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础教育新课程改革面临的问题及解决策略

时间:2022-08-04 06:54:31

基础教育新课程改革面临的问题及解决策略

摘要:新一轮的课程改革自2001年颁布《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起就开始实施,到现在已经取得了很大的效果。但是,在实施新课程改革的过程中,也出现了很多问题。本文旨在通过总结现阶段我国新课程改革出现的问题,提出一些解决策略,以期能够对我国新课改的实施和改进提出意见,推动新课改的发展。

Abstract: Reform Program for Basic Curriculums (Trial) has carried out since 2001, and now the reform program has achieved a lot. But there are many problems during the reform. The purpose of the thesis is to sum up the problems which are in the reform, and to come up with some solutions to solve those problems in order to table proposals and to stimulate the development finally.

关键词:基础教育 新课程改革 问题 策略

Key words: basic education New Basic Curriculums problems solutions

基础教育质量的高低,关系到一个国家的国民素质高低;课程,是达到教育目的的关键途径。我国自新我国成立以来就进行了7次课程改革,都取得了很大的成就。时值21世纪,时代的迅猛发展,社会的急剧变革,日趋激烈的国际竞争,究其根本就是教育的发展与改革。而我国的教育发展状况如何呢?我国基础教育虽然历经多次的调整和改革,如今仍然存在着许多方面的问题,并且在很大的程度上已经影响到我国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的进程。

一、新一轮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面临的问题

(一)行政主导,缺乏参与

我国长期忽视课程研究,把课程发展作为政府行为,而非学术行为和社会各界广泛参与的社会行为,课程改革主要是由教育部来决定,政府一旦做出决定之后,通过行政手段上传下达,地方、学校和教师自然就得予以配合。我国的课程改革总是以官方的意志为依据,由少数专家特别是学科专家来制定新课程标准,而这些专家大都是没有在中小学任教的经验,不了解教育实践中真正需要改革的内容。然后通过行政命令来推行课程改革的实施,这就把教师、学生、家长乃至社会各界人士排斥在课程改革的决定之外,教师和学生成了法令的接受者。如果师生不赞成这样的课程改革方案,可能会产生抵制情绪,缺乏师生的支持、认同,将会极大的降低教师实施新课改的积极性。(1)

(二)教育投入的不均衡

我国教育资源配置发展不平衡,出现了种种教师择校现象,部分教师向沿海地区和经济发达地区寻求发展。由于各个地区、各个学校的教育经费差异很大,就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时发展水平也是不一样的。有的地区诸如东部沿海发达地区教育经费较为充足,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就得到了很大的资金支持,新课改的阻力就很小,实施起来就比较顺利;相反,中西部地区的一些经济欠发达地区,由于经济发展水平不高,教育经费不足,更不用谈实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了,很多课程都不能顺利开展,严重阻碍了我国课程改革的进程。

(三)存在典型的城市及重点学校中心取向

“城市中心”是我国教育政策的一个重要传统,在新一轮基础教育改革中仍不例外。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强调以“为了每一个学生的发展”作为贯穿本轮课程改革的核心理念,但却在课程标准中体现出明显的“城市中心”取向。(2)在制定新课程时,邀请的专家、一线教师大部分是来自大中城市的实验、重点学校,课程理念是以城市为基础的,教材的编写往往是以城市为导向的,不适应农村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和生活现状。

(四)课堂教学策略及教学方法缺乏变革

衡量新课程实施程度的一个重要指标是在实际的课堂教学中,师生课堂行为按照课程改革要求所得到的实际变化程度。一项课程改革一旦付诸实施,要想取得预期的效果,课堂教学策略就必须发生相应的变革。我国中小学校开展了不少教育教学改革实验,提出了许多创新意义的教学策略和方法。但是,这些来自基层的教学创新并没有形成“集体行动”,这些创新性的教学策略和方法只是个别化的,没有真正转化成为广大教师的课堂行为,没有得到推广。现在,我国中小学教师大部分奉行的是“教师中心”的教学策略,没有真正发挥学生的主体性作用,不能调动起学生的主动学习的积极性,没有根本转变教学方式。

