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施有效策略 提高教学效率

时间:2022-08-05 06:44:34

实施有效策略 提高教学效率

摘 要 在提倡有效教学的背景下,传统教学中教师缺乏生机的“一言堂”教学方法已不能适应新课程改革的要求。本文着重谈如何通过以“奇”引“新”、指导学法、探究实验、关注生活、巧设学案、打破常规等有效策略,激发学生求知欲,提高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从而提高化学教学效率。

关键词 有效策略 激发 提高效率

提高“教”与“学”的效率是师生们共同关心并实践的永恒主题。高中化学新课标的理念是“促进每个学生全面而有个性的发展”,强调高中化学的学习是一个主动建构知识,发展能力,乐于探究、勤于动手的过程。这要求教师必须使课堂教学效益最大化,引导学生有效地学习。笔者通过近十几年来的教学实践和体会, 总结出一套行之有效的教学策略,极大地提高了化学教学效率。现介绍如下,旨在抛砖引玉,与同行们共同探讨。

一、以“奇”引“新”,激发求知欲

如何激发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如何将学生带进一种轻松愉快的学习氛围,这就需要教师精彩的引入。因此,笔者每讲一节课,都要精心设计开场白,创设良好的问题情景,设计悬念等引入新课。通常采用实验引入法、问题引入法、迁移引入法、联想引入法、故事谜语引入法、音乐引入法等。

如学习过氧化钠时,让学生用纸自制纸筒向包着过氧化钠的脱脂棉里吹气,脱脂棉突然燃烧起来,或者把过氧化钠包在脱脂棉中,让学生在上面滴水,脱脂棉燃烧起来后学生惊讶不已。这时设问:为什么没有用明火去引燃,而是用人吹出的气或者用水就可以点燃脱脂棉,物质燃烧的条件是什么?从而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如在讲述过渡元素时,向学生介绍日本一家公司发现了铁- 钛, 铁- 镍, 铁- 锰等合金掺入稀土金属, 在冷却和加压下又能重新释放出氢气的奇妙功能, 做成了氢燃料的贮氢装置, 发明了不污染环境的氢燃料汽车, 这将对克服大城市汽车尾气造成的污染, 对人类的健康有多么大的好处, 通过讲述, 自然地引入新课。学习 “硝酸”这一节时,笔者就用“硝酸与第一次世界大战”和“巧藏诺贝尔金质奖章”的故事来引入新课。《氨和铵盐》教学中采用化学趣味实验“空瓶生烟”“变色喷泉”导入新课。这样通过以“奇”引“新”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 达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

二、指导学法,培养终身学习的能力

课堂教学是学生学习的主渠道,是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主阵地。在课堂教学上,我们不但要传授给学生知识,更重要的是教会学生学习的方法。新课程更注重培养能力,能力培养主要体现在终身学习能力、实践能力等方面的培养上。首先,教师要指导学生学会自主阅读,学会使用教科书。明确提出阅读前、阅读中、阅读后的具体要求,做到阅读前,要悉心指导,提出要思考的问题,让学生带着问题去阅读,边阅读边思考再讨论。教师还要启发学生思考。在教学中要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良好习惯,遇到问题要能想、会想、多想、善想,甚至大胆地去猜想。其次,用顺口溜、诗歌、谐音等方法来指导学生记忆有关化学知识。如量筒量取液体时,“仰视”看就小,“俯视”看就大,笔者就用“羊”小“虎”大来让学生记忆。又如实验室制取氧气操作步骤,笔者就用“茶、庄、定、点、收、利、息”来让学生记忆。又如记金属性活动顺序表,笔者就用嫁给那美女(K、Ca、Na、Mg、Al ),新铁丝千斤(Zn、Fe、Sn、Pb、H ),铜共一百斤(Cu、Hg、Ag、Pt、Au)来让学生记忆。另外,要及时组织学生讨论,鼓励学生间争论,可使学生之间相互启迪,提高思维的深刻性。在化学教学中,终身学习就是要交给学生最基本的、核心的化学知识、化学观念和化学方法,通过核心的学习改变学生学习方法和认知方式。例如,在学习金属元素及其化合物中,就是通过具有代表性的Na、Mg、Al、Fe、Cu及其化合物为例,培养学生学会对比、归纳、递推的思维,运用分类法观点,利用复分解反应、氧化还原反应和离子反应的基本原理这一核心方法指导学生对物质性质的学习。通过类似的教学方法,可以有效的将化学中零散的记忆性学习变为整体教学,充分发挥核心知识、核心方法的功能,培养学生终身学习的能力。这种以点带面的核心教学方法可以在很大程度上提高化学教学效率。

三、探究实验 ,激发学习兴趣

托尔斯泰曾说过:“成功的教学,所需的不是强制,而是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探究实验,能大大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是实施有效策略、提高教学效率的重要途径。

