例谈语文学科的“导学法”教学

时间:2022-08-05 02:33:12

例谈语文学科的“导学法”教学

摘要:语文教学能否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关键在于学法的指导。本文意在以《苏州园林》教学为例,谈谈“导学法”在语文学科中的具体运用。

关键词:语文教学 导学法 例谈

中图分类号:G633.3 文献标识码: C 文章编号:1672-1578(2013)09-0049-01

在传统的语文教学中,不少语文教师只重教法研讨,不重学法研讨,其结果是严重挫伤了学生学习语文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教师觉得学生难教,学生觉得语文难学。这不能不说是语文教学的失败,语文教师的悲哀。达尔文曾说:“最有价值的知识是关于方法的知识。”叶圣陶先生也指出:“多读多写固然重要,但尤其重要的是怎样读,怎样写。”叶老还说:“凡为教,目的在达到不需要教。”由此可见,“授人鱼,不如授人渔”。教给学生读写的知识,不如教给学生读写的方法更重要。这是语文教学深化改革,提高效率的根本途径,也是学校教育由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变的紧迫需要。否则,我们所培养的学生很难“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

下面以引导学生学习《苏州园林》为例,谈谈导学法在说明文教学中的尝试和体会。

1 交钥匙

“一把钥匙开一把锁”,不同体裁的课文应有不同的教法和学法。《苏州园林》是初中二年级说明文单元的重要篇目。钥匙是什么?说明文的基本特征;怎样交钥匙?改革传统教法(即只在教学尾声部分讲解写作特色),而是将说明文的基本特征的教学贯穿于教与学的全过程。比如:教学之初,可予简介;教学之中,可相机点拨;教学之末,可予小结。以后学第二篇、第三篇……可予复习。说明文单元教学结束后,可进行系统总结。写作训练过程中,可以教材为范文,由片断到全篇,由简单到复杂。这样,学生在反复实践、反复认识的过程中,学生不仅可以把握说明文的基本特征,还将不断提高说明文读与写的能力。

2 导思路

老师的“导”是教学的实质和精髓,也是提高教学效率,避免学生少走弯路的有效方式。老师的“导”应起到画龙点指点迷津的作用。叶老说:“老师讲述的只是学生想要领悟而领悟不到,曾经研究而研究不出的部分”。运用导学法需要有意设疑,启迪思维。《苏州园林》第五自然段中有这样一段话:“高树与低树俯仰生姿。落叶树与常绿树相间,花时不同的多种花树相间,这就一年四季不感到寂寞。没有修剪得象宝塔那样的松柏,没有阅兵式似的道旁树,因为依据中国画和审美观点看,这是不足取的。有几个园里有古老的藤萝,盘曲嶙峋的枝干就是一幅好画。开花的时候满眼的珠光宝气,使浏览者感到无限的繁华和欢悦,可是没法说出来。”根据这段内容可设疑:为什么“不寂寞”?为什么“不足取”?为什么“没法说出来”?如此提问与只求课堂活跃而提问是有区别的。当学生有所领悟后,老师可作适当的诱导:“不寂寞”是因为四季常绿有花开。“不足取”是因为要追求本民族的自然美。“没法说出来”是因为美不可言,而且“画意”本来就常常是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经老师指点,学生不但知其然,且知其所以然。“学起于思,思起于疑”,在语文教学中,教师要根据教学内容,巧于设疑,激发思维兴趣,还要根据学生的认知规律和知识基础,指导方法,使学生善于解疑。只有这样,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才能得到发展。

3 抓重点

语文教师易犯“面面俱到的综合症”,导致多劳少得的恶果。为此,我们必须坚信“多则惑,少则得”。抓住重点,一课一得,“任凭沧海横流,我只饮其中一瓢”。这是语文教学提高效率,取得成功的有效之举。教学《苏州园林》时,为了学生学习生动说明的好处,可把第4自然段作为“导”的突破口,指导学生抓住关键词句,重点分析描写议论,授以规矩,教以方法,然后由此及彼,举一反三,放手让学生自己去欣赏、研究3、5、6自然段。最后教师予以检查、评讲。值得注意的是,在抓重点的时候同样需要抓难点。《苏州园林》是从多角度多层次的美来说明苏州园林的完美的。为了突破这个难点,教学要始终抓住“美”来引导学生欣赏、体味。美的园林是用美的语言勾画出来的。所以,教师要精讲、多导,学生要多读、深思。学生作“游客”,教师作“导游”,在读中导,在导中游,从而达到虽未去过苏州园林却犹如身临其境的效果,学生自然会兴趣盎然。笔者想,这大概就是“书读百遍,其意自见”的道理。

4 给拐杖

列宁说:“从生动的直观到抽象的思维,从抽象的思维到实践,这就是认识真理、认识客观的辩证途径”。《苏州园林》写得情文并茂,但美丽的东西不一定人人都能体会得到。为了有效地发展学生由直观到抽象的思维能力,从文章的字里行间发现美、欣赏美,授课时要使用直观教具,如挂图、多媒体等辅助手段。

5 作人师

语文教师既是“经师”,又是“人师”,导学法教学既要在教书上“导”,教学生会读书、会作文,又要在育人上“导”,教学生会做人,会生活。课文中展现的美,始终都离不开人的活动。只有人才能创造美,才能发现美,认识美。我们赞美苏州园林,更应赞美苏州园林的设计者和建筑师们。教学过程中,不仅要指导学生接受文章的形式――语言文字,也要引导学生接受它的内容――观点和情感。不仅要引导学生热爱和保护祖国所有的园林,更要引导学生热爱劳动者,学习劳动者,立志用自己勤劳的双手去创造美,使我们美丽的祖国更加锦上添花。当然,我们既要反对把语文课上成纯语文知识课,也反对把语文课上成政治课。如何实现“文与道”、“教书与育人”的完美结合,那就靠教师的匠心了。

以上文字,虽只论及语文教学,但笔者认为,古之“授人渔”,今之“导学法”,具有普遍意义。语文教师要讲“授人渔”,各科教师要讲“授人渔”,凡为师者,都要讲“授人渔”。善“诱”、善“导”,方可成为名师,亦必出高徒。

参考文献:

[1]常青,刘文青.浅谈语文教学中的美[J].理论与实践探索,1998(12).

[2]卢舒菊.语文教学中的学法指导――导学式[J].教海拾遗, 2003(06).

上一篇:基于图景交互的思维生成流程研究 下一篇:例谈初中生阅读探索力的培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