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摄影与旅游业的关系

时间:2022-08-04 10:57:02

【前言】试论摄影与旅游业的关系由文秘帮小编整理而成,但愿对你的学习工作带来帮助。“中国摄影之乡”――浙江省丽水市,通过举办多届中国摄影艺术节,已声名远扬。1999年12月7日,第四届中国摄影艺术节在丽水开幕,中国人民少将、著名作家、摄影家邵华亲临盛会,她称赞说:“本届摄影艺术节是20世纪末中国摄影界最大规模、最高档次、活动最多、效果最...

试论摄影与旅游业的关系

影像力量在“眼球经济”的年代,更加凸现其直观、形象、传播力强的特质。而历史风景名胜借摄影而显得更加璀璨,地方特产(如龙泉宝剑、龙泉青瓷)因摄影而声名远扬,摄影的简便与直观使之成为旅游宣传最好的艺术形式。摄影在推动旅游业(如我市的龙泉山景区旅游)发展的同时把先进文化转化为生产力,在互动中为繁荣摄影艺术创作增添力量。

一、摄影的本质属性决定了摄影在促进旅游业发展中发挥重要作用。在现代化社会里摄影因其便捷、直观、真实的特征而倍受大众的青睐,摄影的本质是纪实性,它还具有认识、教育和审美功能,摄影不但记录生活,记录历史,还记录一切美好的瞬间。因此,一幅美得令人叹息的优秀摄影艺术作品,一定会是一个旅游景点成功的“名片”,既让摄影家惊讶,又能给予普通公众以视觉的震撼和心旷神怡的心灵感受。有时一张好的照片所具有的视觉冲击力远胜于长篇累牍的千言万语的描述。相机把“养在深闺人未识”的风景一个个拍摄下来,通过各种摄影比赛、展览、网上交流、出版画、明信片及报刊杂志等途径广为传播,通过观之有意境、有韵味的摄影作品不仅引起人们游玩的兴趣,更激发了人们建设美好家园的热情。我国现在一些著名的旅游景点大多数是通过摄影家的照片,在民众中广泛传播而成名的,如湖南张家界,上世纪70年代根本无人知晓;四川的九寨沟,80年代还没多少人问津;云南元阳梯田,90年代也不出名;还有浙江的凤阳山(在龙泉市境内)、四川的四姑娘山、河北的坝上风光、江西的三清山等等,就是摄影家们拍摄的精美图片吸引着一批又一批海内外游客的到来。事实证明,摄影家是旅游景点的掘宝人,为旅游景点打开了财富之门。

二、摄影家的创作精神决定了摄影在促进旅游业发展中发挥重要作用。一个地方、一个景点的美是由多角度、多景点、多看点等构成的。作为旅游景点的掘宝人,摄影家为创作和宣传,通过其独特的视角去寻找美、发现美。在不同的时间,不同的季节反复地去聚焦一幅幅精美的图画,去捕捉一个个精彩的瞬间,使景点不断有“新发现”,让旅游者不断有“新感觉”和新的吸引力,在这个摄影过程中,不但可以丰富旅游景点的内容,提高旅游景点的质量,而且可以带动旅游资源的开发,提升旅游人才的综合文化艺术修养。

三、摄影家的变化决定摄影在促进旅游业发展中发挥重要作用。从1839年摄影术诞生之日起,摄影就以其神奇的魅力得到广泛的传播。一百多年来,摄影已成为一种文化艺术现象,隶属于文化范畴。摄影与其它艺术门类相比,具有比较容易掌握,与人类日常生活结合紧密,摄影画面直观现实,使得喜欢它的人特别多等特点。因此可以说,摄影是各种艺术形式中参与人数最多,创作领域最广,普及程度最高,全球认知度相对统一的一种艺术形式。摄影语言跨越国界,国际通用,摄影已经成为现代人应该掌握的基本技能之一。因而摄影本身就有非常庞大的群体,良好的旅游资源本身就是摄影人源源不断的创作素材,越来越多、越来越美的旅游资源吸引着一批又一批摄影人深入景点进行摄影采风创作,在创作中享受乐趣,提高摄影创作技艺。

四、举办大型采风活动和重大摄影比赛对旅游业的发展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摄影家从优美的自然风光,厚重的人文风情中获得创作灵感,拍摄出优秀的作品,旅游地因举办摄影采风活动和摄影作品的广泛传播而更加兴旺。正是看到这一点,越来越多的地方政府(包括我们龙泉市政府)开始利用摄影作为打造旅游名牌首选的宣传手段。最典型的如山西平遥,已连续9年举办中国国际摄影大展。2001年9月20日,首届平遥摄影节在平遥县衙亲民堂前拉开帷幕,来自法、美、德、日等16个国家和地区的100多位摄影人士和国内4000多名摄影家参加展览。此后,摄影大展每年9月举办一届,影响力与日俱增。可以说,平遥古城成就了摄影,摄影促进了平遥古城,对全世界摄影家来说,平遥有着取之不尽的摄影资源,摄影这门国际化“语言”,是平遥走向世界,世界了解平遥的最佳选择。

“中国摄影之乡”――浙江省丽水市,通过举办多届中国摄影艺术节,已声名远扬。1999年12月7日,第四届中国摄影艺术节在丽水开幕,中国人民少将、著名作家、摄影家邵华亲临盛会,她称赞说:“本届摄影艺术节是20世纪末中国摄影界最大规模、最高档次、活动最多、效果最好的一次盛会。”

综上所述,作为人类现代文化重要组成部分的摄影文化,可以在各地旅游业的发展中发挥重要的影响力和推动作用,并一定能促进当地经济持续、快速、健康的发展。

上一篇:谈喉头稳定对于歌唱的影响 下一篇:《萧红》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