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我是歌手》选用明星主持人与歌手“经纪人”的得与失

时间:2022-08-05 05:57:49

浅谈《我是歌手》选用明星主持人与歌手“经纪人”的得与失

【摘要】从2013年1月18日第一季开播,到2013年4月4日第二季总决赛落幕,湖南卫视《我是歌手》栏目创造了一个又一个收视高峰和热点话题。在这其中,明星主持人与歌手“经纪人”成为两个不可忽视的亮点。本文即从主持人策划的角度,分析《我是歌手》栏目在选用主持人上的得与失,探讨主持人培养路径的转型与困惑。

【关键词】明星;跨界;主持人;艺人化

绪论

2014年1月3日周五晚黄金档,湖南卫视开播《我是歌手》第二季,电视湘军再次让数以亿计的观众甘心在周末的夜晚选择留在家里。在近三个月的播出周期里,《我是歌手》用十三场音乐的狂欢给了受众一个守候在电视机前的理由。

从第一季开播至今,《我是歌手》中明星歌手羽泉、张宇进行跨界主持与湖南卫视主持人李锐、李维嘉等充当歌手经纪人的“角色反差”,无疑成为节目的重要亮点之一,在火爆的同时也引发了众多争议。因此,本文将尝试从主持人策划的角度,探讨湖南卫视《我是歌手》栏目在选用明星主持人与歌手“经纪人”的策略上的得与失,分析主持人策划和培养的原则与规律,为业界和受众提供一些有价值的思考。

一、明星的魅力与局限

在当前的媒介环境下,我国电视节目“扎堆”和同质化的现象泛滥。为了在激烈的竞争环境中求得生存甚至脱颖而出,栏目组选择具备一定知名度与吸引力的文艺明星进行跨界主持成为一种博取关注度的有效方法。《我是歌手》栏目深谙其道,在两季节目中先后邀请胡海泉与张宇担纲主持人,既得到了许多受众的热捧,也引发了业界的进一步思考。

(一)跨界的魅力

1.明星号召力与娱乐精神的感染力。电视栏目在选择主持人时,必然有着对候选人资历、能力与号召力的考量。对于《我是歌手》中拿起话筒的羽泉和张宇来说,他们作为闯荡娱乐圈多年的娱乐明星,已然形成了其独特的个人魅力与一定的市场号召力。这种知名艺人身上所具备的“天然优势”,能够为栏目带来一定数量的、稳定的收视群体,使栏目在开播之前得以拥有一定的收视保证与关注度。同时,电视综艺节目的主要目的在于娱乐大众,明星在娱乐圈中多年的摸爬滚打使其本身便具有娱乐性和话题性,也更能体会和运用娱乐精神的感染力。

2.跨界吸引力与双重身份的新鲜感。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优秀的电视节目要力争带给受众新鲜感,而对于主持人的策划和选用正是使受众获得新鲜感受的重要突破口。其实,演艺明星跨界做主持人并不是近几年才出现的新鲜事物。早在二十世纪八十年代,马季、刘晓庆、王刚等曲艺界和影视界的大腕就成为了中央电视台春节联欢晚会主持人队伍的主力军。具体到《我是歌手》栏目中,“歌手能不能主持好节目”成为了广大受众心中的潜在期待。而《我是歌手》做的更进一步的是,羽泉与张宇在节目中既是参赛选手又是主持人,这种身份叠加的模式也给受众带来了新鲜的感受与期待。

3.音乐理解力与专业素养的可信度。主持人与节目的契合程度往往决定着节目的成败。在主持人策划过程中,候选人的专业能力、形象气质、语言特点等方面都是考量的标准。本文将着重探讨《我是歌手》中主持人的专业程度。作为一档音乐竞技类综艺节目,主持人对音乐的理解力和掌控力至关重要:羽泉――出道16年,发行了12张音乐专辑,总销量超过1200万张;张宇――出道21年,发行过16张音乐专辑。对羽泉和张宇而言,在专业领域多年的创作经验使其对音乐有着独到而深刻的理解,在娱乐圈中丰富的人生阅历又使其练就了诙谐风趣、淡定从容的语言表达能力,两者结合,自然在节目中大放异彩。

(二)艺人的局限

1.流动性大与品牌力量的削弱。当前,电视节目在选择明星来跨界主持节目时,多采用简单的“拿来主义”,奉行“即插即用”的原则。虽然这些艺人凭借自身的能力能够胜任甚至出色地完成主持工作,但不可回避的一个问题是,艺人并不属于任何一家媒体,在成功主持一档节目之后往往会被多个平台选中主持多档同类型节目。这种“虽然好用,但不唯一”的现象,无形中削弱了栏目的品牌力量,不利于形成“独一无二”的品牌形象。例如,羽泉曾主持安徽卫视《天声王牌》、张宇曾主持多档台湾综艺节目等。

