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现代信息技术对语文教学改革的促进

时间:2022-08-04 02:27:37

浅谈现代信息技术对语文教学改革的促进

[摘要]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为高专师范类课程《小学语文课程与教学论》教学的改革创新营造了良好的环境,利于形成现代语文教学观,构建新型的语文教学模式,提高语文教学效率,利于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优化学生语文知识的意义建构,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和创新能力,掌握小学语文教学理论和方法。

[关键词]现代信息技术:语文教学:改革创新

关于教育技术学,1964年卢姆斯曾提出:教育技术学是依据物理科学提供教育使用的机械与电子仪器装置或硬件的一门学科。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开发亚洲教育革新计划”中也提出了相近的概念。现代社会需要的就是现代化的教学,具体到实践中,其中最重要的一个方面就是充分利用电教手段进行教学。语文教学改革,从本质上讲,就是为了探索出一条既能充分发挥现代信息技术优势,又能适应未来教育发展需要的语文教学新路。改革是手段,创新是目的。以多媒体计算机技术和网络技术为主体的现代信息技术的迅速发展及广泛运用,正是促进高专师范类课程《小学语文课程与教学论》教学的改革与创新的巨大动力。本文主要从五个方面论述现代信息技术对于语文教学改革的促进作用。

一、现代信息技术的交互性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和发挥师生主体作用

交互性是计算机的显著特点,是其他任何媒体所没有的。多媒体计算机进一步把电视机所具有的视听合一功能与计算机的交互功能结合在一起,形成一种新的图文并茂、丰富多彩的人机交互方式,而且可以立即反馈。这种交互方式对于教学过程具有重要意义,能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产生强烈的学习欲望,从而形成学习动机。此外,这种交互性还有利于发挥学生的认知主体作用。如上所述,在传统的教学过程中一切都是由教师主宰:从教学内容、教学策略、教学方法、教学步骤甚至学生做的练习都是教师事先安排好的,学生只能被动地参与这个过程。而在多媒体计算机这样的交互式学习环境中学生则可以按照自己的学习基础、学习兴趣来选择所要学习的内容。如果教学软件设计制作得科学,连教学策略也可以选择,在教学过程中学生才是认知的主体,必须发挥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才能获得有效的认知,这种主动参与性就为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的发挥创造了良好的条件,从而使学生能真正成为认知主体。

就语文教学而言,学生积极主动的思维是实现教学的唯一途径,而建立具体的语文情境是形成学生进行自主思维的基础。例如,在小学语文教学技能训练课上,赏析《十里长街送总理》一文时,小学生理解不了人们崇敬爱戴、怀念的深厚感情。于是,老师在引导学生解释课题之后,便打开录音机,让学生倾听播音员在深沉的哀乐声中朗读课文的录音。在朗读“等灵车”时,老师映出“等灵车”的幻灯片,让学生边听边看人民等灵车时的情景,让学生感受人们焦急而又沉痛的心情;当朗读到“望灵车”一段时,老师又打出了预先自已设计的抽拉式幻灯片,显示灵车的情形和灵车缓缓前进的情景,让学生感受那庄严肃穆的气氛,初步体会人们眼睁睁望着灵车悲痛欲绝的心情,为学生情感的升华作了聚积。当朗读到“送灵车”时,又采用活动拉片演示人们追灵车时的情景,使课文声、情、图俱茂,相互融合,相互映衬,这样学生亲身体会到人们失去总理而撕心裂肺的心情,由于哀乐的渲染,加上幻灯的有机结合,学生的心随着播音员的话语而产生情感的变化,对肃然起敬。课文的范读录音播放完毕之后,老师没有立即讲授课文,而是又播放了《总理爱人民》这个录像片断,此时学生的情感再一次激发了,再一次产生了共鸣,得到了升华――啊,,你爱人民,人民更爱您!至此,老师即兴讲述课文,在技术媒体环境下,学生面对鲜活多变的认知材料、形象友好的人机交互接口,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被充分调动起来,学生对总理敬仰、爱戴和怀念之情油然而生。

二、多媒体及网络提供信息的丰富性有利于优化学生语文知识的意义建构

语文学习中学生完成语文知识的意义建构,必须达到四个层次:

①理解语义,是表层建构;

②领会语意,是深层建构;

③欣赏语境是语言的审美建构;

④形成语感,是语言能力的建构。

纵观上述四个层次,语文知识意义建构的完成,既依赖于主体自身的语文素养,也离不开学习信息的完备和充分。

多媒体技术具有集图像、声音、动画、文字等多种信息于一体的功能,其信息量之大、信息变更速度之快、信息资源共享性之高,都是过去任何一种媒体所无法比拟的,能把超大容量的、形式多样的语文资源智能化地整合在一起,在线帮助、在线翻译、超级链接等技术能让学生“即愤即启”、“即悱即发”,心想事成。对同一个学习目标,可以让学生既读文,又赏图,还看电影,更可以听演唱,甚至可以动手把学习内容进行艺术加工。

