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代陶塑“驯马俑”

时间:2022-08-06 02:17:31

摘要:唐代驯马陶俑,精美的造型,瑰丽的色彩。动与静的完美结合。在技法和精神的表达中渗透辩证统一的哲学思想。拉齐了与西方造型艺术的距离。兼容并包的背景思想和超乎完美的技法表达值得我们学习。不仅是陶艺和雕塑完美的结合,更是“技与道”完美的结合。

关键词:陶塑的定义;动静结合;马文化

一、研究泥塑的现实意义

泥塑艺术作为一种人类似于动物的本能的技术,从有史料记载最早马格德林时期山洞中的泥塑牦牛,到今天罗丹开创的西方近代雕塑艺术。不论战争与繁荣,其发展一直伴随着我们。

陶瓷行业大发展的今天,我们工业化的泥塑、陶塑产品层出不穷。泥塑工具变得更加得心应手,制作环境的变得更加整洁宽敞。可是作品没有当年的神韵。在追求市场和利益的同时我们是不是要静下心来,思考一下技术的发展为什么没能够带动我们行业的进步。是不是该寻找原始的美。

二、陶土的发展――历史渊源

在探寻陶塑前,首先要弄清“陶艺”、“雕塑”和“陶塑”三者的概念,三者是不同的审美观念和表现形式。中国“陶”发展非常早,恩格斯说过“野蛮时代的最低级阶段是由制陶术的应用开始的”。[1]在中国来看。虽然良渚文化的黑陶已经使用了似近代的轮制和封窑技术,但是由于泥土和窑温的局限。制作出的仅仅为陶。称之为“陶器”,在随后的商朝中出现了学术界的“原始瓷器”的釉陶。把它的瓷片进行科学的化验,对化学成分研究发现近似于瓷。

在此后的技术发展我们在釉陶的基础上不断发展,但是”瓷”一直没能与陶并列的走在历史的舞台上,主导的“陶”一直延续到了公元前200年。迎来了“早期瓷器”。特别是在东汉的中后,瓷的发展已经进入了完备的阶段。[2]

在解放后,发现了大量的东汉瓷器。[3]这些窑址,早期是陶和瓷共烧的,后来瓷逐渐独立出来。这一技术的发展成就了中国发展后期乃至今天的瓷器。而陶作为陶瓷业发展过程中一个不可或缺的一员。在唐后达到了顶峰。不仅在造型艺术,颜色烧成方面都开出了工艺美术中一朵瑰丽的“陶”花。

三、大唐陶塑中的俑

(一)唐朝的陶塑的兴起

当时间到了618年时,华夏大地因为李唐而变得格外耀眼,他的疆土,还有他的经济政治文化艺术都到了世界的顶峰,强盛的国力下,兼容并包,杜甫的诗中说 “忆昔开元全盛日,小邑犹藏万家室”。[4]经济的发展在无形中刺激了美术的发展。陶瓷的成就远超历朝历代。和汉代的陶瓷的古朴、简洁、追求气势不同。形成了具有自己特色的绚丽、精巧。[5]同时唐延续了汉的厚葬之风。这习俗也刺激了陶塑的发展。而三彩陶塑“三彩”作为厚葬的首选。更是到达了世界的顶尖水平。

(二)整体艺术风格

汉代的陶塑俑人物相对来说十分的洗练,而唐代的人则更加的注重写实。姿态动态。

(三)“驯马俑”

1.作品概况

大唐的众多三彩陶塑作品中,最为耀眼的当属“驯马俑”,1978 年在洛阳老城东北拦驾沟唐墓出土,其作品分为两部分骏马和人俑。陶马彩绘颜料已经褪色。[1]但是身上的纹饰依稀可见。骏马身体匀称。看起来十分矫健,肌肉饱满,英姿勃勃。马鞍配饰完整。三足落地,一足凌空而起。呈向后用力状,重心稳重,马头部偏向右侧,张口嘶鸣。充分的表现出了马匹在挣脱缰绳时的动态,引颈嘶鸣。而与之呼应的俑高36.8CM,头戴“L”,[6]上身穿短袖圆领衫,为了表现驯马的动态工匠刻意的挽起了上衣的袖口。下半身穿开档长裤。尖头靴。双脚分开。肩部打平。头部微低睁圆双眼侧视骏马。神情表达的极为巧妙。紧盯骏马的状态,与骏马的挣脱嘶鸣二者相互相交辉映。人物中分的表现出了胸有成竹的样子。右手发力紧紧的拉紧缰绳,手臂暴出青筋。左手打_掌握平衡。此时人与马正处在高度紧张的较量状态。时间如同静止般凝固在了这一瞬间。

