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主学习的动力机制刍议

时间:2022-08-05 06:19:23

自主学习的动力机制刍议

摘 要:自主学习是当代教育心理学中的一个重要问题。探讨自主学习的动力机制,有助于在学校教育教学中更好地发挥学生自主学习的主动性,也有利于教师在学生的自主学习过程中更好地激励和引导。自我意识的唤醒、合理的学习目标、高自我效能感和成就动机以及正确的价值意识在学生的自主学习活动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关键词:自主学习;动力;动机

一、自主学习与学习动力

20世纪90年代以来,随着我国教育改革的进一步深入,特别是随着主体性教育理论的逐步确立和完善,自主学习的重要性日益突显出来。不同的学习理论流派,对自主学习的含义有着不同的认识。国外的研究,以美国学者B.J.齐莫曼为代表,他认为,当学生在元认知、动机和行为3个方面都是一个积极的参与者时,其学习就是自主的。①我国学者庞维国在综合国内外关于自主学习理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将“自主学习”概括为:建立在自我意识发展基础上的“ 能学”;建立在学生内在学习动机基础上的“想学”;建立在学生掌握一定学习策略基础上的“会学”; 建立在意志努力基础上的“坚持学”。②

学习动力是推动学生学习活动的力量,它是由学生个体的人生价值观、各种非智力因素以及对其学习活动起促进作用的外部因素或情境等构成。各种非智力因素在学习动力中处于核心地位,而学习动机又是核心之核心。动机是引发并维持某项活动的倾向,具有始动、导向和维持功能,它是其他非智力因素的基础和前提,另一方面其他的非智力因素只有转化为动机,才能对学习行为起直接的推动作用。“动机”解决的是“为什么”学的问题,属于学习的情感因素,表现在自主学习过程中就是自定目标、自我效能感、价值观和归因等。

二、自主学习的动力机制

(一)自我意识的唤醒是自主学习的前提和准备

自我意识是人类特有的意识,是对自己及与他人关系的认识和评价。它是个性心理结构的核心部分,也是意识发展的最高形式,一般包括自我认识、自我调控和自我评价三个方面。自我认识是指个体对自己的认识,属于自我意识中的认知因素。自我调控是指个体自我控制自己活动的能力,属于自我意识中的意志因素。自我评价是指个体对自己做出的估计,是自我意识中的认知因素与情感因素相互作用的结果。自我意识的特点是有意识性、能动性和稳定性。③

自我意识是人格结构中最核心的部分,在某种程度上决定着个体的行为风格和心理的发展。正是有了自我意识,生命个体才能够主宰自我命运和实践活动,实现认识自己和对待自己的统一,并成为一个自我认识、自我改正和自我完善的实体。而自我意识不成熟或自我意识未能唤醒的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往往难以做到有效的调节与控制,而在学习活动之初,学习行为的动机更是难以得到激发。自我意识的唤醒,是学生自我认识、自我激励、自我完善的前提,因此,自我意识的唤醒也是学生自主学习的必要准备。

(二)合理的学习目标是自主学习的动力起点

动机是行为的动力源,而目标具有动力功能。自主学习是学习者主动、能动的学习行为,因此更要注意学习动机的激发和维持。合理的学习目标是学生进行自主学习的起点与终极原因。

首先,所谓合理的目标是指那些要求既不过高、又不过低,学生通过努力就能达到的学习目标。合理的学习目标,应该是有一定难度,需要付出一番努力才能达到的。由于学生所处的学习环境,学习条件和自身素质不同,所以学生在确立学习目标时,应尽量对自己现有的实际有一个比较科学的预测和估计,努力做到实事求是,把目标建立在切实可行的基础上。

其次,自主学习的学生制定的学习目标应该是具体而具有步骤性的。具体目标比模糊目标更能诱导学习者的自我调节学习活动,促进学习主体的自主学习。在具体目标和总目标之间,二者是不断递进的关系。

具体目标为实现总目标服务,总目标是具体目标的依据,对具体目标起指导作用。

(三)高自我效能感与成就动机是自主学习动力的助推器

自我效能感是由著名心理学家班杜拉提出的一个概念。根据班杜拉的界定,自我效能感是指个体相信有能力完成某种或某类任务,是个体能力自信心在某些活动中的具体体现(Bandura,1986)。

