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人人格否认制度在母子公司关联交易中的适用

时间:2022-08-04 04:27:27

法人人格否认制度在母子公司关联交易中的适用

[提要] 作为通过股权控制实现控股或从属关系的母子公司,在实践中经常出现母公司利用其控制地位与子公司进行不正当关联交易,侵害公共利益、从属公司及其少数股东、债权人利益的现象。为维护子公司的独立法人人格,保护国家及其他利害关系人的利益,笔者认为有必要对法人人格否认制度母子公司关联交易中的适用问题进行研究,分析借鉴其他国家、地区相关立法,通过“矫正公平”,达到实现公平和正义之价值理念的目的。

关键词:法人人格否认制度;母子公司;关联交易

中图分类号:D9 文献标识码:A

原标题:揭开公司的面纱――法人人格否认制度在母子公司关联交易中的适用

收录日期:2014年4月3日

我国《公司法》2005年修订时首次规定法人人格否认制度,第20条第三款规定:“公司股东滥用公司法人独立地位和股东有限责任,逃避债务,严重损害公司债权人利益的,应当对公司债务承担连带责任。”

一、法人人格否认制度概述

法人人格否认制度,又被称“揭开公司面纱”、“刺破公司面纱”等,是指为阻止公司独立人格的滥用,保护公司债权人及社会公共利益,就具体法律关系中的特定事实,否认公司与其背后的股东各自独立的人格及股东的有限责任,责令公司的股东对公司债权人或公共利益直接负责,以实现公平、正义的目标要求而设置的一种法律措施。

该制度于20世纪起源于美国,1905年美国法官桑伯恩在美国诉密尔沃基冷藏运输公司一案(U.S.v.Milwaukee Refrigerator Transit Co.)中创造性地提出法人人格否认制度:“一般而言,公司应该被看作法人而具有独立的人格,除非有足够的相反的理由出现;然而公司为法人的特性如被作为损害公共利益、使非法行为合法化、保护欺诈或成为犯罪抗辩的工具,那么,法律上则应将公司视为无权利能力的数人组合体。”可见,法人人格否认制度打破了法人人格独立和股东有限责任的适用,是基于公平、正义的价值理念,对公共利益以及其他利害关系人进行的保护。该制度随后被英国、德国、日本、中国台湾地区等广泛适用,并围绕实务形成各自的理论系统。

针对法人人格否认制度在司法实务中如何适用,理论界形成不同的观点学说,其中英美法系主张说、工具说、法律规范适用说、另一自我说等,大陆法系则主张滥用说、分离说、广义说和狭义说等。结合该制度创设初衷是为了维护经济活动中的公平正义,矫正股东与其他利益关系人之间的利益失衡问题,笔者较赞同“滥用说”,即德国法学家赛利克(Serick)提倡的,滥用公司法人独立的法律特征,以规避法律、违反契约或侵害第三人利益时,应当否认公司的法人格。

二、国外以及其他地区有关适用情况

(一)美国法例。美国作为英美法系的代表,主要通过判例形式来规制揭开公司面纱制度在母子公司关联交易上的适用,采取了“谨慎地”、“有条件地”适用个案的态度。正如布鲁姆伯格所言:“公司人格否认只是在特定的情况下,由公司形式所竖立起来的有限责任之墙被钻了一个孔,但对于被钻孔意外所有其他目的而言,这堵墙仍然矗立着。”在揭开公司面纱制度的具体适用上,美国一般通过运用“说”、“工具说”与“另一自我说”等,将该制度主要适用于债权人保护方面,但也不排除其他方面的适用,例如子公司的雇员退休金、雇员企业诉讼等问题上。

