VCG机制研究述评

时间:2022-09-10 12:59:56

VCG机制研究述评

[摘要]文章追溯了VCG机制的理论沿袭过程,探讨VCG机制应用的局限性,以期从机制设计的角度为我国公共产品供给、城乡统筹发展和环境保护等重大问题提供有益的解决思路。

[关键词]VCG机制:公共产品:机制设计

一、理论内涵

VCG机制就是为了实现公共产品有效率的供给和分配,针对具有拟线性偏好的消费者,为激励其真实地表露对于公共产品的偏好而设计的一种机制。

二、理论渊源

VCG机制的形成经历了三个阶段:

(一)“二级密封价格拍卖”机制

W.Vickrey(1961)指出对于某一种单件(不可分割)的商品,存在着很多潜在的购买者,通过拍卖来出售,很容易证明如果利用以下机制,每位潜在的购买者都会表露出他对该商品的真实估值:要求每位潜在的购买者把他的出价放在一个密封的信封中,并告知该商品将卖给出价最高的人,而售价是仅次于最高出价的那个价格。这种拍卖机制被称为“二级密封价格拍卖”机制,也被称为“Vickrey拍卖”机制。

(二)“克拉克税”

E.H.Clarke(1971)将Vickrey拍卖机制推广到了一般的情形,并将其应用于公共产品的供给、分配中。通过对公共产品的消费者征收惩罚性的“克拉克税”激励其真实表露对于公共产品的偏好,以实现公共产品有效率的供给,这一思想来源于庇古税的启发,主要用于决策某项公共产品是否应该被供给。

(三)格罗夫斯机制

T.Groves(1973)在两位学者研究的基础上,为政府引导企业设计了一套有效的激励补偿机制,通过证明得出,公司的存在会增加公共产品的供给量,而公司对公共产品的偏好显示所付的边际税额应等于公共产品的边际成本与除该公司以外的所有公共产品的消费者所获收益之间的差额。

三位学者所提出的机制都是通过激励机制的设计引导消费者真实表露偏好以解决公共产品的供给和分配效率问题,因此被糅合为“VCG机制”。

三、研究现状

目前对于VCG机制的研究,国内外的方向完全不同:

(一)国外研究现状

Holzman,Kfir-Dahav,Monderer,Tennenhohz(2003)证明当公共产品的潜在购买者至少有三个人时,运用VCG机制得到的事后均衡,并不是一个均衡,而是多个均衡的集合。

Kiho Yoon(2007)指出可以通过收取机制参与费用事先平衡预算,弥补财政赤字,由于消费者可以自行决定是否支付该费用以获得参与权,因而具有暂时的个体理性,这种被修正后的机制被称为“参与式VCG机制”(the participatory VCG mechanism)。

Gershkov,Moldovanu(2008)在对VCG机制全面分析的基础上,指出VCG机制虽然是唯一能够实现可辨、激励相容和有效率的设计机制,但最后的实施效果并未达到帕累托效率要求的预算平衡,政府赤字或是盈余应该由谁来分担,或是来分享,始终是一个令人困惑的问题。为实现预算平衡,我们应当选择另一个较弱的激励相容机制――Bayesian激励相容。

(二)国内研究现状

郝春虹(2002)引入了Groves和Clarke的税收激励机制,指出由于公共产品的特殊性,市场机制、公共选择理论的投票机制以及拍卖方式都不能有效解决公共产品的有效供给,只有设置合理的税制,才能激励消费者个人显示真实偏好,实现公共产品最优供给。

黄家和(2004)对公共品这一特殊的商品范畴作了简要探讨,分析了公共品出现供给难题的原因。通过对传统西方经济学中关于公共品供给理论的简要回顾,在借鉴了克拉克关于最优税制的设计方法的基础上,提出了一套关于公共品供给管理的设计方案。

杨依山(2009)运用Groves-Clarke机制和Dixit-Olson模型对公平与效率这两个目标同时兼顾的可能性进行探讨。经过分析,得出结论:在理论上,公平与效率两个目标可以完全兼顾;不过若将现实的制度和人性引入分析后发现,在当今现实中这个完美的结合点是不存在的。

四、现实意义与局限性

VCG机制为个人显示真实偏好提供了良好的约束机制,具有普遍的现实意义。但到目前为止,这一机制仍停留在抽象的理论探讨上,操作性较差,主要源于以下问题的存在:

(一)体制约束

体制对于VCG体制的现实约束表现在两个方面:

第一,民利与机制设计的协同,使得机制的实施在集权国家无法超脱于行政执行的范式。

第二,国际框架内机制设计失效,这是由于任何机制设计理论的现实应用必然是在某一体制之下才能发挥良好的作用,才能对参与者形成宪法约束下的执行力。

(二)运行成本高

如果真的将这一机制应用于实践,必定要付出高昂的管理成本代价,这在很大程度上降低了使用该机制的效用。

(三)容易造成公平与效率的损失

这一机制忽略了收入平等问题。因为边际税额由谁(穷人还是富人)缴纳并不影响这一机制的运行,而这一机制的正常运行可能加剧了分配的不平等,牺牲了公平又不一定带来效率。

(四)容易形成消费者之间或消费者与公共部门的博弈

由于消费者个人之间容易私下达成协议,可能会相互勾结形成利益联合体,选择对自己有利的策略。这一点也极大地削弱了这一机制应有的效力。

五、结束语

文章通过对公共产品供给理论领域的重要思想――VCG机制的深入研读,对机制的深刻内涵、发展历程、研究现状等进行了综述,认为VCG机制建立在占优策略均衡的概念之上,能够促使消费者从自身最大利益出发而显示真实偏好,因此为企业、国家和国际间的公共产品的供给和分配效率的实现提供了有益的研究方法。但是由于机制设计自身固有的缺陷,VCG机制在实践中尚未被接纳,仍停留在理论研究阶段。然而,我们也应当相信,任何经济理论的形成必然要在实践中不断检验,修正,最终才能完善并实现其现实意义,因此对于该机制的具体应用和修正的研究将成为笔者日后研究的主要方向。

上一篇:浅析医院信息系统容灾与数据备份 下一篇:浅谈现代信息技术对语文教学改革的促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