自我效能感作为一种动机因素对自主学习的影响表现为,高自我效能感的学生在学习任务的选择、学习策略的运用、学习的自我监控等方面都优于低自我效能感的学生。自我效能感不仅是对自己是否有能力从事某种学习的判断,而且直接影响到个体在活动中心理过程的功能发挥。自我效能感高的学生,更倾向于选择适合自己的、具有挑战性的学习目标;而自我效能感低的学生则恰恰相反,学习目标往往不切实际,或遇到困难更容易退缩、而不愿付出努力。自主学习的学生制定的一些具体的、近期的学习目标,使他们能够比较容易地观察到自己在学习上所取得的进步,增强学习自我效能感,而学习自我效能感的增强反过来又促使学生为自己设定更富有挑战性的目标。

阿特金森的成就动机理论也说明成功的体验有利于成就动机的提高。在成就动机实验中,阿特金森把80名大学生分为四组,每组20人,给他们同样的任务。明确告之,第一组,只有成绩最好者能够得到奖励;第二组,成绩前5名将会得到奖励;第三组,成绩前10名者可以得到奖励;第四组,成绩前15名者都可能得到奖励。结果表明,成功可能性适中的第二组、第三组成绩最好;成功概率太高或太低的组成绩则下降。④依据该理论,追求成功与害怕失败两种意向,都会影响个体的学习行为效果。两种动机在人的活动中起的作用称为“合成的成就动机”,即趋向成就的活动与回避成就的活动在强度上的相减关系。高成就动机的学生,有很强的自信心和高的内归因,即使失败了,也会认为是自己策略不对或努力不够,从而更努力地去完成下一次任务与挑战。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帮助学生灵活运用归因策略,帮助其分析进步的原因主要是他们自己的努力,让学生体验到自己付出的努力是有效果的,都可以激发学生的潜在学习能力。

(四)正确的价值意识是自主学习动力的保障

在哲学上,价值被看做是客体的属性和主体的需要之间的特定关系,能够满足这种关系的客观事物,被认为是有价值的。价值就是有用、有益。而价值意识是意识的一种形态。人的意识,按其属性可以划分为事实意识和价值意识。事实意识是不因人而异的客观存在的意识,表现为关于客观事实的感性认识、理性知识上的内容。而价值意识则是客观存在的价值和价值关系在人的心理中的反映,表现为价值认识、价值观念的内容。哲学上的价值观是人们对于客观事物的认识和看法,是外在事物在人的意识中,经过人的思维加工所产生的结果。在心理学上,价值观是人们用以评价事物价值并指导行为的心理倾向系统。⑤价值意识表现在学生的自主学习中,即学生把学习与自己的需要联系在一起,认为学习“有用”。

正确的价值意识是学生自主学习动力的保障,超出学生认识能力和实践能力的学习内容与任务,都会打消学生的自主学习积极性,也会令学生的学习动力削减或丧失。自主学习对学生的能力也是有一定要求的,脱离一定的认识能力和实践能力,学生的自主学习活动也就难以开展、进行,只有建立在一定能力基础上的自主学习才有可能。如,自主学习要求学生在大量信息面前具有捕捉信息、敏锐感受和理解能力,并能根据自己的需要进行分类、整理和引申。⑥自主学习的主动权在于学生本身,它也要求学习主体在学习过程中不断的做到有效的自我调节与评价,缺乏必要的动力支持,学习活动长久坚持也就很难实现。建立在需要层次上的主体的学习,其动力影响是不言而喻的,由于人的价值意识受主体的社会实践等因素制约,所以越是高年级的学生,价值意识对学生的学习动力影响也就越大。教师可以从提升学生的价值观出发,着力于学生正确的价值意识培养。学生根据自己的需要、兴趣和特点和其他一些主客观条件,亦能积极能动地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内容,实现自身的主体性发展。

注释:

①Zimmerman B J.Self-regulated learning and academic achievement:An overview[J] .Educational Psychologist, 1990, 1:3-17.

②庞维国.自主学习学与教的原理和策略[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4-5.

③皮连生.学与教的心理学[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51.

④马利文.阿特金森的成就动机实验[J].人民教育,2006,(6).

⑤郭亨杰.《心理学》――学习与应用[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1.108.

⑥俞东伟.自主学习活动的特征及指导策略[J].宁波:宁波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1,12.34.

上一篇:试论信息化与成人教育教学管理创新 下一篇:计算机课程教学中实施研究性学习的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