(二)德国法例。德国作为大陆法系的代表,并未界定母子公司,而是通过《股份公司法》来规制关联交易,将关联企业分为契约关联企业、事实关联企业、相互参股企业与一体化关联企业四种模式,其中事实关联企业和一体化关联企业符合母子公司有关股权控制的标准,属于母子公司的范畴。对于事实关联企业,德国联邦法院总结了这样一条原则:当支配企业对从属企业的经营进行了全面而持续地管理,则推定支配企业未尽其忠实义务,支配企业应当对从属企业债权人直接承担责任。至于从属企业及其少数股东的利益,德国股份公司法第311条、317条规定了支配企业对从属企业提供相应补偿以及从属企业未获得相应补偿时,支配企业及其法定代表人对从属企业及其股东就其因此所受的损失负有连带赔偿责任。对于一体化企业,德国股份公司法规定了归附公司少数股东退出的赔偿请求权以及主公司对归附公司的所有债务承担连带责任。可见,德国主要将“直索”制度用于母子公司关联交易中债权人保护方面,对于从属企业及少数股东的保护,只有当事实关联企业中出现未给予相应补偿的情况下才适用“直索”。

(三)我国台湾地区法例。我国台湾地区公司法界定了关系企业的范畴,将其分为纯粹资本参与型、实质控制型和推定之控制与从属公司,其中纯粹资本参与型与推定之控制与从属公司属于母子公司股权控制的概念范畴。台湾公司法仿照德国股份公司法的规定,于第369条规定了从属公司对控制公司及其负责人与他从属公司之损害赔偿请求权以及对从属公司少数股东及债权人的保护。值得提出的是,台湾公司法第369条之5规定:控制公司使从属公司为前条第一项之经营(即不合营业常规或其他利益之经营),致使从属公司受有利益,受有利益之该他从属公司于其所受利益限度内,就控制公司依前条规定应负之赔偿,负连带责任。从从属公司利益保护角度适用了法人人格否认制度,但是对于债权人利益的保护,台湾公司法采取了美国学说上的“深石原则”,并未突破法人独立人格进行责任追究。

三、法人人格否认制度在母子公司关联交易中的适用前提

关联交易作为经济活动中的一种常见现象,通常是以公司为联接点的关联方为促进交易进行,提高交易效率,节约交易费用等目的而进行的资产、资源的转移。但是,由于关联方之间存在特定的利益关系,尤其是母子公司之间由于存在控股或从属关系等特定利益关系,往往二者间资产、资源的转移会存在较大的潜在风险,可能会产生不正当的关联交易。因而,加强对母子公司关联交易的法律规制显得非常必要。

那么,法人人格否认制度在母子公司关联交易中的适用前提为何?首先,该制度的适用必须以公司独立人格的存在、存续为前提。只有法人人格独立存在时,才谈得上法人人格否认;其次,由于法人人格否认适用的结果是控股股东对其损害的社会公共利益以及其他利害关系人合法权益直接承担责任,根据民事责任的一般原则,法人人格否认制度的适用还应当符合以下条件:

1、主体要件。必须存在依法要求母公司承担责任的当事人以及滥用从属公司独立地位直接承担责任的控股股东。实践中,往往滥用子公司独立法人地位的行为是公司董事、高级管理人员实施的,如果公司的董事、高级管理人员不适格,就不能适用法人人格否认制度,只能依据董事、高级管理人员对公司负有诚实信用义务和忠诚义务进行责任追究。

2、行为要件。必须存在母公司滥用子公司的独立法人地位,进行不公平的资产、资源转移行为。鉴于该制度的特殊性,笔者认为当仅当股东滥用公司法人独立地位和股东有限责任,损害公共利益以及其他利害关系人合法利益时,才能适用法人人格否认制度。结合我国的立法和司法实务,笔者认为主要有母公司利用与子公司不正当关联交易以规避法律义务的行为、母公司利用与子公司不正当关联交易规避合同义务的行为、欺诈行为、资产混同、子公司人格形骸化等。

