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论电视新闻人物的报道

时间:2022-08-06 04:56:12

简论电视新闻人物的报道

人物报道在新闻报道领域占据重要地位,有着其他新闻报道不可比拟的影响力。相对于日常新闻事件对人的采访而言,人物报道,是就某个新闻事件中的人物或新闻人物本身展开的专题报道。人有千面,抓住人物的个性特点是人物新闻报道的关键。对于电视新闻来说,声画结合的表现形式,使我们可以利用许多电视新闻特有的手法来表现人物特点,刻画人物形象。

笔者结合实际对电视新闻人物报道进行分析,期望起到抛砖引玉之效。

一、通过典型环境表现人物精神面貌

新闻人物的特点并不是超凡的壮举、动人的词藻,他们的生活态度、思想品格总是在同环境的联系中,在日常生活工作中自然流露出来。因此人物新闻一定要把人物放在特定的环境中去表现,对于电视新闻这种通过图像直观形式传递信息的媒体来说,利用典型环境来表现人物具有得天独厚的条件。

在报道一个地震勘探队的先进事迹时,记者跟随地震勘探队员深入四川大山深处,拍摄了他们翻山越岭放线、人拉肩扛运设备等画面,反映勘探队员不畏艰辛、克服困难为祖国找石油的动人风采。新闻中险峻的山崖、泥泞的山道、齐腰深的溪水等典型环境,给人以强烈的视觉冲击,让观众充分体验出,在这样的环境中工作,并创出优异成绩,是多不容易的事情,需要怎样的精神品质,从而对人物产生由衷的敬佩。有一条反映科研人员刻苦攻关的新闻,记者采访时没有仅仅局限于实验室、办公室,而是跟随主人公深入钻井一线,实地拍摄了科研人员为了攻克技术难题,踏着泥泞在井队与一线职工一同工作、研讨的镜头,跳出了常规的白大褂做实验的报道模式,令人耳目一新,使人们对科研工作者攻坚不畏难有了更深层的认识。

二、在矛盾冲突中表现人物个性特点

人物新闻不是个人履历表,它是通过典型事例来表现人物的思想情感、个性特点的。人物中的典型事例均是在现实生活的矛盾中产生的。抓住了人物的矛盾冲突,也就能表现出人物的个性特点。

去年我们油田在电视新闻中报道了这样一条新闻――《从门外汉到销售状元》,讲述的是一名中学教师转岗后从事产品销售工作的先进事迹。和他深入交流后,在报道中记者非常注重主人公的各种矛盾冲突:转岗时的内心斗争;推销中遇到的种种困难;第一次成功后的喜悦……一个不服输、肯吃苦的人物形象在各种矛盾冲突中逐步凸显。又如《人过五十学艺忙》这条新闻,抓住了主人公年届退休仍然主动请缨学习新技术这一特点,展示了企业员工高度的主人翁精神风貌。

三、利用同期声表现人物人格魅力

人物同期声是指拍摄新闻时,同步采录的人物讲话,记者和被采访者的对话等。在电视新闻中,人物同期声与解说词都是重要的声觉形象元素,它们与视觉形象元素一起共同承担着传播的功能。常言说:“言为心声”、“感人心者,莫先乎情”。如果没有人物同期声的采访,单靠画面和解说词是很难表现人物的思想和感情的,反映人物的内心世界。《白衣天使:不是亲人胜似亲人》这条新闻,报道的是一名年过花甲的老人因病住进医院,亲人不辞而别把她扔下,医护人员主动掏钱买吃买喝悉心照顾她。在接受记者采访时,医护人员说了这样一句话:她也是个人,我们总不能不管她。这朴实无华的话语,使观众看到了白衣天使的高尚情怀。还有一条反映一名采油工远离家人、独自驻守偏远井站的新闻。记者采访时问:为什么主动报名来这里(偏远井站)?采油工说:这儿也得有人守着,我不来,总得有人来。这些普普通通的话语,没有丝毫的做作夸张,却折射出普通劳动者无私奉献的可贵情怀。

四、利用细节表现人物思想感情

细节是一种直观性信息。作为一种真实客观的存在,细节直接诉诸人们的感受,并在引发人们的想象中获得信息的延伸和扩展。电视新闻时间有限,要在观众中唤起一种具体而丰满的现场感受,一个有效的方法就是运用细节。众所周知,细节的本质就是“放大”,通过细节的刻画,可以将人物的特点加以突出,从而愈加显示出形象的生动性和真实性,增强观众的记忆。

在反映一名女采油工在家庭遭遇种种不幸但依然微笑面对工作生活的新闻中,里面有一组镜头是讲述她的女儿患了一种罕见的疾病,每天吃的食物必须精确到用天平称,记者抓拍了她用天平称食物重量的手部特写,普普通通一台天平,一双女性消瘦的手,生活的艰难跃于屏幕,给观众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又如表现采油工的另一条新闻《鸣雁河畔守井人》,讲述了一名老采油工在偏远井站看护油井的动人事迹。镜头中有一双破了的雨鞋。解说词同时介绍,他守的两口井中间有一条河,去年夏天,因为河水上涨,他经常穿着雨鞋两头跑,一个夏天就穿烂了两双雨鞋。通过这样一个细节,反映了采油职工风里雨里精心看护油井的风采。

当然,进行电视新闻人物报道时,不论是典型环境的选取、典型事例的选择,还是同期声的采访、细节的抓拍,都要遵循一个原则:符合生活原貌,遵循生活规律;都需要记者深入生活,跟拍摄对象密切接触,在深入采访中记录那些有价值、感动人的镜头、声音。切忌记者摆拍、人为导演。那样只会适得其反,给人一种做作造假的感觉,损害新闻的真实性。

(作者单位:河南油田开发事业部)

编校:杨彩霞

上一篇:浅谈电视节目的编排策略 下一篇:拓展农业科普期刊的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