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年教师的心理健康状况在高校教育中的作用

时间:2022-08-05 01:49:59

青年教师的心理健康状况在高校教育中的作用

从探讨高校青年教师心理健康的角度入手,了解当前我国高校青年教师心理健康现状和造成心理健康问题的原因,并针对性地解决当前在高校青年教师中出现的各种心理健康问题,

心理问题青年教师职业道德

随着高等教育的大众化,青年教师已然成了高校的中坚力量。他们与大学生的关系越来越紧密,对大学生的影响也越来越大。青年教师要形成良好的道德品质和高尚的师德,首先必须有健康的心理,能够正确地认识自己,悦纳自己,对自己及他人有责任感。而悲观、消极的心理会极大地阻碍教育建设,存在这样或者那样心理健康问题的青年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可能会用一种歧视的眼光对待学生,对学生存在偏见,不能够很好地控制自己的情绪,甚至迁怒到学生身上,对学生的身心造成极大的危害。

一、新时期高校青年教师存在的心理问题

越来越多的调查显示,高校青年教师的心理健康问题不容乐观,青年教师已经成了心理障碍的高发人群。高校青年教师的心理问题主要表现在:

1、心理疾病的生理化

许多青年教师心理不健康首先表现在生理方面,如失眠、食欲不振、腰酸背痛、恶心、?呼吸困难、头晕等。这些症状如果得不到及时调整和治疗,则很可能产生更深层次的心理行为问题,如失去自信、成就动机和自我效能感降低,抑郁,冷漠,甚至丧失生活信心,产生自杀倾向等。

2、人际关系的隔阂

青年教师这一群体由于其角色的多重性使教师没有时间和精力做出多层次的心理调节,容易出现心理冲突和不良的心理行为表现,从而导致人际关系方面的隔阂,具体表现为一些教师有时无法控制自己的想法,与人交往不自在,容易猜疑等,而青年教师在人际敏感和偏执等方面表现更加明显。

3、教师的职业倦怠

职业倦怠有的也翻译成职业枯竭,它是一种与职业有关的综合症状。教师职业倦怠的主要特点是对学生教育的退缩和不负责任,情感和身体的衰竭,以及各种各样的心理症状。这种状态主要由内心的无力感引起,即觉得帮助别人的种种努力已经无效,而且总是不能从工作中得到回报。

二、新时期高校青年教师心理问题存在的原因

造成高校青年教师心理问题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概括起来,主要包括如下因素:

1、社会因素

随着改革开放步伐的加快,中国的社会转型进入了全面加速时期,如经济转型、教育转型、学校转型等。高校青年教师由于具有较高的文化素养会更加深刻地体验到社会文化变迁给他们带来的困惑与冲突。因此,他们有着更深层次的危机感。

2、工作因素

随着竞争上岗、校院各级评价、评奖制度的实行,青年教师资历较浅,人际关系不稳,较高的期望与底层的学术、经济地位,较高的自我评价与不如意的外界评价之间的冲突,感受到压力的首先是他们。另外,工作中对于青年教师期望值过大,高校扩招带来的学生管理难度的加大,这些都会给青年教师造成过强的心理紧张度,长期处于焦虑的情境中,势必影响其心理健康。

3、个人因素

高校青年教师往往是从一个校门走进另一个校门,生活经验不够丰富,昔日在学校与同龄者的比较转化为与阅历丰富的老教师的比较,教育、科研方面的分化可能使他们在某方面落后于老教师。个别情感脆弱且自我期望过高的教师就会苦闷、抑郁,心理压力加大。

三、提高青年教师心理健康水平的方法和途径

基于对高校青年教师心理问题的原因分析,要提高青年教师的心理健康水平,应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1、从社会的角度,国家要努力为高校青年教师营造一个宽松的发展氛围

政府应切实增加教育投人,改善高校青年教师的工作、生活和科研条件,鼓励、支持高校青年教师勇攀高峰、大胆创新。提高高校青年教师的福利待遇和生活水平,解除高校青年教师的后顾之忧,为他们营造一个宽松的发展氛围,提高青年教师的工作积极性,增强青年教师的职业自豪感和认同感。

2、从学校的角度,高校要积极为青年教师创造一个良好的工作环境

高等学校应高度重视,将解决青年教师的心理压力问题作为师资队伍建设和管理的重要内容。通过实施导师制和传、帮、带,加强引导和扶持,帮助青年教师开阔视野,丰富经验提高教学水平,提升科研能力;通过改革考核评价体系,丰富和完善人才评价手段,对青年教师进行发展性评价,鼓励青年教师创新团队的课题研究,在团体创造中实现个人突破;通过强化校园文化建设,在校园中创造良好的群体心理氛围,增强相互了解,形成和谐的人际关系。

3、从家庭的角度,青年教师的家人应该支持和关心青年教师的工作和生活

高校青年教师阅历浅、缺乏经验,可能遇到难以承受的低点,这时家人的鼓励与支持就成为他们理想和信念上的重要的支撑。因此,高校青年教师的配偶及家庭成员要真诚地关怀他们,情感上互为支持,使之体会到家庭的温暖,有效地减少高校青年教师的孤独、压力和抑郁体验。

4、从个人的角度,高校青年教师要学会自我心理调适

青年教师要主动地面对自己的心理问题,?学会心理调适的方法,学会求助和自助,以维护和促进自身的心理健康。具体包括:主动学习心理健康知识,增强自我心理保健意识;正确认识自我,改善自我观念,确立自我意象;确定合理的生活节奏,注意用脑卫生,学会科学用脑;?培养正确的压力观,提高压力应对技巧;扩大人际交往,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加强体育锻炼,塑造强健的体魄等等。采取上述措施,可以使人从情感或身体的紧张状态中放松下来,消除烦闷与焦虑,避免心理上的超负荷,从而形成良好的自我认知,准确地找到自己所处的社会位置,保证自身人格的健全和身心的协调发展。

参考文献:

[1]江洪.共青团组织推进和谐社会与和谐青年构建的系统研究[EB/OL].2006-01-17.

[2]王艳.谈青年教师的心理健康[J].山东青年管理干部学院学报,1999(2).

[3]唐迅.现代教师心理素质[M].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

上一篇:黑龙江省独立学院体育教学现状 下一篇:比特币的利弊分析与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