(五)应有机构及制度没有发挥其重要作用

《纲要》提出“支持部分师范大学成立基础教育课程研究中心,开展中小学课程改革的研究工作,并积极参与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实践;在教育行政部门的领导下,各中小学教研机构要把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作为中心工作,充分发挥教学研究、指导和服务等作用,并与基础教育课程研究中心建立联系,发挥各自的优势,共同推进基础教育课程改革” (3)。但是,我国大部分的中小学教研机构并没有发挥其应有作用。部分师范学院建立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研究中心,并没有做到真正意义上的与中小学校的教研机构建立联系,即使建立了联系,也是同一些重点学校和实验学校建立了联系,忽视与办学水平较低的农村中小学的联系。此外,督学制度没有发挥其应有的监督作用。《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规定“国家实行教育督导制度和学校及其他教育机构教育评估制度。” (4)督导机构要监督国家、当地的教育政策的实施情况,并提出相应的建议。但是教育督导制度并没有发挥其应有作用,新课改究竟实施的怎么样,缺乏强有力的监督机制。

二、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问题的解决策略

(一)在重视行政的基础上,要更加强强调行政吸纳和咨询

新一轮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要在国家教育部统一组织和领导下,有计划、有步骤的进行,这是毋庸置疑的,但应充分认识到这种自上而下、中央集权模式的局限性,并切实加以改善。在实施课程改革的过程中,要重视建立行政吸纳和咨询制度,把高等师范院校的专家、奋战在教育教学第一线的中小学校长和教师、家长、社会有关人士吸纳到课程决策及咨询过程中,主动听取各方面的意见和建议,以便改进课程改革方案,及时解决课程改革实施过程中遇到的各类问题。

(二)加大对基础教育领域的教育经费投入

国家要加大对基础教育领域的经费投入,要向中西部地区和偏远贫穷地区的学校倾斜。不要制造人为的区域发展不平衡现象,即是哪里教育条件好就往哪里投入更多的教育经费,保证有充足的教育经费进行新一轮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顺利实施。

(三)关注地区差异

新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实施要把我国的具体国情考虑在内。新课程改革对于基础教育的发展条件、发展要求不能整齐划一。城市要有适合城市发展的课程,农村要有农村特色的课程;做到统一性和多样化兼顾。课程编制要鼓励多纲纲多本,关注农村地区的经济发展情况,改变以城市为导向的课程编制状况。

(四)更新教育教学策略和方法

改革课堂教学策略的出发点就是要把国家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构想转化为学生的实际经验,真正将个体生命发展的主动权交给学生。为此,要倡导教学民主,建立平等的师生关系,帮助学生在体验、探究、发现的框架下自主学习,独立思考,保护他们的探索精神、创新精神,营造崇尚真知、追求真理的氛围,为学生个性的发展创造一个宽松愉快的环境。可以适时的将一些一线名师的教学方法适时推广,如李吉林的情景教育法、魏书生的六步教学法、邱学华的尝试教育法等。

(五)发挥应有机构、制度的作用

在新一轮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过程中,要加强对中小学教研机构的建设和师资培训,加强师范院校基础教育课程研究中心与各个中小学,特别是农村中小学的联系,加强对基层学校课程改革的指导。此外,还要建立起完善的教育监督机构,确保新课改的顺利实施和完成。要不断地提高教育督导的地位和权力,对新课程的实施有一个强有力的督促机构,不能使教育督导成为徒有虚名的机构。建立独立的教育督导机构,合理设置督导机构、优化督导人员结构、加强督导法制建设,依法推动各级政府和相关部门切实履行教育职责,督促指导各级各类学校贯彻课改理念,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三、结语

基础教育是整个教育系统中的重中之重,关系着整个国民教育体系的发展;而课程则是教育内容的载体,是达到教育目的的关键途径。对我国基础教育课程进行改革是必要的。只要审慎对待新课改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并注意克服,相信我们的这一轮课程改革将会取得巨大成就,我国的基础教育改革也会进入一个新的发展阶段!

参考文献:

[1]靳玉乐.新课程改革的理念和与创新[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

[2]彭泽平.我国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问题检视[J].教学与管理(中学版),2005,(11).

[3]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Z].教育部办公厅,2001.

[4]教育部,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Z]. www.moe.省略/edoas/website18/32/info1432.htm

上一篇:文秘专业速录课程教学现状的分析与思考 下一篇:激励性评价也需要批评和惩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