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生态工业园区的景观生态系统规划

时间:2022-08-06 10:30:09

谈生态工业园区的景观生态系统规划

生态工业园区的景观生态系统规划应运用景观生态学原理及其他学科的知识,通过研究园区景观格局与生态过程以及人类活动与景观的相互作用,对原有景观要素进行优化组合或引入新的成分,提出景观最优化利用方案,调整或构建合理的景观格局,使景观整体功能最优,达到人的经济与自然过程的协同进化。

一、规划的目标与原则

对生态工业园区进行景观生态规划,一是合理开发利用山、林、田、河、湖、城等环境资源,适当保留丘陵和湖泊,保护当地的生物多样性,建立起景观生态安全格局,以园区内的自然组分作为生态环境质量的控制组分来建设,维持和恢复生态过程及格局的连续性和完整性;二是以提高生态环境质量为重点,通过绿化设计、水土保持、生态道路建设和生态住宅建设等手段,促进工业园区结构布局、组织功能与自然景观的协调一致,实现园区生态环境的良性循环,创造独特的生态工业园区形象。

生态工业园区的景观生态系统的规划原则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整体性优化的原则

以生态系统综合平衡作为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基础和核心,将开发区作为一个完整的生态体系进行规划,将工业生态系统的思想贯穿于园区的工业生产、居民生活等各个方面。

(2)空间异质性的原则

空间异质性是园区景观良性发展,便于维持和管理的核心问题之一,异质性有利于抗御内外干扰,实现自然体系的波动平衡。

(3)以人为本的共生原则

共生的概念来源于自然界中植物与动物,指的是不同种生物基于互惠关系而共同生活在一起。该理论可以使人类通过共生,控制人类环境系统,实现与自然的合作、与自然协同进化。一个系统内多样性程度越高,其共生的可能性越大。小尺度空间结构的镶嵌常导致共生,大的单一结构缺乏共生机制及相应的稳定效应。生态园区建设不仅重视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协调,更注重对人类生活质量的提高,将生态园区的建设最终落实于公众生活环境质量的改善上。

(4)预防与保护为主的原则

园区景观生态规划的目的不是限制各相关产业的发展,而是分析支持园区经济、生活可持续发展的生态系统基础,重在提出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预防思想、保护措施,落实于政府部门的具体的生态环境监管措施。

(5)统一规划与因地制宜的原则

根据生态系统分异性基本原则,需要在统一规划的基础上,提出分区建设和管理方针,突出重点。景观生态规划必须注意因地制宜、繁简得当,并突出地方特色,不可一味追求“完善”而添加各种枝节,致使整体设计主次不分、特色不明,降低了可行性。

二、景观生态单元分类

根据工业园区规划范围内各景观类型的生态价值、旅游价值、生态敏感性、视觉敏感性和景观管理对策,可将整个区域划分为如下类型:

(1)大型自然斑块大型自然斑块包括自然生态林、自然岸线、旅游景观区、绿化景观区等组成的绿化隔离带、水源涵养带、水土保持带和空气进化带,是区域内面积最大、具有高度连续性的斑块类型。

(2)小型植被斑块小型植被斑块主要由城镇公园、街头绿地、庭院绿地、道路绿化带、森林公园、苗圃等组成。

(3)线性植被带线性植被主要位于公路、河流两侧,沿公路两侧的行道树建设要形成绿色生态网络,减少“岛屿状”生境的孤立状态,增加开敞空间和各生境斑块的连通性,并确保合理的绿带宽度。

(4)湖泊水体对调节微气候、维持景观异质性具有重要的生态作用。园区需要保留适当的湖泊水体。

(5)边缘交错区指不同斑块之间的交错带,如水陆交接带、城乡结合带、田林结合带,是极易由于开发活动而产生生态和景观破坏的区域。

(6)裸地指区域内因开发建设活动造成的裸地和弃置地。

(7)建筑景观指规划范围内的工业、城镇居民区。

三、景观生态设计要素

景观生态学中,“斑块一廊道一基质模式”是构成并用来描述景观空间格局的一个基本模式。这一模式为比较和判别景观结构,分析结构与功能的关系和改变景观提供了一种通俗、简明和可操作的语言。这种语言和景观设计师及决策者所运用的语言尤其有共通之处,因而景观生态学的理论与观察结果可很快运用于规划中。以景观生态学为理论基础,进行园区景观生态规划设计,实际上主要是对景观生态安全格局组分进行规划,即设计种群源、次种群源、廊道和节点等。

(1)种群源设计

一般将那些在调节区域气候、改善区域环境、保护动植物等方面具有重要意义的区域设计为种群源的核心区,它们往往是大型自然斑块和部分水体。将核心区周边的林地、湖泊、农田和边缘交错区等规划为缓冲区。

对上述种群源的核心区应以动植物保护为主,原则上应按自然保护区进行管理,禁止在种群源内进行开发建设活动,不能有工矿业企业存在;缓冲区内应限制人类活动,禁止一切有损核心区动植物保护的开发利用活动。

(2)次种群源设计

一般将小型植被斑块设计为次种群源,包括区域内的绿地、公园、草坪等可以基本发挥次种群源作用的地块。次种群源虽然无法给生物物种提供“永久”存在的条件,但可以为“物种流”提供短期的停留地,使物种可以在种群源之间流动。同时,小型植被斑块在调节微气候、降噪、滞尘、杀菌、防止水土流失和美化环境方面具有积极的作用。

