寻找拉萨文明密码

时间:2022-08-05 08:22:48

寻找拉萨文明密码

“没有牦牛就没有藏族,凡是有藏族的地方就有牦牛”这两句话被翻译成藏汉英三语,话里蕴含的意义值得深思。越来越多的人来拉萨不单纯是想看蓝天白云、名胜古迹,更想了解这里的文化

拉萨,哲蚌寺,人山人海,摩肩接踵的朝觐人群中,除了信众还有很多游客,大家彻夜等待,只为第二天能在更好的位置看到一年一度的展佛仪式。2015年8月13日晚上11点,来自广东的游客彦哲在微博上上传了一段视频。

第二天清晨6点,还在夜色中的哲蚌寺慢慢醒来。

僧人们在措钦大殿前点燃桑烟,僧众协力把巨幅唐卡从措钦大殿台肩扛到展佛台,彦哲和周围的人们一起把寓意吉祥的哈达,抛向巨幅唐卡。当雪域高原清晨的第一缕金色曙光洒在哲蚌寺后山腰时,僧人缓缓揭开经幡薄纱,至今已有500多年历史的释迦牟尼画像徐徐展露。拉萨一年中仅次于藏历新年的节日――雪顿节正式拉开序幕。

起源于公元11世纪中叶的雪顿节,按藏语解释就是吃酸奶的节日。展佛仪式结束后,大家便聚集到罗布林卡公园,席地而坐,吃酸奶,看藏戏。

风光旖旎、展佛深邃、酸奶醇香、藏戏铿锵,高原古城拉萨,吸引着众人的目光。

文脉传承:这里可以和历史对话

2014年5月18日,“国际博物馆日”当天,面积8088平方米,总投资1.3亿元,世界上第一座以牦牛为主题的博物馆正式开馆。

在感恩牦牛厅的展墙上,“没有牦牛就没有藏族,凡是有藏族的地方就有牦牛”这两句话被翻译成藏汉英三语。展厅内,呈圆形排列的128个牦牛头骨,大部分都是藏族群众捐赠来的,据说它们每一个都有自己的名字、年龄、生活区域。

“1976年,我在那曲。有一次下大雪,我们运送着抗灾物资从那曲前往县里,中途被困在路上。当时的积雪有4米多,车和马都走不出去,我们只能吃救灾的饲料。后来,硬是一群牦牛在雪地里趟出一条路,好多人一边走一边哭,牦牛救了我们的命!” 牦牛博物馆馆长、北京对口支援拉萨指挥部副总指挥吴雨初说起牦牛来十分动容,“一般人认为文化就是宗教文化,宗教是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但远远不是全部,畜牧文化和游牧文化是文化中非常有特点的一部分,做牦牛博物馆其实就在于保存畜牧文化。” 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憨厚、忠诚、悲悯、坚韧、勇悍、尽命的牦牛,早已超脱于本身,成为鲜明的文化符号。

2015年,牦牛博物馆正式升格为国家4A级旅游景区。“牦牛博物馆是一座以牦牛为载体的藏文化博物馆。”吴雨初说,越来越多的人来拉萨不单纯想看蓝天白云、名胜古迹,更想了解这儿的文化。

1982年,拉萨成为首批“国家历史文化名城”之一,启动的以八廓街为主的拉萨老城区改造也将“文脉传承”确定为保护工程的重点之一。拉萨老城区以八廓街为核心,总面积约1.33平方公里。八廓街地区以大昭寺为中心,是集居住、商贸、宗教、旅游、文化等多功能于一体的城市中心区。2012年12月20日,拉萨老城区保护工程开工,历时6个多月,于2013年6月30日收官。

“对生活在老城区里面的居民来说,生存的或者说生活的需求是最为重要的,而居住在老城区以外的人们则对文化需求和精神需求更为关注。”拉萨市委书记齐扎拉说,“按照‘修旧如旧’的原则,我们把老城区的56座古建大院全部恢复好了。”

困扰居民多年的街巷拥挤难行、电线杂乱、用水排水难等问题都得到了很好的解决。“不夸张地说,拉萨老城区的修缮保护不比罗马等国外城市差,做得很好。”中国藏学研究中心社会经济研究所副研究员次仁央宗说。

驻藏大臣衙门旧址如今开辟出陈列馆,讲述着驻藏大臣制度建立的185年间里,138名驻藏大臣为巩固边疆、建设边疆所作出的努力;尧西平康、邦达仓等包含住宿、餐饮的古建大院酒店,时刻让游人置身于浓厚的藏文化之中;加央、木如宁巴等大院中原有的居民,则成为藏民族城市生活的“活态”文化展示馆。

“走在八廓街,简直就像走在时间长廊,可以和历史对话。”来自北京的游客李鸣玉兴奋地说。

海拔3600米的拉萨令初来者感到晕眩,1300年的历史留下无数文化遗迹和浓重的宗教氛围更令人目眩神迷。

文化,是吸引游客来拉萨的一张“王牌”。然而,如何将凝固的文化资源盘活,拉萨正不断加快脚步。

旅游唱戏,文化如何搭台?