众所周知,实验是化学的灵魂。教师在课堂内外,应尽量让学生多做实验,体验科学探究的意义和乐趣。在教学中,抓住学生的心弦,尽可能以精彩的实验促进学生情趣高涨,使学生以积极的态度、振奋的精神投入学习。让每一个探究实验成功,让每一位学生参与实验,让每一次精彩创新的实验丰满课堂,这是笔者一直努力实现的目标。譬如为了加深对氯气毒性的了解,可设计探究实验:向一瓶氯气中放入一只蝗虫,观察现象。设问:如果你在液氯泄漏现场,你将怎么办?你认为消防队员要带上装有什么药品的防毒面具?学生对这样的问题很感兴趣,充分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课堂的气氛立刻活跃起来。学习酸碱与指示剂反应时,笔者先叫学生利用本地资源,每人在学校周围摘几朵紫色牵牛花,然后在课堂上指导学生在花的一侧滴两滴盐酸,在花的另一侧滴两滴氢氧化钠溶液,滴盐酸的一侧由紫色变为红色,滴氢氧化钠溶液的一侧由紫色变为蓝色。笔者看到学生都感到好奇时,笔者又让学生用稀硫酸在滤纸上画一朵花,用氢氧化钠溶液画出叶子,然后叫学生给其喷洒紫色石蕊试液,滤纸上便出现了“雨落叶出红花开”的画面,学生自己通过实验掌握了酸碱与指示剂反应的知识,同时也尝到了成功的喜悦,学习兴趣大增。另外,教师应尽可能创造条件满足学生积极的求知欲望,带学生走进实验室开展课外探究实验,拓宽教学空间,弥补课堂实验的有限性,贴合了学生的好奇心。教师可以对课外探究实验进行筛选,去除反应慢、难度大、有危险的实验,推荐现象明显、操作可行、危险小、无污染的实验。

四、打破常规,合理调节教学结构

例如在复习《硫酸》一节时,学生已经习惯于先回顾再归纳的教学模式。若仍按此法进行复习,学生一味被动地接受,主体作用未能得到充分发挥,教学效果往往不太理想。如果先让学生亲自回顾并完成“黑面包“实验,学习气氛就会活跃起来,然后要求学生对本实验产生的现象加以分析。这样教学不仅能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还能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在活跃的气氛中提出高考常考的有关问题:

(1)蔗糖(C12H22O11)变黑的原因是什么?由蔗糖的炭化引出浓硫酸的脱水性。

(2)在实验中会看到大量的水雾,这又是为什么?引出浓硫酸的吸水并且溶于水时放热的特性。

(3)“黑面包“的膨胀说明了什么?会产生什么气体呢?结合闻到的气味让学生推测,引出浓硫酸在一定的温度下可与碳反应,指出这是浓硫酸的强氧化性。

然后向学生继续引申提问,我们还有哪些实验涉及到了浓硫酸的强氧化性和脱水性?

案例1:实验室制取的乙烯为什么会闻到刺激性气味?设计一个完整实验证明气体CO2、SO2、C2H4的生成,绘出完整的实验装置图。

案例2:实验室制备溴乙烷的实验中,药品的加入顺序(①溴化钠粉末②95%乙醇③98%硫酸④水),讨论①②④③、②④③①、④③②①这三种顺序哪个更合理?实验过程中水的作用是什么呢?浓硫酸的浓度能否过大?温度控制在什么条件下比较好,为什么?

通过以上的案例分析,可让学生充分掌握浓硫酸的强氧化性和脱水性。一个简单的“黑面包”实验,既概括复习了浓硫酸的三大特性,又避免了对过去知识的简单重复,极大地提高了课堂复习的效率。打破常规,层层设疑,步步递进,让学生在思考与推测的过程中,轻松愉快地进行复习。打破常规,合理调节教学结构还含有一种角色互换式教学。教师可将课堂的主动权适时适度交给学生,可以让学生针对某一问题存在的疑义大胆发表自己的见解;可以把课堂的小结机会让给学生去完成;甚至评讲试卷的某一节课可让学生过一把“教师瘾”。

总之, 提高化学教学效率的策略举不胜举,只要我们在教学实践中不断地学习、实践、总结、积累,就一定能收获成功和快乐。课堂教学应该是双向的,是让学生安心、教师舒心的教学体验过程,我们需努力的提高化学教学效率,感受到教学的成功与快乐,同时也减轻学生学习化学的负担,增进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更重要的是促进课堂教学效率的提高。

参考文献:

[1]柴家强.化学实验教学“五开放”[J].中学化学,2001,10.

[2]郑长龙.化学实验教学新视野[M].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6.

[3]刘复兴.现代教学思想与实践[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9.

[4]王斌清.中学化学教学参考[M].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1983.

上一篇:提高小学语文复习课效率的策略探究 下一篇:对初中英语阅读教学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