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事故致因理论的物流仓库火灾爆炸风险分析与预防对策

时间:2022-08-05 04:26:07

基于事故致因理论的物流仓库火灾爆炸风险分析与预防对策

摘要:在分析物流仓库火灾特点的基础上,基于事故致因理论,从第一类火灾危险源、第二类危险源(包括人的不安全行为、物的不安全状态、环境的不安全条件)等方面分析物流仓库火灾风险。并从技术和管理两个方面提出物流仓库火灾风险预防控制措施。

关键词:物流仓库、事故致因理论、火灾控制措施

中图分类号:TU24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物流企业在设计仓库储存产品的流程时,都遵循使产品能够直接在整个仓库设施中流动的原则,物流行业要求库存货物不断进行流动、分拨和整理。物流企业运营模式导致物流仓库具有与一般仓库不同的火灾风险。事故致因理论是从本质上阐明事故的因果关系,说明事故的发生、发展过程和后果的理论。基于事故致因理论,分析物流仓库火灾风险,可以提出有正对性的火灾预防控制措施,对于物流仓库的防火工作具有指导意义。本文在分析物流仓库火灾特点的基础上,基于事故致因理论,从第一类火灾危险源、第二类危险源(包括人的不安全行为、物的不安全状态、环境的不安全条件)等方面分析物流仓库火灾风险,并提出预防控制措施。

1 物流仓库火灾的主要特点

(1)空间规模大、荷载高、蔓延快。为了便于流转降低物流成本,近几年物流仓库的建筑面积一般都在20000m2左右,防火分区内的建筑面积约10000m2,由于货架堆放物品的密度大、数量多、品种复杂,建筑高度多在12m以上,货物堆垛高度在10m以上。通常储存和理货区分别占总建筑面积的60%和30%左右,多个区域之间物品的流动频繁,整座建筑空间呈现连续开放的形态,发生火灾后,极易形成大面积火灾。

(2)火灾报警时间长、排烟困难、结构易坍塌。目前物流仓库一般不要求设机械排烟设施,现有物流仓库的排烟方式主要有天面或靠近天面的墙上开设常开窗进行自然排烟和在顶部设置机械排烟设施两种方式,无论采用哪种方式,由于仓库空间高大,烟气受到货架和货物的阻挡,到达屋面层的时间较长,热烟气从产生到排出室外,将在室内停留较长一段时间,引燃热烟气流经过处的可燃物,消耗大量氧气,加热室内空气,使室内在短期内形成黑暗和有毒的空间环境,易对人员疏散及火场扑救造成困难。另外由于物流仓库的体量大、防火分区划分复杂、空间高度高对感烟探测器和喷头的灵敏度有影响,为早期发现和控制火灾增加了难度。物流仓库大多采用钢结构或钢筋混凝土柱、彩钢屋顶承重构件,在火灾温度达到500℃时,钢结构的承载力下降到原来的四分之一,如果火灾温度达到600℃时,钢结构承载力完全失效,会造成大面积坍塌。

(3)灭火难度大,疏散困难

物流仓库货物堆垛高度大都超过7m,属于高架仓库,货架连续长度为30-60m,一般每隔30m处设置一个宽度约为1.4m的联络通道,货架与货架间通道宽度在1.1-3.5m。一旦发生火灾,烟雾弥漫,很难找到起火点。由于货架大都采用钢质材料,加上堆物的重量,在火灾情况下可能变形坍塌,这对灭火人员的安全带来很大的威胁。加之发生火灾后,库房内堆垛物资倒塌,通道受阻,也给扑救造成困难。

2 基于事故致因理论的物流仓库火灾风险分析

2.1 第一类火灾危险源

第一类危险源是指有可能导致能量意外释放的能量拥有体。物流仓库内有大量的可燃物,这些属于第一类火灾危险源,如货架、托盘、输送设备上的橡胶履带;货物的包装材料,主要有纸张、泡沫塑料、塑料薄膜;铲车及铲车充电区内的蓄电池以及可燃货物。

2.2 第二类危险源

第二类危险源是导致能量约束或屏蔽实效的各种因素,包括物的故障、人的失误和环境因素,是事故的必要条件,决定事故发生的可能性。以下从人、机、环境系统的角度来阐述物流仓库火灾的成因。

2.2.1人的不安全行为

(1)放火。放火的形式主要有:故意破坏以达到扰乱社会治安、破坏正常经营活动为目的的放火;因个人恩怨、经济纠纷等报复性放火;骗保放火,多是经营者因种种原因,为了获取最大利益,先对堆垛原料进行保险,后再自己放火,以骗取高额保险金;此外,还有精神病患者放火等。

(2)管理不善。库区管理制度不落实是人为过失引发火灾的根本原因。库区管理不善引发火灾的原因主要以下几个方面:外来火种的进入,如高温或已经发生阴燃又未被查出的物品直接进库上架;工作人员或货车司机随便吸烟。在维修仓库建筑物及货架的钢结构进行防锈油漆时,操作人员自身静电、金属撞击引起火花,引燃油漆、易燃溶剂起火。电瓶车在操作时打出火花或蓄电池老化、接触不良引起火灾。

2.2.2 物的不安全状态

(1)整理分拨环节存在火灾隐患。货物进出物流仓库时需经过归类整理和重新包装, 不少物流企业为方便机械搬运流转, 一般在入库打包整理时加上木质或塑料铲板, 造成大量的铲板成为额外的可燃物在物流仓库内流转的情况, 增加了火灾荷载。尤其是塑料铲板, 一旦燃烧, 其放热量、发烟量、燃烧速率远大于一般可燃物, 极易扩大成灾。有的物流库整理、分拣货物区域面积不足, 进出货物时容易出现物品堆垛阻塞疏散通道或妨碍消防器材使用的情况,给消防安全管理带来不利影响。