2.经验不足与媒体素养的欠缺。2014年4月4日,《我是歌手》第二季的总决赛如期上演,该期节目一改之前录播的形式,采用直播的方式进行播出。同时,总决赛中担纲主持人的不再是跨界的演艺明星,而是湖南卫视主持人队伍中的两根“台柱子”――何炅、汪涵。这种改变,当然不乏让歌手专注于比赛之类的原因;但更重要的是,重大直播节目中充满着变数,因而对主持人的专业素质有着极高的要求。与专业主持人相比,跨界明星毕竟缺少实战经验,欠缺对语言的判断力和分寸感,临场应变和调度能力较弱等。

二、主持人的转型与困惑

在《我是歌手》节目中,其实一直存在着湖南卫视自家的“主持群”。但他们在节目中所担纲的角色并不是主持人,而是一种更加娱乐化的角色――歌手“经纪人”。

随着媒介竞争环境与受众需求的不断变化,主持人不再满足于、也不能满足于做一个单纯的串联者,而是要求更加全面、立体、均衡的发展;同时,媒介也更加注重对个性化、明星化主持人的打造。《我是歌手》中主持人担任歌手“经纪人”的现象的出现,无疑与湖南卫视对主持人队伍艺人化管理的理念密不可分。

(一)“艺人”的光环

1.扎堆亮相,角色期待。从主持人策划的角度来看,羽泉和张宇的出现使得《我是歌手》已经拥有了契合节目定位且能力出众的主持人;但如果仅止于此,在收视率与关注度如此之高的节目中不出现湖南卫视自家培养的主持人的话,对于其庞大的主持人队伍来说无疑是一种巨大的浪费。因此,几位湖南台的主持人以一种新的身份扎堆出现――“经纪人”,既合情合理为节目增加看点,又通过展现“经纪人”与明星之间的互动进而推广与打造主持人的品牌。同时,由于李锐、李维嘉等主持人已拥有了一定的影响力和粉丝群体,因此其在节目中因担当经纪人而产生的角色反差对于受众来说也有一定的吸引力。

2.明星砝码,快乐中国。多年来,湖南卫视在激烈的竞争中逐渐形成了“快乐中国”的核心理念与鲜明特色,并一直探索和实践着对主持人队伍的艺人化管理,致力于打造为受众制造快乐的明星主持人。以何炅为例,除了常规性的主持节目之外,湖南卫视还安排其上通告、做代言、出唱片,进而赢得了大量固定粉丝的青睐,巩固了湖南卫视“快乐中国”的品牌形象。同样,在《我是歌手》中,七位“经纪人”与明星歌手交朋友、同备战、共患难,且个人形象设计无不青春靓丽、时尚前卫,这一切都通过镜头展现在节目之中,形成了“连带明星效应”,受到众多观众的追捧与喜爱。

(二)主持人的“退化”

1.娱乐至死,丧失深度。诚然,湖南卫视通过对主持人进行艺人化管理而打造出的明星效应为其带来了巨大的收益和良好的口碑,但同时也引发了许多争议、带来了许多问题。例如,在培养年轻主持人的过程中过于注重艺人化的夸张表现与才艺特质,导致主持人语言功力与思维能力的弱化,这不仅忽视了职业本身的看家本领,更易使主持人的功能从“必不可少的掌控”沦为“可有可无的杂耍”,在节目中逐渐被边缘化。同时,过于追求传播效果娱乐化、表象化、碎片化,易使主持人忽视对节目内容深层意义的探寻,使节目流于肤浅、缺乏深度。

2.过度消费,定位模糊。在《我是歌手》节目中,我们能够看到一个又一个如明星般光鲜靓丽的“经纪人”,却很难记住一张张看似不同却实则无异的主持人面孔。由流水线式的艺人化培养所导致的定位模糊与趋同,越来越成为影响年轻主持人成长的障碍。而对于资历较深的“村长”李锐来说,也有着过度消费的隐患和苦恼。作为一名新闻节目主持人,过多的出现在综艺节目和娱乐通告当中,无疑会影响其公信力以及在受众心目中的形象,不利于其长远发展。

结论

通过对湖南卫视《我是歌手》栏目的分析,我们可以看到明星跨界做主持人的魅力与局限,也可以看出主持人艺人化转型的收获与困惑;这既是其栏目与平台的特殊性展现,又反映出整个电视行业与主持人职业发展的现状。

事实证明,主持人的选择单靠明星不行,过度消费“台柱子”也不行,只有不断探索培养新人的有效路径才是解决问题的根本之策。《我是歌手》无疑是成功的,它在喧闹之外带给我们更多的思考,也使我们更加期待下一季新变化的到来。

参考文献:

[1]张颂.播音创作基础[M].北京: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11.

[2]曾志华.电视节目主持人策划[M].北京: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06.

[3]陈晓琳.浅谈明星跨界做主持人的现象[J].当代电视,2013,(8):99-100.

[4]徐伟东.广播电视节目主持人艺人化现象初探[J].中国广播电视学刊,2011,(4):64-65.

上一篇:浅谈技校生钳工实习中安全教育 下一篇:提升儿童数学阅读力的策略举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