每年的6月,当雪山开始消融,青稞开始生长,一拨又一拨的游客通过青藏公路、铁路,涌入拉萨城。

2015年上半年,拉萨市共接待国内外游客279.93万人次,实现旅游收入33.5亿元,同比分别增长15.81%、20.05%,雪顿节更成为一年一度吸引游客的重要节庆活动。青藏铁路通车以来,“出国容易、进藏难”的困境得到了缓解,拉萨旅游业迎来了新机遇的同时也面临升级发展的新挑战。

由于地处高原地区,拉萨旅游发展受天气和季节影响较大,旅游淡旺季明显。旅游业快速发展的同时,也面临诸多挑战。拉萨人文旅游资源丰富,但之前对于宗教、民俗等文化资源的深层次挖掘较少,游客的体验环节缺失,导致游客在景区来去匆匆,无法深刻体验景区的历史、宗教和文化底蕴。

“拉萨不缺游客。”拉萨市旅游局副局长马健说,“但是很多游客来拉萨旅游,参观了大昭寺、布达拉宫两个点,连一天都用不了,就直接下林芝、去阿里。

如何改变这一困局呢?拉萨市开始深度挖掘当地特有的文化产业。

位于尼木县的塔荣村,距拉萨市约140公里。这个听上去有些陌生的村名,正是被列入了部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扩展名录的白面藏戏发源地。

78岁的老人欧洛巡巴是白面具藏戏第四代传承人。10岁时,欧洛巡巴便被挑选入尼木塔荣藏戏队,由此,他的一生便与藏戏深深牵绊在了一起。当欧洛巡巴意识到尼木塔荣白面具藏戏面临失传的危险情况时,即使在农耕、秋收时节,只要藏戏“需要”他,他便放下手中农活,投入藏戏的表演与保护中,甚至,他连自己的孩子也“不放过”――小儿子普次仁如今也成了藏戏队里的乐师。

“直到我再也跳不动了,站不起来了,到那时候我就不跳了。我希望藏戏能像格桑花一样坚强地绽放,传播到更远的地方。”老人没有想到,他的梦想这么快就成为现实。今年8月5日,以“花样 世界,幸福尼木”为主题的“2015首届中国・拉萨国际格桑花文化节”在尼木县吞巴景区举办。伴随着游客的到来,尼木塔荣白面藏戏表演、藏文字书法大赛、尼木藏香自制体验等各类活动让这些非物质文化遗产“活”了起来。

“我们的目的就是让藏文化更好地融入旅游进而展现给游客。”尼木县旅游局局长张世杰介绍,当天外来旅游人数达1000多人,为平日日均接待量的两倍多。

像尼木县这样,用藏文化打造旅游精品,才能让游客留得住。

除了尼木县外,以纳木措、羊八井地热温泉、念青唐古拉主峰为核心吸引力的湖山羌塘旅游片区;堆龙德庆县南部、曲水县北部、林周县南部、达孜县西部的田园农业旅游片区;以拉萨河谷湿地、思金拉措等高原湖泊湿地、德仲温泉、日多温泉为主的地温泉旅游片区,通过318国道、109国道、202省道等骨干交通向延伸,利用各地的文化特色,共同打造了拉萨2小时都市旅游圈。

在建设打造世界旅游目的地的大背景下,拉萨市大力实施“文化兴市”战略,一方面坚持着对传统历史文化的传承和发展,一方面推进着文化事业繁荣、文化产业发展新格局。

为集中展示非物质文化遗产、填补拉萨新型旅游消费领域的空白,蔡公堂艺术观赏村、吞弥岭藏艺文博园、尼木三绝技艺展示区等重点文化产业项目快速推进。

而在拉萨城东,一个可以远眺布达拉宫的文化创意园区正在兴起。在拉萨市政府党组成员、旅游文化创意园管委会主任朱梅品看来,拉萨文化产业的发展不受地域空间的限制而且可以无限做大。朱梅品提出了一个半圆理念,总结为三句话:以科技表达创意,以创意诠释文化,以文化促进旅游。文创园目前为止已经正式签约落地项目15个,正在做前期策划编制待规的项目也有十余个,总投资超过100亿元。