对次种群源应注意增加次种群源的异质性,增加植物物种的多样性,次种群源可为人们的休闲和娱乐提供场所,但其内的建筑用地不得超过总用地的10%。

(3)廊道设计

几乎所有的景观都会被廊道分割,同时又被廊道连接在一起。廊道是线性的景观单元,具有通道和阻隔作用。此外,廊道还有其他重要的功能,如物种过滤器、某些物种的栖息地以及对周围环境与生物产生影响。其作用在人类影响较大的景观中显得更加突出。廊道的结构特征对一个景观的生态过程有着强烈的影响,廊道是否能连接成网络,廊道在起源、宽度、连通性、弯曲度方面的不同都会对景观带来不同的影响。

关于廊道宽度,有人提出建立复层绿化行道树廊道的构想,可能会有较高的生态效益。根据景观生态学的研究成果,廊道必须有足够宽度才能发挥一定的作用,城市园林绿化中绿色廊道除改变小气候外,主要还是起分割屏障、连通的作在居住区、组团之间营造隔离林带,特别是工业区与居住区必须尽可能设置一定宽度的卫生防护林带。

廊道的设置主要考虑生物物种的迁移,尽量选用抗病虫害、耐贫瘩的树种,注意速生与慢生、常绿与落叶、阔叶与针叶树种相结合。尚未硬化的河岸,应予以保留一定宽度的河滩地,不但是陆生动物的廊道,同时也是两栖动物的通道,而且还是水陆景观间的缓冲带。

(4)节点设计

原则上在道路交叉处应安排节点。节点的建设和道路建设要紧密结合起来,在道路建设中有意识地留下空地作为节点。节点的建设可采用多种形式如街心花园、花园式单位、公共绿地等。

四、景观绿化建设

工业园区绿化除具有一般绿化所具有的作用与功能外,还应具有一些特殊功能。工业企业在生产过程中,往往是各种有害气体和噪声的生产源,因此一个有着合理的绿化规划设计的工业企业园区,可以起到减轻有害气体的危害、阻隔和吸收噪声、杀菌等作用;同时,根系发达的植物对土壤的稳定和加固有良好作用。工业园区景观绿化应遵循以下基本原则和要求。

(1)满足生产和环境保护的要求

工厂绿化应根据工厂性质、规模、生产和使用特点、环境条件等对绿化的不同功能要求进行设计。在绿化设计中,要分析矛盾的主次和绿地的主要作用(防尘、阻隔噪声或美化),既不能因为绿化而任意延长流程和交通运输线路,影响生产的合理性;也不能忽视绿化对衬托建筑艺术、美化环境的作用。工厂绿化不同于城市花园、公园的设计,它是以改善生产工艺流程的要求、防火、防爆、隔噪、通风、采光、减尘防尘、吸收有害气体、改善生态环境为首要目的而兼顾美观要求为设计依据。

(2)重视绿化树种的选择

绿化能否达到预期的效果,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对树种的选择是否适地适树。设计中应根据绿地的功能、栽植的目的、树木的生态习性和栽植地点的环境条件综合考虑,做到因地制宜,适地适树。

(3)处理绿化布置与管线的关系

工业企业用地的地上、地下管网较多,特别在道路上更为密集,这给绿化带来许多制约因素,如在无法避开的管线处设计时必须考虑各类植物距各种管线的最小间距,不能妨碍生产的正常进行和选择耐修剪植物。

(4)厂区应有适合的绿化面积

厂区绿化面积的大小,直接影响到绿化的功能。一般来说,一片设计合理的绿地,面积愈大,其减尘、降噪、吸收有害气体及二氧化碳的作用就越大;反之,作用就越小。因此,在可能的条件下,争取多一些的绿化面积,对防止污染、改善工厂的工作环境是必要的。由于工厂的性质、规模、所在地的自然条件以及对绿化的要求不同,绿化面积差异悬殊。为了保证工厂实现文明生产,改善厂区环境质量,必须要有一定的绿化面积。一般来说,重工业类企业绿化面积占厂区总面积的20%,化学工业类企业绿化面积应占20%~26%,轻工业、纺织工业类占40%~60%,精密仪器工业类占60%,其他大工业类占26%。

(5)工业企业的绿化应有自己的风格和特点

工业企业的园林绿化设计应不同城市花园、公园设计,不同性质的企业,不同的用地条件,厂区内不同的组成部分等设计风格及形式应有所不同。

(6)注意工厂绿化结合生产

工厂绿化结合生产,种植有经济价值的植物,如果树、药用植物、油料植物等。在有污染的工厂,主要考虑结合用材和工业原料的生产,选择一些既有抗性,又有经济价值的植物进行绿化。

(7)充分利用空地和不可建用地进行绿化

工厂绿化应因地制宜,充分利用不可建地进行绿化建设,尤其是建在坡地的工业企业,更应利用陡坡、冲沟、地质不良和不可建的地带,充分进行绿化,以发挥用地和绿化的最大效果,并能够防止水土流失等。

(8)布局合理使之成为有机的绿化系统

在工厂总图考虑绿地规划时,应做到点、线、面结合:点即为厂前区和小游园;线就是厂区道路、河渠两侧的带状绿地及防护林带;面就是工厂中生产车间、仓库、堆放场等生产性建筑、场地四周的绿化。点、线、面有机地联系在一起,将更好地发挥绿地的效益。

参考文献

[1]沈清基.工业园区生态环境规划探索一以浏阳市工业园为例.城市规划汇刊,2000, 3:23~28.

[2]叶峻.关于社会生态学的历史、现状与未来,烟台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0,13 (4 ): 363~372.

[3]沈清基,石岩.生态社区社会生态关系思考.城市规划汇刊,2003, 3:11~15.

上一篇:新疆伊犁河谷退耕还林调研分析与洞见 下一篇:春天不再寂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