2.作品简析

在作品中惟妙惟肖的表达出了动态美,更有神态美。有人与马的征服,也有马与人的对峙,正所谓“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哲学关系巧妙的表现在了作品中。有动与静之美,辩证之美。在整体的驯马俑制作中,唐代没有相机等现代快速拍照技术,但是在制作马与人的神态表情时。工匠达到了“技进于道”的艺术高度,一静一动,同时二者又交相呼应,这不同于历朝历代的陶塑。对于中国封建时期整体马的表达,前朝最好的莫过于汉代的“铜奔马”。马踏飞燕仅仅是奔马中的一个。整体对于马的描写,飞奔状,抬头扬尾。也是三足凌空。浪漫主义设计。[2]但是整体来看缺少马面部的细节描写,驯马俑中对于微表情驾轻就熟的运用无疑是历史上马匹制作的顶峰。对于人物来说表情的描写一直是中国古代工艺美术的弱点,重视装饰与重视写实的西方艺术不容。表情的刻画更加趋于死板,作为前代陶塑中的佼佼者秦俑来说,确实有着很高的艺术水平。

3.马的渊源

作品在表达驯马的主题时,也反衬了唐代对于马文化的强大,马作为古代战备工具、交通工具、贸易、娱乐、运动、国家战略储备,战国时期赵武灵王胡服骑射,成就了赵国,汉武帝西争求马。拓展疆土,一直是华夏文化中不可或缺的元素。[3]马则更加是工艺美术的刻画对象。从唐太宗贞观年间到唐高宗麟德年间。马文化则更加的进步发展,马的数量上的激增从不足万匹到七十万匹。[7]马匹的管理饲养更加集中到了国家兴衰的政策的高度,统治者李世民一生戎马生涯,十分爱马。他的诗中写到:“水光鞍上侧,马影溜中横”,六匹最出名为我们而熟知的昭陵六骏。[4]不同的良马直接从西域引进,在陇西木马场作为种马,而西域的马匹驯养更加是唐朝人从西域花重金请来的当地游牧的民族。

整体上,虽然陶俑的颜色彩绘已经因为时间的消磨而褪色,但是从仅存的形态上他的做工仍旧值得我们今天所学习,从外形上入手抓住二者在驯服博弈中的典型场景,典型动作。是一种技的表达更是一种道的诉说。从表情、重心、动态。整个作品虽然没有缰绳。但是透过马回头嘶鸣的动作,可以轻松的看出缰绳牢牢的栓住了骏马。人物的表达上,要学习他的表情,动态。同样手中没有缰绳,但是从努力保持平衡的状态来看很容易看出马匹对于人的撕扯,表情的夸张描写。在反衬马匹的倔强时更加讲述了人物的内心特点,自信、勇敢在没有一字一笔的书写下骤然呈现在我们的眼中。细节上对于手部的青筋,脚的朝向。不难看出,工匠在整体和细节的把握上驾轻就熟。

【参考文献】

[1][11]钟汝荣,史鑫.石湾陶塑[M].广州:岭南美术出版社,2009:14.

[2]叶春生,施爱东.广东民俗大典[M].广州: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

[3]周彝馨,吕唐军.岭南传统建筑陶塑脊饰及其人文性格研究[J].中国陶瓷,2011:47.

[4]田青.盛唐之下的三彩人物俑艺术研究[D ].西安美术学院,2009:13-22.

[5]蒋海岭.浅谈盛唐陶俑造型语言在现代雕塑创作中的应用[D ].中国美术学院,2011:5-11.

[6]张抒,倪建林.图说中国工艺美术[J].艺术教育.2009.

[7]朱伟.唐代女俑造型研究[D].景德镇陶瓷学院,2011:9-20.

[8]李帆.唐三彩对唐代审美独特性的开掘[J ].中国陶瓷,2009(07):74-76.

[9]田青.盛唐之下的三彩人物俑艺术研究[D ].西安美术学院,2009:13-22.

[10]张抒,倪建林.图说中国工艺美术[M].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09.

上一篇:戏剧之我见――《我爱桃花》小剧场话剧的探索... 下一篇:浅谈动漫活动为城市带来的经济效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