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新课改的高中数学作业结构调整

时间:2022-08-05 08:30:24

基于新课改的高中数学作业结构调整

摘要:新课改要求以学生为主,培养学生创新能力.本文基于新课改的视角,就当前数学作业的特点进行分析,并在此基础上就当前高中生的认知结构的变化,提出新课改下高中数学作业分为巩固性和研究性作业的结构调整建议.

关键词:新课改;高中数学作业;结构调整

一、高中数学作业的特点

1.高度的概括和抽象性

与高中其他学科相比,数学知识的概括性和抽象性更强,正是由于数学知识的高度概括性,数学学科与具体事实之间才存在较大的距离.

2.高度的严谨性

与诸多科目相比,数学可以被添加上演绎结构,这不仅能够证明所得结果准确与否,还能够证明结果是不是已经出现了.数学科目的高度严谨性,决定了数学作业的高度严谨性.

3.作业的频繁性

在高中学习阶段,学生每天都会接触数学,每天都会学习新的数学知识,因而数学作业的布置也基本天天都有,次数极为频繁.在课堂教学中,数学问题是教学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不仅每节课后都有相应的数学作业,只要是在校期间,基本天天都要完成数学作业.

二、高中数学作业结构调整的尝试

(一)高中数学作业结构调整的实践探索

1.自选作业

教师根据每一单元的内容为学生配置相应的巩固性作业,教师对学生的要求只有一个,那就是完成每天作业量,至于完成作业的具体时间和地点都由学生自行决定.自选作业强调对学生选择的尊重,有助于学生体会完成作业的乐趣.

2.分层矫正作业

即每一个单元学习完毕之后,教师根据学习内容对学生进行形成性测验,然后根据学生在测验中的表现把学生分为两个层次:一是合格;二是需要努力.教师为需要努力层次的学生布置矫正作业,对其进行批改评价.

3.自编测验作业

每一章内容学习完毕之后,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之下可以尝试编写数学测验题,并将其作为作业,教师的作用在于对学生整理知识的过程进行指导.学生编写练习题的时候可以分工进行,也可以独立完成,但是需要学生将知识点整理之后连同试卷考查的知识点一同交给教师,以便教师组织学生测验、讲评.

4.研究性作业

这种形式的作业首先需要教师为学生划定范围,学生在该范围内整理知识点、收集资料,并汇总、反馈,然后以作业的形式汇报交流,互相评价.这种作业的优势在于学生可以自由选择,可以自由选择合作的对象,充分利用学生的创造性,提高学生分析信息、利用信息的能力,具有传统作业无可比拟的优势.

(二)高中数学作业的设计原则

1.作业的目的性

作业的目的应该与数学课程的目标相一致,学生通过完成作业能够进一步消化知识,巩固知识,发展思维能力.

2.作业的针对性

作业设计既要针对教材的难度水平,也要依据学生的实际水平,教师作业题的难易度要与学生的实际水平相符合,如果难度太大,学生无法完成作业,作业就会失去存在的意义,学生的自信心也会受到影响;如果难度太小,那么就达不到巩固知识的目的了,所以作业设计一定要与大多数学生的学习水平相适应.

3.作业的差异性

由于学生个体之间存在一定的差异性,因此教师作业也要体现学生之间的差异性.教师根据学生的学习水平将学生分为不同层次,不同层次的学生作业难易度也不同.教师需要注意的是不能降低教学大纲的要求.

4.作业的重现性

教师不能认为学生做过的作业就是重点作业,更不能认为学生只要做过就掌握了,所以要有意识地为学生设计一些重现作业,进一步巩固学生已经学到的知识和掌握的技能.需要注意的是重现不等同于简单重复,一定要从数量上和质量上加以保证.

5.作业的开放性

教师设计作业时一定要为学生留出创造发挥的空间,所以可以根据学生已经掌握的知识和技能为学生设置一些带有开放性的作业,指导学生积极发现问题,并与同伴一起解决问题.

(三)高中数学作业的批改和反馈

教师在批改作业的时候要改变过去单一使用“OK”等简单批语的做法,而是要根据学生在解题过程中的方法和习惯,写出带有针对性的评语,笔者在教学实践中做到了以下两点:一是尽量多使用针对性评语.二是作业批改可以改变过去教师一人批改的形式,可以学生之间互评,既能够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也能够达到巩固知识,提升思维能力的目的.

总之,

这种新的作业结构的调整,在教学的实践过程中证明不仅有利于学生知识掌握的巩固和运用,也能对于学生的智力结构的发展有所反映,应该在以后的教学过程之中不断进行探索和完善.

参考文献:

[1]陈永胜.调整高中数学作业结构提高学习效果[J].才智,2010(29).

[2]赵东平.数学作业模式探索[J].知识窗(教师版),2011(1).

[3]王秋霞.调整高中数学作业结构探索[J].中学生数理化(教与学),2011(5).

[4]郑玉莲.浅谈高中数学作业设计方案[J].教育教学论坛,2011(16).

[5]徐梅.新课改下高中数学作业结构调整尝试[J].数学学习与研究,2009(11).

上一篇:简论中国通信业的发展 下一篇:探讨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问题意识的有效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