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作文教学中培养学生创新思维

时间:2022-08-06 06:26:42

浅谈作文教学中培养学生创新思维

教师要尊重学生的创新思维。在学生探索过程中,通过交流、讨论、合作等方式,教师适时有效的给予引导和帮助。因此,教师要用创新的理念,给予学生展示创造、表现、成长的机会,开发学生的内在潜能,运用发散思维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激发他的想象创作兴趣,培养他们创新精神。

一、 作文教学中要能凸现创新思维的新颖性

创新思维,它除具有一般思维的共同本质和属性外,又具有区别于其他思维类型的独特性质,思维的新颖性便是其区别于其他思维类型的一个显著特性。具体表现为:思维目标新颖、思维方法新颖、思维过程新颖。

爱因斯坦说:“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概括着世界上的一切,推动着社会进步,它是知识进步的源泉。”结合课文内容,适时地进行续写作文、想象作文、童话作文等多种形式。只要给学生一个自由想象、注意发挥的空间,就可以丰富学生的创新思维,而且提高了作文的兴趣。面对作文训练《十三年后的我》,同学们一个个兴趣盎然。有的说自己成了大风车栏目的主持人;有的说自己已在太空生活;有的说已成为设计师,将我们学校建成一座多功能大楼;有的说自己刚写完一部小说,每一句稚嫩的话语都是纯真心灵淋漓尽致的体现。同时在生活中鼓励学生为班级编写班歌歌词,为妈妈谱写美丽的赞歌。针对班级或校园的好人好事,可以鼓励学生写一篇表扬稿,针对学生们吃零食将包装袋扔的到处都是,影响校园环境,可写一则倡议书,号召同学们从我做起,保护校园环境卫生,针对校园里的不良现象,向主管教师和校领导提出合理化建议。在作文教学的同时,还可以根据学生实际生活中存在,但远离身边的人、事、景、物通过录像得以直观在现,使学生产生身临其境之感,仔细观察、认真思考,进行习作。

二、 作文教学中要能引导创新思维的多向性

创新思维的轨迹是多向性的,它对任何问题都善于从多种方向进行思考,即从“纵”、“横”、“逆”、三个方面来思考问题。作文教学活动是知识信息的传导过程,教师不仅要引导学生存信息更是点拨他们能够对信息进行筛选、重组、加工并变量输出。教师面对的是一个个活生生的个性迥异的个体,即使是同一篇文章,因为每个学生有着不同的知识背景及经验世界,他们对文章的理解就会充分挖掘其潜能,充分展示各自的长处,最后殊途同归,从多方面去创作。

在习作指导时,教师引导学生将大脑已贮存的休息,根据一定的要求,通过“筛选”、提取、排列、比较、重新组合等思维方式处理信息,促使学生思维高度活跃,呈多向流动状态。在作文指导课上,教师给学生提供情境材料,启发学生联系自己的实际,提高作文选择和立意的广度和深度。教师通过卡片、幻灯、图片演示、小品表演、语言描绘、录音(像)等方式再现生活典型情境。著名作家孙犁说过:“作家不是教室里培养出来的”。为了真正提高学生习作水平,激发习作兴趣,我们应该树立大语言观,带学生走出课堂,走出大自然,观看冉冉升起的太阳,观赏水平如镜的湖水,攀登峰峦雄伟的红山,游览青山翠柏的天池,观察蚂蚁搬家,日出日落、倾听鸟语虫鸣,细雨缠绵,感受泥土的芬芳、彩虹的绮丽,赞美叶落归根的悲壮,皑皑白雪的纯洁无暇、其次联系生活实际有意识地开展一些有益的活动,种花栽树,游园踏青,参观访问,义务清扫街道卫生,为贫困山区的小朋友捐物捐款奉献爱心,替孤寡老人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前往医院看望生病的教师同学,在班主任的指导下,筹划活泼生动的主题班会等等。只要有了丰富的生活阅历,充实的内心感受,怎会无话可说?无事可写?无情可言?

