模决定了人才的规模与速度。教育发展与经济增长有着很强的内生互动性,但二者之间并不总是呈良性和协调性互动,由于教育发展对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受各种因素的影响,也可能存在非协调性互动。

2003年以来重庆市地区生产总值由2003年的2 250.56亿元增长至2005年的3 070.49亿元,年均增长速度达到11.8%;重庆市经济增长取得了巨大成就的同时,教育事业也获得了快速的发展,根据2004―2006年重庆市统计年鉴分析,高中教育阶段增加了9.1万人,增长了14.25%,高等教育阶段增加了10.26万人,增长了40.19%。重庆市教育发展对经济增长的拉动表现在,一方面,在校学生规模扩大带动了教育消费结构和消费总量的提升,仅学生教育消费产生的国内生产总值就占全市GDP总额的14.21%[1];另一方面,为未来几年重庆市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了人力资源保障能力,重庆市教育发展与经济增长总体上呈良性互动。

但重庆是一个大城市、大农村、大库区并存的直辖市,大城市带大农村的新型直辖市格局形成了重庆独特的经济特征。虽然近年来随着重庆市教育取得较快发展,都市经济外圈人口受教育覆盖率和平均受教育年限大幅度提升,但劳动力对地区生产总值的贡献率低。根据黄薇对不同教育程度劳动力对经济增长计量模型,重庆市不同教育程度劳动力对地区生产总值的贡献度仅为7.3%左右,不仅远低于中部地区41.5%的水平,而且也低于西部地区11.9%的水平[2]。重庆市教育转化为劳动生率的程度不高,教育发展对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主要是通过财政性教育投资和城乡家庭及学生教育消费所产生,经济增长的软实力不足,是典型的投资驱动型经济增长方式。重庆市教育发展与经济增长呈现出良性互动关系的同时,也呈现非协调性互动。

人力资本奠基人西奥多・W.舒尔茨在《人力资本投资中》中认为,教育是人力资本投资的主要内容,是促进国民经济增长的主要因素。重庆市教育转化为劳动生产率的水平不高的主要原因在于:

1.教育投资结构需求空间较大,人力资本教育投资总量不足。从教育投资的城乡结构和体系结构分析来看,教育投资总量仍需较大的增长空间。2005年,财政性教育投入82.68亿元(含中央与地方),占当年重庆市国民生产总值的2.69%,至2002年来,财政性教育投资每年以10%以上的速度增长,但在中国的四个直辖市中,北京市财政性教育经费298.35亿元,上海228.59亿元,重庆82.68亿元,天津78.16亿元(以上含中央与地方财政)[3],重庆位居第三。从人口总量来看,重庆市人口总数是北京的1.8倍,是上海的1.5倍, 是天津的2.7倍。重庆市人均教育经费远远低于北京、上海,而且也只接近于天津的1/3的水平。

2.人口受教育程度偏低且“圈层梯度明显”,整体教育水平提高缓慢。近年来,虽然重庆市人力资本存量有较大幅度的提升,小学及以前文化程度人口比例减少,高中和大专以上文化程度比例增加,但在现有受教育水平中,接受较高文化程度人口大部分集中于重庆发达的经济内圈,渝西经济走廊和三峡库区生态经济圈中受高等教育的比重十分小,而且比重较大的是仅受过小学教育的人群,具有高等和中等文化程度人口比例低于西部地区平均水平。人口受教育年限低,整体文化素质不高,教育水平提高的速度十分缓慢,与重庆经济增长进程明显不适应。

3.高层次人才培养能力较弱,人才聚集的能力不强规模效应不足。人才聚集与产业聚集现象是相互催生、相互驱动的经济关系,没有一定的人才聚集规模也就没有产业聚集效应。重庆市优秀教育资源及人才资源主要集中于都市经济圈的九个区内,但经济内圈的人力资本投资在中国也仅处于中等水平。一方面,经济发展急需的高层次、高技能、创新型人才短缺。另一方面,高层次人才的培养能力还比较薄弱,而科研院所、高等院校、大型骨干企业相对较少,高新技术产业园区、学生创业园区规模不大,吸纳人才的能力又有限。以初等教育水平为主的人力资源结构难以支撑经济增长需求,制约了经济的进一步扩张。