3、结果要件。滥用子公司独立人格的行为造成公共利益或其他利害关系人利益受损的结果。根据民事赔偿责任中“无损害、无赔偿”原则,在母子公司关联交易中,只有造成了损害事实的存在,才能要求损害行为主体承担责任。由于法人人格否认制度产生于滥用法人独立人格使法人制度维持的正义和公平严重失衡,因此公共利益或其他利害关系人利益受损这一结果要件的出现,造成公平正义价值的失衡,才会在关联交易中适用法人人格否认制度。

4、因果联系。母公司滥用子公司独立法人人格的行为与公共利益或其他利害关系人利益受损的结果之间存在因果联系。因果关系的存在为控股公司承担直接责任和利益受损者请求损害赔偿提供依据。

四、法人人格否认制度在母子公司关联交易中的具体适用

根据母子公司是否都从中获利以及利益是否一致,两者之间的关联交易分为利益一致的关联交易和利益冲突的关联交易。

(一)母子公司利益一致不当关联交易下的制度适用。现实中经常出现母子公司勾结串通,利用不正当关联交易的形式,进行利益输送,以规避法律或者契约义务,以损害债权人以及国家的利益为代价,实现自身利益的最大化。

1、对于债权人保护方面的适用问题。债权人作为母子公司不正当关联交易主要规避的对象,我国《公司法》第20条第3款规定了法人人格否认制度在这方面的适用,加重了对其的保护力度,规定母公司滥用控股股东的地位,为逃避债务,与子公司进行不公平关联交易,严重损害债权人权益的,应当对公司债务承担连带责任。但是值得说明的一点,根据规定,法人人格否认制度的适用须达到“严重损害债权人利益”的程度,至于“严重”的程度标准,我国法律法规并未进行明确说明。有的学者认为,《公司法》作出该表述的旨意是在保护债权人利益与维护有限责任原则之间确立一个平衡点。建议从债权人的受损情况、公司的偿债能力情况、行为人的主观恶意情况等三方面来综合考虑是否属于股东滥用公司独立人格和股东有限责任,逃避债务,严重损害债权人利益的情形。

我国《关于审理公司纠纷案件若干问题的规定(一)(征求意见稿)》第51条规定:“因下列情形致使公司与其股东或者该公司与他公司难以区分,控制股东对公司的债务承担连带责任因下列情形致使公司与其股东或者该公司与他公司难以区分,控制股东对公司的债务承担连带责任;(一)公司的盈利与股东的收益不加区分,致使双方财务账目不清的;(二)公司与股东的资金混同,并持续地使用同一账户的;(三)公司与股东之间的业务持续地混同,具体交易行为、交易方式、交易价格受同一控制股东支配或者操纵的。该条对如何适用法人人格否认制度规制母子公司不正当关联交易进行了明确规定。

2、对于国家税收保护方面的适用问题。母子公司进行利益一致不正当关联交易的另一目的是规避国家税收法律的规定,逃避税务。我国为规制母子公司间进行的非正常资产、资源的转移现象,保护国家的利益,在《企业所得税法》、《税收征收管理法》及其《实施细则》中均对企业间的关联交易产生的税收作出了规定,确定了关联企业纳税应遵循市场定价、独立核算的原则。

实践中往往存在母子公司为追求利润的最大化,利用二者之间税率不同进行关联交易进而转移利润避税、母子公司提供服务费避税、母子公司跨国转移资产避税以及其他母子公司串通进行避税的情形。根据《税收征收管理法》第三十六条的规定,企业或者外国企业在中国境内设立的从事生产、经营的机构、场所与其关联企业之间的业务往来,应当按照独立企业之间的业务往来收取或者支付价款、费用;不按照独立企业之间的业务往来收取或者支付价款、费用,而减少其应纳税的收入或者所得额的,税务机关有权进行合理调整。《关于母子公司间提供服务支付费用有关企业所得税处理问题的通知》的规定:母子公司未按照独立企业之间的业务往来收取价款的,税务机关有权予以调整。母公司以管理费形式向子公司提取费用,子公司因此支付给母公司的管理费,不得在税前扣除。由此可见,当母子公司不正当关联交易以逃避税务情况发生时,我国法律并未适用法人人格否认制度,而是采取由税务机关予以调整的方式,涉及上市公司的,还可以实行特别会计处理,并根据《企业会计准则――关联方关系及其交易的披露》严格执行上市公司关联交易信息披露制度。