如《飞夺泸定桥》一课,重点是要让学生体会到红军战士飞夺泸定桥时不怕牺牲,勇往直前的革命精神,难点是学生没有泸定桥的感性认识及周围环境的感性认识,不知道泸定桥的结构和夺桥过桥时的危险。教学这一课的第六自然段时,老师先让学生朗读课文,映出幻灯片(复合),引导学生观察泸定桥的结构:只有13根铁链,两边各有两根,算是桥栏;底下并排9根,没有木板。然后又打开录音机,播放“震耳欲聋”的波涛声。还快速拉动活动拉片,显示出滔滔的江河水倾泻直下的情景,摹拟当时的地理环境的险要,使学生体会到泸定桥的地理位置的险要。此时,老师又让学生对照课文,研究为什么称“泸定桥”为“天险”,这时,在录音机中,又不断传出“嗒嗒嗒……”的机枪声,更渲染了当时紧张激烈的战斗气氛,突出夺泸定桥的艰难

课文的第七自然段是全文的重点和难点,最能体现文章的中心思想。在学习这段时,老师先提问:“红军战士怎样奋勇夺桥的?”然后让学生阅读课文,初步理解该自然段的情节后,再让学生看录象片。此时我播放的录象片中演示了二十二勇士奋勇夺桥的场景,并配有冲锋号、枪炮声、喊杀声等紧张、雄壮的音乐声,形象地再现了紧张激烈的战斗情境,从而加深了学生对课文的理解。由于老师恰当地使用多媒体,学生就仿佛置身于夺桥的情景,产生了身临其境的感觉,学生也自然而然地体会到红军战士英勇顽强、不怕牺牲、勇往直前的革命精神。在理解重点、难点,体会中心思想期间,由于播放了波涛轰鸣的声音,适时传出“嗒、嗒、嗒……”的机枪声,更渲染了当时紧张,激烈的战斗的气氛,学生也就很直观地理解了“震耳欲聋”的意思。由此看来,多媒体及网络技术提供信息的丰富性,能充分调动学生学习语文的积极性,促进学生主动地完成学习。

三、合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有利于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

计算机网络把多个终端连在一起,可以实现资源共享,甚至每一台机都可以完全使用另一台或多台机的磁盘、操作系统及全部应用软件。这种一体化的特性使语文教学既可以实施个别化教学的策略,也可以实施协作式教学策略。其中协作式教学策略要求为每位 同学提供对同一问题用多种不同观点进行观察比较和分析综合的机会,在学习过程中可采用竞争、协同、伙伴和角色扮演等多种不同的形式。利用网络进行协作式教学多采用竞争、协同、伙伴等形式。经过协作学习,最后互相补充,集思广益,对同一个问题得出较为全面、科学的认识。这样的协作式语文教学,使得每一位同学都要积极参与学习小组,都要有自己的观点、建议并与其他同学能即时进行交流,同时虚心听取他人的意见,吸纳或认同其他人的可取之处,对有疑义的地方坦率地提出自己的看法。这一切都可以在网上利用BBS或“聊天室”等实现,也可以通过网络室控制机的“代管”和“广播”功能实现。这样不但能潜移默化地培养学生的协作精神,而且能使学生学会合作,提高协作学习的能力。科学的发展证明,越是重大的发现和创新,越是离不开群体内的良好的协作。协作学习的能力也是一种科学能力。现代信息技术在语文课堂教学中的广泛运用,使教学活动实现了由传承式教学向创新式教学转变;由知识本位向能力本位的转变;由“教师本位”向“学生本位”的转变;由教师教的过程向学生学习的过程转变。随着教学活动过程的转变,使传统的师生关系也因信息网络的出现发生了实质性的变革,初步形成了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的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例如,学生在BBS上发表评论,这就无所谓是教师还是学生,作为一个学习或讨论问题的参与体,他心中无教师的权威性,让教师难堪时有发生,足以说明网络教学中师生关系的变化,大多是协作与商讨关系,师生是“同事”,是合作“伙伴”。

四、合理运用现代信息技术有利于启迪学生的创新思维

国际互联网是世界上最大的资源库,也是一种获取资源、推广资源、交流信息的最好工具。这种工具具有开放性,人人都可以对它创造性地使用;具有发散性,能一点对无数点;具有最大的可塑性,网络技术和网络带宽发展很快,网络资源成几何级数增长。语文教学中指导学生驾驭互联网这个工具熟练地使用网上的语文教学资源,能激发学生创造性地改进自己的学习方式,能最有效地培养学生搜索信息、选择信息、管理信息、分析加工及应用信息的能力。有了互联网这个工具,学生可以在全球范围内交流自己的作文,查找自己需要的资料,甚至可以建立自己的网站,这对学生的发散性思维、创造性思维的发展和信息能力的提高,其好处是不可估量的。