这种文化与旅游深度融合的背后,也意味着“文化搭台经济唱戏”成为了过去式。

在拉萨,现在大家都在为文化搭台,让文化来唱大戏。目前,拉萨市各类文化经营户多达千余家。

未来之路:创新与融合的文明

“羌塘是我的故乡,牛羊生长的地方,金色的微风吹过1300年,美丽动人的故事流传1300年……”星空为幕、山川为景,五彩光影的变幻之间,观众被带向那遥远的公元七世纪:文成公主远嫁吐蕃的故事拉开序幕。

出长安,锦绣大唐宫殿楼阁层峦叠嶂;行险路,大河滔滔雪山皑皑;抵,布达拉宫巍峨耸立;会赞普,成就和美汉藏姻缘。

“文成公主”和“松赞干布”互献了哈达,互敬了美酒,他们携手走向舞台前沿。此时音乐再次响起,歌中唱道:天下没有远方,人间都是故乡,有爱就是天堂。

演出结束,观众直呼精彩。每晚9点半,这段汉藏和美的动人史诗便在文化旅游创意园区内上演。集合数十种藏族非物质文化遗产元素的《文成公主》史诗剧,通过产业化模式让藏文化更为广泛地传播出去,如今已逐渐成为拉萨文化旅游的必选项。

“文成公主走了三年才走到拉萨,但是我们这部《文成公主》史诗剧从改造一片荒山到正式开演,仅用了8个月时间。”曾经在实景地一住就是大半年指挥工作的拉萨市委常委、宣传部长占堆骄傲地和《小康》记者说,这样的“拉萨速度”收效很好,截至2015年7月27日,累计演出358场,接待观众55万余人次,共取得2.06亿余元的票房成绩。

“我们的目标是2015年文化产业占GDP比重达到3.5%。”齐扎拉说,提升《文成公主》品质并常态化演出是拉萨“文化兴市”战略不可或缺的一块内容。以文化为牵引,推进中国文化旅游创意园等多功能文化产业园区建设,既能带动全市特色文化产业发展壮大,也能推动拉萨旅游业的升级发展。

总面积约8.147平方公里的文化旅游创意园位于拉萨河边的次角林村,相传是文成公主进藏后随行人员的聚集地。《文成公主》剧场仅仅是文化旅游创意园区9大功能区中的一个部分。

车子开过迎亲大桥,一路从次角林村山脚开到半山腰的天堂草原,拉萨市政府党组成员、文化旅游创意园管委会主任朱梅品兴奋地介绍已经在园区落户的各类项目,“落户园区的每一个项目都突出文化内涵和文化创意,突出文化促进旅游的理念。这里,会投资30亿元打造以电影《2012》场景‘诺亚方舟’为创意的未来世界主题乐园,可供游客在此体验未来世界;这里,计划整合中国影视界的优势资源,投资30亿元建设世界海拔最高的喜马拉雅影视城;这里的藏医藏药文化创业园、唐卡文化艺术中心、民宿文化体验园、民族手工艺品体验基地蓝图正在变为现实……”

2015年5月10日,文化旅游创意园区二期市政道路全面破土动工,次角林村有170多辆车参与园区的建设。事实上,自从园区建设以来,文化旅游产业的发展也为当地群众谋得了实实在在的利益。

“次角林村90%以上的家庭都参与了《文成公主》的演出,很多群众白天是农牧民,晚上是演员,连各家各户的牦牛、马、羊,都成了舞台上的‘明星’。演员在旅游旺季平均每人每月有2400元的收入;淡季不用演出时,每人每月有600元的补贴费用。” 次角林村党支部第一书记达嘎笑着说,随着园区的建设,次角林村低保户从2012年的51户200人锐减至4户16人。

以文化产业发展带动旅游产业发展,以旅游产业发展助推文化产业发展,让文化变得亲近,让旅游有了灵魂,同时也带来了拉萨经济社会的跨越式发展。

站在天堂草原,遥望布达拉宫。回想今天《文成公主》的火爆,你仿佛看到未来这个文化旅游创意孵化之地会变成什么样子:品茶、喝酒、看藏戏、买藏饰、住民宿。这里将成为一座以文化旅游为主导,集民俗文化展示、民族手工艺品产销、演艺娱乐、酒店休闲等于一体的藏文化世界总部基地、藏文化旅游产品标准输出地、藏文化创意发祥地,吸引着世界各地的游客体验藏文化的魅力,享受休闲度假的乐趣。

“美丽家园,幸福拉萨”,蓝天白云的映衬下,南边的拉萨河与北边的布达拉宫相映生辉,有古老的藏文化的传承,有现代科技的强大支撑,创新与融合之后的文明正在这里勃然兴起。

上一篇:改革吧,我们的“主科”! 下一篇:阿提卡:让希腊错失的机会重新再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