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核心素养的课程标准研制思路等

时间:2022-08-06 09:30:26

基于核心素养的课程标准研制思路等

基于核心素养的

课程标准研制思路

浙江工业大学教育科学与技术学院讲师邵朝友,华东师范大学课程与教学研究所副研究员周文叶、所长崔允t在《全球教育展望》2015年第8期上撰文认为,研制基于核心素养的课程标准已成为国际潮流,我国要研制国际一流的课程标准,可遵循如下思路:每门学科依据学生核心素养所做的贡献(即回答该学科的本质与育人价值),提炼出学科核心素养;然后依据学科核心素养重组学科的内容标准,可从学科核心素养审视、评判目前的内容标准,确保内容标准的“聚焦”,或从已经得到实证的内容标准出发,反过来检视学科素养的合理性,通过这样“两两对照”形成内容标准;梳理好内容标准后,选择适切的课程标准编排方式,对于一些具有连续聚焦特征的学科内容,如语文与英语课程中的写作、科学课程中的探究、数学课程中的推理、历史课程中的史证、技术课程中的设计等,可尝试采取纵向表现水平编排方式,在尊重现有课程内容设置的基础上,可基于实际选择分年级或跨年级编排。

示范性普高与中职示范校

沟通的课程建构策略

上海师范大学教育学院刘茂祥在《教育发展研究》2015年第18期上撰文认为,示范性普通高中与中职示范校沟通的课程互通、统整、创生,有利于高阶技术技能型人才(未来有望成为高级工程师、高级技师、高级技工等方面的技术技能型人才)的早期培育。课程建构策略如下:①立足于“人文素养和知识储备”进行课程互通。两类学校共同编写人文素养教育课程,编制课程纲要、标准或操作指南,形成项目课程,以项目形式推进学生人文素养的提升;示范性普高有某方面发展潜质的资优生可到相关的中职示范校的实训基地进行体验学习,提升相关的技术技能知识。②立足于“人格特质与通用能力”进行课程统整。整体设计两类学校的人格心理教育与思想品德教育课程,针对不同类型人才培育的特点,采取同一年级跨校课程学习与不同年级基于必修或选修课程内容的学习,培养学生形成良好的人格特质;联合开发通用能力课程,将三年分成“2+1”或“2.5+0.5”学制,建立由学术课程和职业课程教师组成的小组,提升学生的通用能力。③立足于“专业志趣与专业能力”进行课程创生。普通文化课程与专业课程并列开设,任务中心课程与综合专业实践课程交替开设,学科课程与专业基础课程融合开设,为学生的职业性与学术性互通发展奠定基础。

“精准知识”开发是习作教学改革的重要向度

江苏省南京市江宁区上元小学教师吴勇在《人民教育》2015年第21期上撰文认为,开发精准有用的知识是习作教学改革的重要向度。首先立足习作类型(大概分为写人、叙事、写景、状物、实用5种类型),不仅要开发出习作类型的结构性知识,还要面向习作内容,开发出适应各种类型的具体的程序性知识;其次搭建知识阶梯,同种文体类型的习作教学,需要在年段和学段之间,构建一个层层递进的知识台阶,让习作训练拾级而上;再次开掘有效知识,努力将笼统宽泛的要求转化为精准有效的知识,运用“定向爆破”的方法进行关键习作知识的开发。文体类型定位“知识面”,搭建阶梯勾勒“知识线”,定向开掘创生“知识点”,三者构成“精准知识”习作教学的立体框架。

小数教学应缩小数学问题

与真实情境的差距

上海市静安区教育学院副院长、上海市特级教师曹培英在《小学数学教师》2015年第4期上撰文认为,培养小学生的数学应用意识,要努力缩小数学问题情境与实际应用情境的差距,这就需要教师做好以下几项工作:一是注意挖掘学生身边的数学问题素材,为学生提供尽可能多的具有原始背景的数学问题,借助真实的生活情境,让学生获得数学应用的深刻体验;二是让学生“动手做”数学,亲力亲为完成实践性数学任务;三是可将理财教育融入数学教学,生活中的金融问题如认识货币、付费计算、消费策划、储蓄、保险等,都有真实的生活背景,对于学生认识数学的实用价值,体验应用数学的成功与乐趣,都很有裨益。

(责编 周翠如)

上一篇:变电站建设土建裂缝控制 下一篇:毕设是学业总结,艺术是一辈子的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