例如,带领学生去公园游玩后,在作文指导课上、教师先和学生一起交流在公园中所见、所闻、所做、所感。然后,教师将这些材料综合整理,用实物投影、小品等手段出示情景材料,接着教师通过提问,,帮助学生深化认识:1、现在同学们看到的红山公园景色迷人、生机勃勃,可过去这里是荒山野岭。今昔变化这么大,说明了什么呢?2、我们在公园欣赏美景时联想到什么?3、有几位同学用自己的笔画公园的美景,这反映了什么呢?4、我们为什么要在公园里留下倩影?最后让学生通过筛选,提取感受最深的信息材料,通过这样的训练,学生打破了单向选材的习惯,能多角度地思考问题,有效地解决“题材雷同”的现象。这种解决问题的过程,,就学生思维的发展而言,无疑是具有创新意义的。

三、 作文教学中要能刺激创新思维的多元性

创新思维的多元性,也就是它的多维度,指主体思维善于从事物的多侧面、多环节、多因素、多层次来进行思考,善于从不同角度思考问题。在作文教学中,教师如能对所作习文,引导学生从多角度加以分析、研究、思考,往往可以获得新的发现,不仅有利于锻炼学生思想的深刻性,而且也可以为某些创新提供契机。

例如,我曾经让学生写一篇《XX,我想对你说》的习作,当时我没有对学生做任何要求,想对谁说就对谁说,想说什么就说什么。结果有对亲人说的,有对教师说的,有对动物说的,有对地球说的,还有的对文学作品中主人公说的……由于文题符合学生生活实际,学生大都写出具有真情实感的习作。一个学生对妈妈说:“妈妈呀,你怎么这样不分青红皂白地批评我,这首曲子,我还没练好呢!一首曲子谁能一拿到手就一个音符不错且强弱处理的恰如其分。再说你能拿十岁的我跟贝多芬和音乐学院的表姐比吗?妈妈,现实一点,我不是神童,你这样会打消我学琴的积极性。躺在床上想了很久很久,甚至想到了离家出走……”学生写的多好呀!如果没有亲身生活的感受,怎会写出这样情感真挚的作文。

如果说为学生提供的作文,远离学生所熟悉的学习和生活环境,不符合他的表达愿望,他们寻找不到作文的源头,不同的生活经历,不同的性格特点,酿造了不同的认识及感受。在作文教学中,我们只尊重学生学生的个性,为他们创设宽松的习作环境,才会激发他们的创新思维,是他们言之有物。学生的智慧之花才能竞相绽放,产生许多新的发现,在获得知识的同时,培养了创新思维。

四、 作文教学中要能促进创新思维的开放性

创新思维是一个开放性的动态过程,它善于大量地、广泛地吸收外界各种信息,在与外界各种信息的交换和反馈中,不断吸收新东西,以建立自己的思维模式,整理自己的思维成果。

在指导习作过程中,常常发现有的同学因为生活环境的局限性,因此对事物未能认真观察或对习作不感兴趣,未能调动起潜能意识,所以遇到作文时,常常感到无话可说,或不知怎样开头落笔。生活中,一个物品,一句话,甚至一个词,只要你有好心情,肯动脑筋,就有许多可写的东西,而且可以写出许多优美的文章来。

在日常生活中,上街、做家务、课外新闻记者等,常因为看到、听到、做到、想到而产生一些灵感、一瞬间闪念,例如:这里真美啊!这盏粉红色的灯真柔和、温馨、浪漫等等在某种环境下产生某种感慨,这是正常的。把这种无意的感念引到有意的创作上来,凭借某一词、句、段落,展开想象。例如看到树会产生这里的树真多的闪念多表现在:有高的、有低的、大的、小的,再想树叶的开头有长的、短的、圆的……。在想其色彩:有深绿、浅绿、满目苍翠绿油油。联想到花:红的、白的……展开想象可写的就多了。

由某一灵感,某一词语,某一动作,展开联想,扩展思维,既培养了创作兴趣,又培养了思维的灵活性、开阔性、创造性。

上一篇:浅析怎样提高中学英语教学效果 下一篇:怎样提高初中思想品德课的教学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