(二)母子公司利益冲突不当关联交易下的制度适用。实践中往往还会存在这样一种情况,母公司利用其对子公司的控制,损害子公司的利益,进行显失公平的资产、资源的转移,侵害子公司及其内部中小股东的合法权益。

1、对于子公司保护方面的适用问题。为防止控股公司对子公司利益侵害,保护子公司的合法权益,我国《公司法》规定了控股股东的诚信义务和忠实义务,并不断完善股东大会批准制度、股东回避表决制度以及股东派生诉讼制度;《证券法》规定了母子公司关联交易的披露制度,并建立了上市公司关联交易的审查制度。但是,在子公司利益受损情况下,并未适用法人人格否认制度,而是通过规定控股股东、实际控制人、董事、监事、高级管理人员的赔偿责任来保护子公司的利益。

2、对于中小股东保护方面的适用问题。根据母公司对子公司是否全额出资控股,子公司分为全资子公司和控股子公司。全资子公司中不存在中小股东利益受损问题出现,而控股子公司中因为有控股股东和中小股东之分,控股股东经常利用其大股东身份,为获取利益的最大化,不惜损害中小股东的利益。作为保护法,我国《公司法》第20条规定了中小股东的损害赔偿请求权、第152条规定了股东派生诉讼、第153条了规定股东直接诉讼;中国证监会颁布的《上市公司治理准则》第19条规定:“控股股东对上市公司及其他股东负有诚信义务。控股股东对其所控股的上市公司应严格依法行使出资人的权利,控股股东不得利用资产重组等方式损害上市公司和其他股东的合法权益”。由此可见,我国对中小股东权益的保护绕开了法人人格否认制度的直接适用。

3、对于破产情形下的适用问题。根据我国《企业破产法》并未区分一般企业破产和关联企业破产,仅在第6条、第31条、第33条、第36条、第125条规定了对债务人财产的保护机制以及企业破产情况下董事、监事和高级管理人员应承担的责任;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企业破产案件若干问题的规定》第76条、79条对关联企业的某些问题作了原则性的规定,但并未对母子公司关联交易造成企业破产的情况进一步做出规定。由此可见,我国在企业破产情况下控股公司对从属公司未进行清偿的债务并不负有连带清偿责任,即不适用法人人格否认制度。

综上所述,对于母子公司的不正当关联交易,我国法律仅在保护债权人利益方面规定了法人人格否认制度的适用,其他方面如涉及国家利益、子公司及其少数股东、公司职工利益方面,并未规定适用法人人格否认制度,且该制度在适用时条件较为苛刻。由此笔者建议,在母子关联交易规制方面,我国可以借鉴其他国家或地区的立法规定,在审慎适用法人人格制度的前提下,综合考虑主体之间的利益平衡,突破现行法条中的仅适用债权人利益保护,进而扩展至子公司及其少数股东的利益保护方面,防止一方主体利用有利地位侵害另一方主体的利益,以实现个案公平正义,维护交易顺利进行。

主要参考文献:

[1]朱慈蕴.公司法人格否认法理研究[M].北京:法律出版社,1998.

[2]南振兴,郭登科.法人人格否认制度[J].法学研究,1997.

[3]周友苏.新公司法论[M].法律出版社,2006.

[4](台)刘连煜.公司法理论与判决研究.法律出版社,2002.

[5](美)菲利普.布鲁姆伯格:“母子公司的成文法适用诸问题”.引自(台)洪贵参:《关系企业法:理论与实务》.元照出版公司,1999.

上一篇:高校教师教学质量提升研究 下一篇:葡彰文化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