4.科技成果与经济发展结合度不强,科技成果转化能力不高。根据有关资料,发达国家的经济增长中75%以上都靠科技进步来实现,其高校科技成果转化率已达80%。重庆市科技成果数量呈逐年递增趋势,但科技成果与经济发展的结合度不够紧密,产业化难。另外,企业吸收能力不强,相当多的科技成果找不到转化和实施单位,转化率偏低,本地产业化率尚不足10%。在教育部科技发展中心产业处2007年2月的数据中,除港澳台之外的32个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包括新疆生产建设兵团)高校科技企业收入总额排名中,重庆市以30 579.10万元仅位列第十九位。

重庆市教育发展与经济增长的协调互动,一方面既要摒弃“有增长无发展”的经济增长模式,另一方面又要避免纯粹的消费驱动增长模式,把教育消费驱动模式和人力资本优化模式结合起来,提高经济增长的科技含量和知识含量,促进经济增长方式转变,通过经济的平稳高速增长拉动教育发展,实现教育与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1.拓宽投融资渠道,平衡经济增长与教育投资协调增长。教育投资结构中,地方政府发挥着重要的作用。重庆作为中国最年轻的直辖市,虽然经济取得长足的发展,但基础力量仍然十分薄弱。要实现对中国东、中、西部地区教育的追赶和超越,在以提高财政性教育经费总量作为平衡增长的基础和保障的同时,仍需大力拓宽投融资渠道,把促进投资主体多元化作为财政性教育经济的重要补充。2005年重庆市社会捐资和集资办学经费5.04亿元,教育投资结构仍有很大的增长空间,通过鼓励金融机构介入,建立人力资源投资回报基金等多种方式,吸引更多的社会资金投入教育,实现经济增长与教育投入平衡增长。以教育投入增长拉动人力资本提升,以人力资本提升促进经济增长,以经济增长促进教育发展,从而稳固实现重庆市经济的可持续协调发展。

2.统筹城乡教育发展,提升经济增长的人力资源保障能力。重庆是一个大城市与大农村并存的直辖市,农村人口占城市人口的2/3,经济社会运行具有鲜明的二元结构特征,农业主要以手工工具和家庭经营为主的传统农业,生产规模小而成本高,严重制约农村经济增长。目前重庆农村地区经济发展最为缺乏的几大资源中,最重点的就是人力资源的匮乏。统筹城乡发展过程中坚持统筹教育发展,提升重庆市人力资本含量,既是重庆市实现整体发展的一大目标,又是促进重庆市经济增长重要动力。而统筹城乡教育发展,最首要的是要协调城乡资源配置,建立与农村经济结构相适应的农村教育结构,使农村各级各类教育数量及比例能够适应农村经济增长对农村劳动力素质的要求,这既是重庆教育发展实现突破的关键,又是重庆市经济增长的重要人力资源保障。

3.构筑人才聚集的载体,发挥人才聚集的规模效应。产业集群的发展离不开人才聚集的支持。人才聚集规模效应产生的前提是构筑人才聚集载体。促进重庆市经济增长,必须发挥产业规划的导向作用,除以两个大学科技园区建设为重点外,还要建设一批以高新技术工程技术为主的工业园区。通过构筑良好的人才聚集环境,形成“专业人才特区”,利用人才聚集产生更大的知识外溢,发挥人才聚集的规模效应,促进产业集群化发展,从而达到带动和辐射的作用。

4.促进高校与企业界的双向互动,提高科技成果转化能力。提高科技成果的转化率,最重要的是按市场机制来组织科研活动,最根本的途径是促进高校与企业界的双向互动。一方面,高校利用人力和科技优势,直接介入企业的“研发”中心建设,在实践中掌握市场运转模式,为高校科技成果转化寻找基地。另一方面,通过高校与企业界的双向互动形成资源共享和优势互补,从而带动高校与企业界知识、信息、技术的交流,共同以市场提供的信息为基础,推动知识产业创新,达到产、学、研的市场化模式,摧生研发型科研成果逐步成为新的经济增长点,使教育、科技、经济充满活力,持续健康和协调发展。

上一篇:绵阳市公共服务市场化模式探析 下一篇:关于房屋面积测算中几个问题的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