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教师教学设计能力现状的分析思考

时间:2022-08-07 06:56:30

关于教师教学设计能力现状的分析思考

摘要:教学设计作为教师教学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不仅体现着教师的专业素养,影响着课堂的教学效果,更直接关系到基础教育新课程的改革。笔者通过对相关文献研究进行梳理和整合后,分析了目前我国对教师教学设计能力研究认识和实践上的不足,旨在对教师教学设计能力进一步研究有所启示。

关键词:教学设计能力 现状 分析思考

中图分类号:G64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1672-1578(2013)09-0038-01

1 引言

笔者于2013年9月在CNKI以“教学设计”“教学设计能力”为篇名进行精确匹配检索,结果分别为“10216篇,71篇”(在“教学设计能力”的71篇文献中除了明确提到的教师教学设计能力这24篇文献,其余文献均与教师属于同一类性质,其主体大概为:高师生、师范生、职前教师、各科教师等)。可见目前国内对“教学设计”的研究比较关注,研究多是就“教学设计”而谈“教学设计”,趋向于本体研究,但是随着信息化社会和知识经济的发展,对教师运用技术来优化教育教学的能力素质,即教学设计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但是现有研究并未对教师这一教学设计的主体尤其是对教学设计所需要的教师能力素质给予充分关注,这种研究取向忽视了教师自身的内部因素(认知)和外部因素(行为)在教学设计这一比较复杂的技术中的展现与实现,尤其体现出教学中的“情景性、对话性、合作性和意义建构性”,因而对教师的教学设计能力进行研究是非常有必要的。

2 关于教师教学设计能力现状的分析及启示

为了明确关于“教师教学设计能力”的研究现状,笔者通过其内涵、构成、现状及对策、影响因素、培养策略、测评等方面对这71文献进行内容分析,具体分析如下:

(1)关于教学设计能力的定义研究,研究者大多都赞同教学设计是教学设计能力的上位概念,所以研究之前先界定教学设计的定义。因此大部分研究选取从“教学设计的定义、教学设计的流程、教学设计解决的问题、影响教学设计的教师自身的因素”等这些角度来描述教学设计能力;还有的研究直接采用教育部师范司给出的定义;还有部分研究者开始意识到能力也属于教学设计能力的一个上位概念,因此先界定能力,从职业能力(外显)和潜在能力(内隐)两个方面来描述教学设计能力,这个角度需要引起研究者的注意。通过以上描述看出,关于教学设计能力还没有一个大家比较赞同的定义,但笔者认为,对教学设计能力这一概念的充分认识,是我们进一步深化教学设计能力研究的基础,我们应当对教学设计能力给出一个比较恰当的定义。

(2)虽然关于教学设计能力构成的研究数量比较多,但是构建的能力结构比较单一,大多都是遵循教学设计的几个流程对其进行划分,笔者通过整合文献,得出大多数研究者认同的教学设计能力的构成都指向这几个方面:分析能力、设计能力、开发能力、实施能力和评价能力。但是就其具体内容来看,还不够细化,没有可依据的标准,也缺乏一些理论依据,使得实践者只能生搬硬套这些流程或模式而不清楚为什么。但是还有一些研究需要引起大家的重视,这部分研究者意识到教学设计能力的构成不仅体现在教师的行为上,还需要考察教师的意识与态度等方面。

(3)通过对教师的教学设计能力的现状调查得出:从总体上而言,很多教师受到传统的教学设计模式(教案)的影响,凭自己的经验或主观判断去进行设计,显示出程序化、线性化和预成化的特点,特别重视和强调知识的获得,忽视学生的个体性、教学活动的情景性和变化性等,而不符合现代教育的要求。就具体而言,调查表明:教师教学观念落后,对于教学设计的观念还有所欠缺,而教学设计能力发展情况由低到高排列为:选用教学媒体、编制教学目标、分析教学对象、评价教学效果、选择教学策略、分析教学内容等。切实了解教师运用教学设计能力的实际情况,了解他们已经具备了哪些能力,认清我国的教育对教师教学设计的能力提出的要求,分析二者之间的差距,有利于我们提高教师教学设计能力培训的效果,使他们适应形势发展的需要。

(4)关于教学设计能力的影响因素研究的还比较少,而研究影响因素是提高教师教学设计能力的前提,只有明确了何种因素影响教师教学设计能力的发展,才能提出正确的解决方案。通过文献我们可以看出,目前关于其影响因素主要集中于:学校类型、教师自身因素(教龄、学历等)、学生因素、评价方式、教师培训等方面。笔者认为对于影响因素的研究空间很大。

(5)从文献内容可以看出,研究者比较关注如何培养、提升和发展教师教学设计能力的策略,研究较多。其中教师培训占有很大比例,这种培训涉及校内培训和校外培训,另外还有一些研究者尤其利用网络设计一些培训平台,比如基于概念图的,思维导图的、微格教室法、云计算辅助教学的,基于 EPSS 的以及在线案例学习支持等等。可以看出培养途径的多种多样,但是能力的发展不是靠一次学习、几次培训就可以完成的,它是一个长期的、系统的、动态的发展过程。对于教师而言,由于他们工作的特定性、情景性,应该充分考虑教师的实际情况,使他们在教育教学实践中不断进步。

(6)关于教学设计能力的测评研究是非常的少,由其发展历程我们或许能够得到原因。对于教学设计能力的测评由一开始的智力测验发展到后面开始大量采用项目量表,来测评教师在教学设计的每一个阶段的行为和结果,侧重其过程性。但是由教学设计能力的定义发展得出研究者已经开始关注教师的一些内在的特质,而对于这个方面的测评难度比较大。有的研究者虽然提出了胜任力测评的方法,但是很难在实践中操作,笔者也希望在本研究中对于教学设计能力测评的方法有所突破。

作者简介:郭晓佳(1988-),女,汉族,山西吕梁人,山西师范大学教育科学研究院在读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课程与教学论。

上一篇:提高高中物理教学有效性的探索 下一篇:高职学校班级文化建设的探索与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