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新区与文化建设岂能本末倒置?

时间:2022-08-04 01:38:59

大学新区与文化建设岂能本末倒置?

文化的重要,迫使我们不得不审视大学文化的现状

我们不否认大学具有一定的政治属性、经济属性,但就整体而言,在大学体内流淌着的还是文化的血液。如果说当前大学存在文化危机的话,最大的危机就是一些大学出于对市场利益过分的追求而对文化建设的漠视。

我们试提出如下问题:我们的大学还常常谈理想吗?我们是否时时在思考什么是大学的使命、大学的精神、大学的责任等等反映大学价值选择的严肃问题?当我们决定借巨款修建新楼、新区时,是否想到应该以同样的方式去解决关乎大学质量和命运的学科和人才建设问题?我们在办学理念上能够视学生为大学之根本,并以学生为中心为他们的健康成长、成才不惜代价努力营造优良的育人环境吗?我们有尊重教师并努力培育名师的文化自觉吗?在专业知识和技能上我们可以指导学生,在诸如社会责任、社会诚信、社会正义等公民道德教育上,我们有资格教育学生和影响社会吗?我们的学生热爱大学并视其为自己的精神家园、心灵故乡吗?如果回答多是否定的,那就应该承认我们现在确实漠视了大学的文化建设。

我国人力资源开发水平还比较落后,国家决定扩大高等教育的规模,于是扩充大学发展的空间、改善大学的办学条件成为必要。近几年来,各地高校都热衷于大学新区的建设。如同各地经济开发区和技术开发区的建设有利于当地经济的发展一样,大学新区的建设无疑也有利于当地高等教育的发展。但若以冷静的眼光去审视大学新区扩建现象,笔者以为有些问题值得研究和注意。

首先,扩大大学规模是否就一定要建新校区?笔者在2001-2002年受聘英国伦敦大学教育学院客座研究员期间,访问过牛津、剑桥和伦敦大学等一批英国著名大学,发现这些大学并没有规模宏大的校园,也没有现代化的新建筑,有的学校仅有若干座百年老建筑,这并不妨碍学生数量的不断增长。牛津大学和剑桥大学各有几十所学院分布在牛津和剑桥两座城市之中,城市就是大学,大学就是城市。在欧洲,这种大学布局十分普遍。这给我们一个启示,我们大学的扩展,何以不能以学院为单位扩建,为什么非要在老校区之外重复建设一个功能相近的新校区?英国有位大学校长考察某省高校,一座仅有极少师生在上课的体育大楼使他连连感叹中国大学办学条件的优越和资源的浪费。然而他哪里知道,就在该大学新区,一座更为气派的体育大楼蓝图已定、修建在即。当看到一些地方大学动辄融资数亿大建新校区时,人们有理由怀疑,每年几千万利息的高额负债,仅凭政府的有限投入和学费的有限收入何时能还得起?背负重债的大学,还能安心于自己的教学科研本分吗?还有足够的经费来确保有质量的人才培养吗?

其二,还是大学文化的问题。在一片土地上投入巨资建立一片楼房,就是一所大学吗?显然不是。大楼不是不重要,但绝非大学的全部,更非大学的目的。在大学规模的扩张中,如果新校区建设是大学发展迈出的左脚的话,那么也必须紧接着迈出右脚,即文化。没有文化的滋润护养,大学就不会有质量,就站不稳。这使我想起顾明远先生的一段话:一般的大学尽管房子盖得非常漂亮,硬件非常好,但总觉得缺少了一种什么东西,这种东西就是文化的气氛。不少大学新区缺少的正是应有的文化气息。欧洲的许多世界名校,并没有宏伟壮丽的大门,也没有集中的现代建筑,甚至没有硕大的草坪,不少大学的学院分散在整个城市内,然而一旦走进他们的院落或大楼,无不感受到一种唯有学府才特有的知识殿堂的庄严、肃穆和凝重。那里的每一个廊柱,每一个雕像,每一张布告,都散发出它的历史,它的身份。

其三,大学必须有自己的个性,一种历史沉淀上建立起来的个性。可以说大学的个性特色就是大学的文化,它是不能与大学的历史割裂开来的。一个大学新区不仅要把一个物质的大学搬过去,更重要的是要把反映大学个性特色的文化在新区发扬光大,以保证大学的文化和历史一脉相承。大学新区能否神似其本部,取决于大学原有的文化传统、文化性格能否浸透于新区,并逐渐成为新区的文化精神和文化自觉。所以,不重视文化精神的传承,以为在新校园内建立若干所谓文化标志性建筑就有了文化,那只是在做表面文章。

其四,大学新区的建设还是本着勤俭建校、量力而行的原则为好。勤俭建校也是大学应当弘扬的一种求真务实的文化传统。大学目前不是、将来也不可能成为营利性组织,在新校区建设上盲目跟进、盲目求大,实在有悖于大学的根本。在这个问题上,大学领导人有必要回顾西南联大的历史,这所在抗战时期由北大、清华、南开三所大学合并而成的大学,在经费奇缺、饥贫交加的困苦环境里,凭借坚韧不拔的民族精神、崇高的历史使命感和刚毅的群体意志,战胜艰难困苦,培养了许多国家精英和世界俊杰,其文化精神实在是中国大学永远的楷模。

上一篇:中等职业学校“乱班”现象的背后 下一篇:大学生炒股,狂热背后应有的理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