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粘住”与“粘不住”

时间:2022-08-04 04:55:50

“分子动理论”是学生初次接触到的有关物质微观本质的知识。它涉及到的三大基本定律及相关理论内容在感观上看不见、摸不着,学生学起来觉得十分抽象、难懂。他们在利用“分子动理论”的有关规律解释生活中的现象时往往抓不住关键,相似情况找不出区别,特别是对有关“粘住”与“粘不住”现象的解释主观臆想、错误频频。现将相关问题分析如下。

一、“粘住”现象

请解释:1,把两块磨得很光的铅块压紧,两块铅结合在一起;2,把铅块与金块压紧在室温下五年,它们相互渗透1毫米。

这两种情形都是将两块粘合为一整块,似乎没什么区别。但是能够造成这种粘住现象的原因有两种:一是扩散现象;二是分子间的引力作用,那么上述两例情况到底属于哪一种呢?

产生引力的条件是两物块接触面处双方绝大多数分子的距离很小,小到分子力起作用的范围内,通过对两铅块的强力挤压可以完成。扩散是由于分子作无规则运动造成的两物质的分子彼此进入对方的现象,需要一定的时间,而分子热运动剧烈程度较弱的固体要发生扩散现象所需的时间更长。所以同为“粘住”现象是扩散还是分子引力的结果,关键在于时间的长短,那么上题答案一目了然,请比较下面几种现象:

1 用粉笔在黑板上书写,粉笔灰尘留在黑板上形成字迹;

2 黑板上的粉笔字长期保留后很难擦掉。

1 穿在身上的衣服衣领和衣袖容易脏;2。脏衣服存放几天后很难洗干净。

二、“粘不住”现象

试解释:1,破镜不能重圆;2,铁棒折断后再难合在一起。

镜子破了以后,残片不可能再凑成一块,不少同学误认为这是分子斥力的结果,其实不然,因为分子斥力和引力同时存在,如果存在斥力必然也存在引力,那么分子引力就会使残片结合在一起。我们知道分子间作用力的大小取决于分子间的距离,距离越大,分子作用力越小,当分子距离大到约为分子直径的十倍时,分子间的作用力减小到可以忽略的程度,因此,分子间要产生相互作用力,分子间的距离应小于分子直径的十倍。这个距离是微观量,非常小。两玻璃碎片相互接触时,接触面的缝隙远大于这个距离,因此两接触面的分子之间无相互作用力而粘不上。

三、“粘住”与“粘不住”现象

试分析:为什么一般易粘的物体是软的,而硬物不具有粘性?

生活中有许多具有粘性的物体如胶水、糊精、橡皮泥等等它们的质地较软,而坚硬的物体如钢铁、玻璃、陶瓷等都不具有粘性,为什么呢?很简单,粘性实质上是由于两物体间的分子引力作用引起的吸引现氦那么如上所述要产生分子引力,两接触面处分子间的距离必须比分子直径的十倍要小。一般物体相接触时,接触面间的缝隙相对于这个距离来说很大,必须通过挤压使其发生形变才可能把这个缝隙距离减小到可以产生分子作用力的范围内。这就是为什么我们用透明胶粘去错字时要把胶带放在字上面按压一下才能将字揭去。质地软的物体容易发生形变,挤压可以达到这个效果,而硬物不容易发生形变,达不到这个效果,故不能产生引力而粘不上。教科书上证明分子间存在着引力的实验是压紧两块铅块使其合在一起来完成的,选用铅块的原因是因为铅的质地较软。如果是“软”得具有流动性的液体,无须挤压液体分子也非常容易充分接触到产生引力这个距离,所以液体具有粘附性。例如:

1 玻璃杯倒水后,杯壁总会附着一些小水珠;

2 面粉是松散的,加适量的水揉和会变成一整块面团。

请思考:被压紧的两块铅可以合在一起,但真正要把两块铅完好地合成一整块,怎么办?当然是将铅块先熔化成液态再凝固成一整块。

上一篇:如何学习化学 下一篇:引你“走进化学实验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