例如:在教学科学小品文《琥珀》时,教学的重点是理解科学家是怎样根据琥珀进行合理想象的,体会科学家想象的依据,以及推理的过程。上课前,教师制作了课件。

一是用多媒体再现课文内容。

二是将琥珀的样子、远古时代的环境、苍蝇和蜘蛛的行动及巧合、松脂球变成化石的经过、发现的过程制成若干个片断。

三是让学生画琥珀形成的逆推图。

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随时可以通过课件得到提示和帮助。如果在学习的过程中,学生对课文的内容还有些什么不理解,或没有看清楚,可以很方便地通过单击课件的交互按钮,重新进行阅读,查看,这样有利于学生独立地思考,有利于学生在学习中掌握默会知识。

所谓默会知识,是相对明确知识而言,是指不能言传,不能系统表述的那部份知识。根据专家的研究,人类的默会知识远远多于明确知识,默会知识与明确知识共同影响、决定着人们的思维。学生通过网络课件获得个别化指导,就能较快较好地把握了课文重点,理解了难点,从而在默会知识方面得到了强化,独立思考能力也得到了较好的培养。这可以从原来一些学习困难的学生身上体现出来,这些学生特别喜欢网络,一进入网络环境就充满生气,遇到困难,也一点不害怕,真是“多做多得”,从而在学习上有了较大的提高。情境,协作,会话和意义建构是学习中的四大要素,用这种教学思想指导教学,可以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满足学生的学习欲望,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五、现代信息技术与语文教学整合有利于全面提高语文教学效率

人的思维和内部心理活动是联想式、跳跃式的,如同人脑神经系统的网状结构,一个神经兴奋点能马上引起与其他神经元的关联,神经兴奋点亦因此不断转移。一个人经过一段时间的思考以后再内省一下,常常有考虑了很多的问题和一个问题考虑了很多方面的感觉。多媒体及网络对信息资源的组织,具有超文本(或说超媒体)特性,即不是按线性结构组织信息,而是按立体网状结构组织信息。信息的提取者根据需要选择切入点进入了信息库,那么这个切入点将与其他一切相关的信息点建立关联,计算机就能最快、最全、最新、最方便地为你提供信息。这个特性如同人脑的思维方式,是很人性化的。这个特性应用于语文教学,将显著地提高语文教学效率。因为语文学科的综合性最强,内容覆盖面广,被戏称为“模模糊糊一大片”,不像数学“清清楚楚一条线”。之所以“模模糊糊”,是因为靠教师和学生人为地组织学习资料和学习任务,常常是参考、辞典、文选、图集、故事、典故一大堆,令人无所适从;拼音、识字、学词、析句、思想教育一大路,容易顾此失彼。而多媒体及网络技术对这些资源和任务的管理却清清楚楚,有机关联,让你操作起来得心应手。“若欲工其事,必先利其器”。只要课件编制得好,或利用多媒体及网络技术熟练,语文教学必将事半功倍。

网络是新型的传递信息的手段,打破了时空与地域的界限,它的财富面向所有人,任何人都可以站在前人的肩膀上前进。过去教师备课受条件限制,不易得到最新、最实用的信息资料,不能满足学生的需要。随着校园网的建成,互联网的开通,绝大多数教师实现了“无纸化”备课和“无粉笔化”上课。对于“a、o、e”这样的拼音字母,虽然有些学生在幼儿园、学前班已经学过,但是这几个音怎样才能发得标准,对他们来说却是陌生的。因此在教学中首先应该做的是利用现代教育技术的特长,采用新颖的教学内容、教学媒体和教学方法激发学生学习拼音的兴趣,调动他们的主动积极性。比如有位教师在教“a”这个拼音字母的时候,就通过小孩子在感情是最依赖,生活中最亲近的一张妈妈的幻灯片,先把孩子的兴趣激发起来再加上一张字母发音口形对照的幻灯片和教师本人的示范发音、带读,引导学生悟出该字母的发音正确与否与口形有很大关系的道理,从而让学生正确掌握这个字母的发音方法。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善于激发学生的兴趣,会令我们的拼音教学事半功倍。

总之,多媒体和网络技术的发展,以图文声像并茂的媒体资源,激发了学生的兴趣,提高了教学效率;创造人机交互协作的学习环境,尊重了学生的个性体验发挥了超时空交流的网络优势,重视学生实践获得素养,从而促进了语文教学的改革与创新。

[参考文献]

[1]史可卿,现代信息技术在教学中的应用研究,中央广播电视大学出版社,2009年11月出版。

[2]李兆君,高铁刚,陈莹,臧晶晶,中小学教师信息化教学培训教材:信息技术环境下课堂教学模式的理论与方法,清华大学出版社,2011-04出版。

[3]吴忠豪小学语文课程与教学论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年4月出版。

上一篇:VCG机制研究述评 下一篇:浅析展示空间设计光环境的营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