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农村儿童自我保护能力的培养

时间:2022-08-04 06:23:32

浅谈农村儿童自我保护能力的培养

有这样的统计数据:近10年来,全国每年约有1.6万名中小学生非正常死亡,平均每天有44名学生死于安全事故、食物中毒、溺水等,相当于一个教学班意外“消失”,而其中留守儿童占了很大的比例。

以上数据令人触目惊心,由于父母外出,农村留守儿童无法得到细致的照料与关怀,该群体面临着许多安全隐患,他们的自我保护能力有待进一步提高!农村小学有近一半的学生是留守儿童,作为一名教师,下面就学校如何培养农村儿童的自我保护能力谈谈自己的一些想法。

以《品德与社会》课为主,在各科教学中渗透自我保护的相关知识。

小学《品德与生活》是安全教育的主阵地,其中的安全教育主要内容有——热爱生命、未成年人如何自我保护、如何应对自然灾害、面对非法侵害如何维权和保护自己等等。教者可选择与课堂教学内容有着内在联系的、贴近学生生活实际的、真实的、典型的、有代表性的材料,如:班上一位同学在超市买了一包过期的方便面,你会如何帮助他?创设生活化的教学情境,能使学生在情绪和精神上受到感染,情感上产生共鸣,从而深刻地体验到安全是健康生活的基本保证,树立自我的保护意识。

数学课中也可渗透自我保护教育,如应用题:12个小朋友去野炊,有一辆限乘7人的面包车,应该怎么办?在这里就可以对学生渗透有关车辆超载所造成的危害,让乘坐校车的学生学会拒乘超载车辆。六年级语文课文《最后的姿势》讲的是__老师在地震中舍身救4名学生的事,在学习谭老师的伟大精神的同时,我们告诉学生在房屋坍塌时,我们可尽量往房间的角落里避让,这样可减少坍塌造成的伤害。

通过课堂教学这个主渠道,对学生进行安全教育,能使学生实实在在地学到一些安全知识,懂得一些安全防范的方法,提高自身的防卫能力,真正做到防患于未然。

在日常生活中培养良好的生活行为习惯,促进自我保护能力的发展。

良好的生活行为习惯是与自我保护教育紧密结合、相辅相成的,教师要抓住这一教育契机,探索有效的教育方法,从小培养学生良好的生活行为习惯,进而转化为学生的自护习惯。例如:正确上下楼梯可避免跌倒摔伤,课间不追逐打闹可避免碰撞,吃饭不嘻笑打闹可避免气管进异物。学生在家中与爷爷奶奶相处,长辈们在生活上包办的比较多,学生自理能力比较差。所以教师平时要注意对学生小节方面的训练,自己能做的事就让他们自己做,这样学生在自己的劳动实践中建立起了良好的生活行为习惯,从而起到了自我保护的作用。

另外,日常生活中的突发、偶发事件也是进行自我保护教育的生动素材。学生的一日生活中蕴含着诸多的教育契机,只要我们做个有心人,抓住这些机会,随时对学生进行有针对性的安全教育,可取得良好的效果。对于一些运动规则、生活制度、集体纪律等则利用空闲时间加以教育引导,使儿童学会正确分析情况,避免伤害,遇到紧急情况时会躲闪、让开或叫喊求援,保护自己的安全。

在游戏及主题活动中提高自我保护能力。

利用孩子好动的天性,在游戏中合理地组织有一定强度和密度的体育锻炼,有计划地对学生进行基本动作训练,提高他们的动作协调能力,使其手脚动作灵敏、协调,避免跌伤、撞伤、扭伤,有助于获得新的自我保护能力,避免意外伤害事故的发生。

主题活动是学校里常见有效的一种教育方式。教师可设计丰富的安全自护主题活动方案。比如主题活动《安全与规则》,通过游戏、录像片、故事和儿歌,告诉学生上学放学时要遵守安全规则,尤其是提醒爷爷奶奶不能闯红灯。

每年,镇司法所、妇联、派出所、交警大队都要给学生作有关法律、法规、安全知识方面的讲座,让学生了解了一些交通常识,认识一些简单标志,学会遇险时的简单自救。

学校每学期还组织进行了应急逃生疏散演练活动。当广播响起警报时,全体人员严格按照突发事件应急预案,进入各自岗位进行及时疏散,各班学生在老师指挥下按照指定的安全出口,有序地离开教室,紧急撤离到学校操场的安全地带,随即各任课教师清点人数,并层层向上汇报。疏散演练活动,强化了全体学生的自我保护意识,提高了面对突发事件的应变能力,增强在紧急状态下的心理承受能力和自救能力。

“少年安则国安”,只有积极开展儿童“安全和自我保护”教育,才能真正的让儿童意外伤害远离孩子,那儿童的安全问题不会再成为困扰我们的一个难题。

上一篇:浅谈审计文化的建设与发展 下一篇:构建和谐社会的税收政策选择的浅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