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互联网金融对传统银行业的冲击

时间:2022-08-06 01:10:09

浅谈互联网金融对传统银行业的冲击

以余额宝为例,介绍了互联网金融的结构,分析了互联网金融的优势、风险以及在多个方面给商业银行带来的挑战,提出了商业银行应对互联网金融挑战的对策,对未来传统金融特别是商业银行的变革和发展提出具有一定创新性的意见和建议。

【关键词:】互联网金融移动支付余额宝

一、互联网金融的诞生

2010年以来,一些互联网公司,特别是掌握互联网入口的第三方网络平台,利用搜索引擎、云计算和大数据、移动支付等现代信息技术,不断推出具有创新性的互联网金融类产品,如,阿里小贷、人人贷、拍拍贷等。这种互联网金融创新逐步打破传统商业银行在金融业务领域内多方面的垄断,加快了互联网对金融市场的重构步伐,它们的推出被认为是互联网金融对传统金融的冲击和取代,甚至可能改变未来的金融市场格局。

余额宝是支付宝公司针对支付宝账户余额推出的一项理财服务,用户在把支付宝内的余额转入余额宝,并被确认后即等同于购买了特定基金理财产品,以此获得相对较高的收益,同时余额宝内的资金还能随时用于支付宝转账和网上购物支付等。余额宝在结构设计上存在三个直接经济主体,分别是支付宝客户、支付公司和基金公司(当前仅是天弘基金公司)。其中,支付宝客户通过把支付宝账户余额转入余额宝,实现对增利宝基金的购买和持有,是基金的购买者;支付宝公司推出兼具支付宝和增值功能的余额宝产品,是基金买卖客户资源和第三方结算工具的提供者;天弘基金公司推出增利宝基金产品,并嵌入到余额宝中,是基金的销售者。通过一系列的制度安排,余额宝最终实现支付宝公司、基金公司和支付宝客户的三方共赢。

二、“余额宝”得以发展的根源、优势及对传统金融业的冲击

(一)“余额宝”迅速发展的根源及优势

1.内在原因

首先,转入门槛低。用户只要年满18岁,作人民共和国大陆居民,身份证号码为18位,持有支付宝实名认证账户,拥有至少一元钱,就可以申请成为余额宝用户;其次,份额确认及时。转入余额宝的资金在第二个工作日由基金公司进行份额确认,对已确认的份额会开始计算收益,收益每日计入客户的余额宝总资金;但每个工作日15:00后转入的资金会顺延1个工作日确认,此外,双休日及国家法定假期,基金公司不进行份额确认再次,可随时消费和转出,客户购买商品可以使用余额宝实时支付,享有与支付宝余额支付一样的便利;最后,支持手机用户。用户可以每天在手机上操作余额宝账户,随时买入、卖出、查看收益,每天最多余可转5万元。

2.外在因素

外在因素主要是由于传统金融业发展中的种种弊端。目前,证券业、银行业、保险业仍采用财务分析和个体抽样分析模式,尚未完成向大数据多样化分析的转变。现在银行的数据很多,却不能充分挖掘,主要是因为银行习惯性封闭自己,只相信自己的操作可以控制风险,这就与现实情形所相逆――数据挖掘就应该交给IT专业人士来做。另外,传统金融在门槛上也过高,无法满足低收入者的理财需求。

(二)余额宝对传统金融的冲击点。

整体上来说,余额宝对商业银行的影响偏负面,主要体现在对一定程度上冲击了银行存款、理财产品和基金代销业务。

一是相较于商业银行活期存款,余额宝的收益率远高于银行活期存款利率。以2013年6月28日为例,余额宝的7日年化收益率达到6.084%,而银行活期存款利率仅为0.35%。这就不可避免地会对银行存款进行一定的分流。二是与商业银行理财产品(目前主要是基金)相比,余额宝不仅能够得到较高收益还能随时赎回基金用于消费支付和转出,其流动性相当于活期存款;而且余额宝对用户的最低购买金额没有限制,门槛极低,一元钱就可以购买,让广大支付宝用户以一种“存零花钱”方式获得增值机会。三是随着未来支付宝公司吸引更多的资产管理公司的加入,推出更多的金融产品,再加上其他第三方支付公司纷纷效仿所形成的聚集效应,很可能会冲击商业银行的基金代销业务。

三、传统金融业应对互联网金融冲击的对策建议

首先,要改变经营理念,由“产品中心主义”向“客户中心主义”转变。互联网金融之所以得以迅速发展,追根溯源得益于用户满意度。新金融模式凭借互联网平台的优势,针对客户快速变化的需求,有针对性地进行创新,使其比较有效地占有客户信息。故传统银行应加快转变服务意识,摒弃原有的推销式经营模式。根据客户细分,提供金融产品在互联网尤其是移动互联网的客户端定制化部署,使客户可以自主决定在诸多移动金融服务中的个性选择和灵活下载,从而最大化用户体验。

其次,找准客户定位,扬长避短,将主要客户群定位于高收入人群、大公司、大企业,稳固广大的农村市场。因为相对于互联网金融而言,商业银行的安全系数更高,可以减少大笔资金的损失量;因为文化程度的原因,目前互联网在农村普及程度不高,传统的商业银行网点还是他们的主要选择。

第三,要从业务体系上谋变,提供金融服务。互联网金融的创新能力促使它能较快切入到某一具体金融领域,但经验匮乏,使它短期内还不能与各类金融产品交错组合。互联网的这种短板恰恰是银行业长久以来积累的业务优势。商业银行必须积极创新,将现有业务条线与在线金融中心、移动金融、电子商务、电子支付平台等新兴技术模式加以整合,以最终满足客户日益多元化的需求,实现“一站式综合金融服务”。

第四,要从战略导向上谋变,实现商业银行与其他金融机构有益合作,而非恶性竞争关系。商业银行要重新认识互联网金融公司与其自身的关系。比如阿里小贷的成功得益于其拥有的海量客户数据信息。大数据时代,一方面要推进银行本身的数据驱动发展方式,另一方面加强对互联网金融的风险把控,从而实现二者互利共存的“竞合关系”。

参考文献:

[1]王晓蕾.谈互联网金融模式产品及创新[EB/OL].2013-07-27.

[2]李麟,冯军政,徐宝林.互联网金融:为商业银行发展带来“鲶鱼效应”[N].上海证券报,2013-01-22.

[3]宫晓林.互联网金融模式及对传统银行业的影响[J].金融实务,2013(5).

上一篇:依托职教集团实现中高职衔接贯通模式 下一篇:基于饮食文化内涵的菜肴英译水准提升策略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