植物界面在景观空间中的表现及其影响因素

时间:2022-08-04 03:00:07

植物界面在景观空间中的表现及其影响因素

摘要:立足于景观空间的界面构成和品质营造,探讨植物作为软质界面元素,其形态特征、生长规律、季相更替等变量在空间建构中引起的差异性表现及影响因素分析。

关键词:空间界面;植物材料;表现力;影响要素

1.景观空间界面的构成要素及作用

空间界面是指两个或多个不同物相之间的分界面,是限定空间的面状要素。空间具有边界才能建构起“场域”,为人所感知。因此,景观空间是建立在由地形、水体、植物和建筑、构筑物等封闭界定的、能承载人类活动的场所,其界面包括作为水平要素的顶面、基层平面和作为垂直要素的立面三个基本面构成。其中,顶面指位于感知者上方、起覆盖和遮蔽作用的水平面;基层平面是与人类接触最紧密的水平结构面,对感知者活动、路线起承载作用,最容易为人所感知;立面是指起围合和分隔作用的垂直面,能在一定程度上限定空间和界定视野,感知者对其体验最为直观和深刻。三者相互依存,相辅相成,共同构成室外的整体景观空间环境。

2.植物要素在景观空间中的表现

2.1线性生长

生长特性作为植物最根本的生命体征,表现在随时间流逝沿纵横方向生长发展,枝干增粗,冠幅加大,根系蔓延,不停扩张以求掠取更大的地盘,影响空间界面的限定程度,使空间充满生命力。

2.2季相变化

植物随季节更迭改变自身的各种表征,抽枝、发芽、开花、结果、变色、落叶、枯萎,春华秋实,夏繁冬枯,周而复始地轮回交替。这种时间维度上的作用力表现在夏季绿树成荫,空间封闭性较强,冬季枝叶凋零,视线穿透无阻,空间显得空旷幽远,处于动态平衡的不断发展变化之中。

2.3感官体验

植物材料种类繁多,在形态颜色质感上别无二致,使观者在视觉、触觉、嗅觉上收获多种感官体验,并伴随花、叶、枝、果呈现季节性景象,带动观者心理变化。郁郁葱葱、生机盎然之时,使人充满希望,凋零萧瑟、枯败荒芜之时,叫人徒增哀愁凄戚之感。相比水体、地形等媒介,植物环境对空间特质的影响更大,在人主观体验上的冲击也更为震撼和立体。

2.4意境营造

植物以其色相形姿,引起观者比拟联想,被赋予一定的风格气韵,修竹高洁、海棠华贵、腊梅傲然、红棉贞烈、垂柳怜弱,进而渲染空间的格调氛围,使意境恬雅深远。利用有限的空间创造无限的意境,让心灵与外环境沟通互融。

3植物作为空间界面的影响因素分析

3.1顶面

植物利用树冠形成顶面,创造有顶无墙的“灰空间”,控制光线投射、开阔幽深,即为“旷奥”。树形舒展的乔木和大灌木能提供广阔的林下空间,如榉树、悬铃木等;尖塔形和圆锥形的树冠却较难形成屏障覆盖,如雪松、落羽杉等。阔叶树的树冠多为不规则形,空间边界轻松活泼;针叶树则呈规则的几何形体,适用于端庄严肃的空间环境。粗壮挺拔的高大乔木营造出安全稳定的空间顶面,在心理上给人庇护和依靠;低矮的小乔木或灌木的树冠则给人尺度宜人的荫蔽感。

3.2立面

植物高度是相对观者的视点高度而言的,高于或低于视点给人以迥异的感受。一般情况下,当植物界面高度高于普通人头顶高度时,空间与外界的建构被打断,封闭性较强。当植物高度与人视线相约时(约1.40~1.70m),视线由于被遮挡不能贯穿,空间被明确分割,导致心理上有明显的隔离感。当植物高度在0.5~1.0m幅度范围内时,在空间上暗示隔离但视线仍能保持联系,空间隔而不断。当植物高度低于0.5m时,空间隔离感大大减弱,与外界互相渗透,开放性远大于私密性。

植物分支点的高度、枝干粗细程度与种植密度则共同影响着界面的限定感和通透性。分支点在视线以下,枝叶稀疏者,视线易于穿透,空间轻灵幽远;分支点在视线以上,枝叶浓密者,体积感较大,空间封闭程度较强。适中的株距可使光线、水源和营养分布均好,植株长势良好,界面整齐划一;株距过密则促进植株间优胜劣汰,界面参差且限定感强;株距过大,则界面柔软松散,限定感减弱。再者,落叶植物对空间的围合程度通常随季节而变,常绿植物的围合度却保持相对稳态。

植物的种植方式则对景观界面的连续性和层次性影响较大。对植、列植等规则式种植是形成连续性屏障的有效手段,使界面深远,充满张力。林植、丛植等方式易于形成起伏绵延的林缘线,作为空间背景。

3.3基层平面

基层平面的植物铺装包括地被和贴地而生的低矮灌木。不同植物材料对空间基面的覆盖密度大相径庭,其色彩、质感和耐踏性决定着界面的宜人程度。如常用马尼拉草、大叶油草等草本类地被作草皮,观赏性佳且耐践踏,空间界面柔软亲切;金叶女贞、龟甲冬青等灌木类地被,株形美观且质地厚实,空间界面了然明晰。此外,植物常与微地形结合营造起伏有致的空间底面,增添景致层次性与游览趣味性。

综上所述,植物材料作为景观空间的软质界面,能柔化硬质边缘,创造绿色环境,提升空间品质。要充分把握其生长规律和自然特性,贯通前期设计和后期管理的周期过程,才能更好地实现设计意图和预期效果,建构起收放自如,开合有度,虚实得宜的景观空间,做到师法自然,胜于自然。

上一篇:红河县棕榈的综合利用与开发 下一篇:风景园林设计中的“借景”理念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