(2)储存区的火灾危险性较大。物流储存区货物相对集中, 为提高空间使用效率普遍采用机械操作的货架系统, 将立体空间划分成若干货格, 货格根据货箱的大小而设置。按规定, 货架储物仓库的最大净空高度或货品最大堆积高度超过规定要求时, 应设货架内喷头。部分物流仓库因为设计、安装货架内喷头比较困难或担心货架内喷头被误操作或破坏, 在货架安装或调整后取消货架内喷头, 形成喷淋保护盲区。有的物流仓库内货架连片成排布置, 货架与货架的间距小, 人员疏散困难。

2.2.3 环境的不安全条件

自然环境条件。如建筑物没有安装避雷设施,或者避雷设施损坏、不完善,货架又没有可靠的接地装置,在遭受雷击时,极有可能因为强大的雷击感应电流通过金属构件产生高温热效应导致货物着火。

3 火灾风险预防控制措施

3.1 增强耐火等级,防止物流仓库坍塌

为提高物流仓库的耐火等级,可采取对钢结构进行防火涂料保护,以减轻钢结构在火灾中的破坏,避免局部或整体倒塌,并减少火灾后的修复费用,缩短钢结构功能恢复周期,这是提高钢结构耐火极限的根本方法。

3.2 严格控制防火分区面积

根据“建规”的要求,一、二级耐火等级的单层丙类可燃固体和丁类物流仓库每个防火分区的最大允许建筑面积分别为 1500、3000m2,戊类物流仓库面积不限,仓库内设置自动灭火系统时,每个防火分区最大允许建筑面积可增加 1倍。防火分区必须采用防火墙分隔。对于流货品中可燃物数量少或较少的仓库,如果仓库消防能力强(设置了喷淋、报警及排烟设施),不划分防火分区也可有效控制火灾蔓延。对于储存区火灾载荷较大、火灾损失大的物流仓库,在综合考虑建筑功能、空间条件、火灾荷载及消防设施配置标准、人员疏散难易程度的前提下,宜对储存区采取防火隔墙保护,并对分拣整理区域放宽分区面积限制,尽量减少防火分隔对物流管理的不利影响。

3.3 采取先进可靠的消防设施,提高初期火灾的扑救能力

物流仓库一般设置在郊区,消防给水设计一般应设置消防水池,采用常高压消防给水系统并配备柴油消防泵,消防给水管网要设置成环状,保证消防供水管网供水的可靠性和灭火救援水源的充足。还应设置可靠的自动喷水灭火系统,选用快速响应早期抑制喷头、大水滴喷头等针对仓库设计的大流量喷头,将火灾控制在一个较小的范围内。此外要尽量设置一些技术先进的探测器,如空气采样烟雾报警系统等早期火灾报警系统。该系统具有早期探测,及时联动,对环境适应性强等,是解决目前大型物流仓库报警不及时、探测灵敏度不高的较好办法。

3.4 实现自然排烟,加设机械排烟

物流仓库内即可设置自然排烟设施又可设置机械排烟设施。对于大型物流仓库来说,应二者结合,在屋面设置排烟风机和易熔采光带。易熔采光带既能作为屋顶采光,又可以作为自然排烟口,而且排烟口是均匀布置在整个屋面,对排烟有利。火灾发生初期,因为仓库较高,易熔采光板还没熔化,在这之前,先通过排烟风机机械排烟,可以减少先期高温烟气层的危害,等易熔采光板熔化后,就形成自然排。

3.5 加强物流仓库消防安全管理

物流仓库应当严格落实消防安全责任制,落实安全防范措施,消除火灾隐患,防止火灾事故发生。物流仓库的消防安全应当明确主管部门和相关人员的责任,制定仓库用火、用电管理制度。仓库内电气设备应经常检查,并每半年进行一次绝缘测试,发现异常情况,必须及时修理。加强消防设施的维护管理,确保消防设施自投入使用开始必须处于运行和备用状态。消防控制室的设备应当实行每日 24 小时监控,确保及时发现并准确处置火灾和故障报警。

3.6 提高员工的防火意识

物流仓库管理人员应以多种形式对企业员工进行经常性的防火安全教育,普及防火、灭火知识,以提高员工的防火意识。消防安全管理人员每天应进行巡视检查,检查以火源管理、电源管理、仓库和库存物品管理、灭火器材及消防设施运行情况、值班在岗情况、使用明火情况等为重点,发现火灾隐患必须坚决整改,切实消除火灾隐患,确保仓库消防安全。

4 结论

(1)在分析物流仓库火灾特点的基础上,基于事故致因理论,从第一类火灾危险源、第二类危险源(包括人的不安全行为、物的不安全状态、环境的不安全条件)等方面分析物流仓库火灾风险。

(2)以事故致因理论分析结果为基础,从技术和管理两个方面提出物流仓库火灾风险预防控制措施。

参考文献:

[1] 李默,张峰.物流仓库火灾特点与防控设计[J].消防技术与产品信息,2012,(6):3-6.

[2] 樊荣声.仓储企业防火[M].北京:中国劳动社会保障出版社,2005.

[3] 李成强.物流仓储中的消防安全监控系统[J].消防科学与技术,2009,28(增刊) : 120 -121.

上一篇:类旗帜管理法在通知书量化分析中的应用 下一篇:公路隧道水害成因及防治措施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