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古筝流派的风格特点

时间:2022-08-04 01:30:02

浅谈古筝流派的风格特点

摘 要:古筝作为我国历史悠久的弹拨乐器,两千多年来,古筝的流传已遍及祖国各地乃至海外。在传播与传承的过程中,因地域环境、政治经济、语言文化及民俗民风等诸多因素影响,特别是与各地民间音乐的融合,逐渐派生和形成了各种具有不同音韵、演奏技巧和浓郁地方色彩的流派、曲目等。

关键词:古筝流派;流派形成;筝曲;风格特点

中图分类号:J632.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2596(2016)09-0194-03

古筝是我国最为古老的、发展历史最为久远的弹拨乐器之一,距今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由于古筝具有自身独特的音色与音韵特点,音色优美,音域宽广,演奏技巧丰富,具有很强的表现力,它那浓郁的韵味,别具一格的演奏技法,是其它任何乐器所不能替代的。这一古老的民族乐器和其他姊妹乐器一样,在祖国的文化宝库中被保留下来,并得以新生。在民间由于地域的不同,筝受当地民歌、戏曲、说唱等艺术的影响,形成了以不同音韵特点和独特演奏技巧为特色的地方流派。近代具有代表性的流派以山东筝派、河南筝派、潮州筝派、客家筝派、浙江筝派最具影响力。河南筝派拥有大量极具地方特色的代表性筝曲。其主要来自于大调曲子和板头曲两部分,音乐明朗粗狂、泼辣高亢,富有独特的韵味同时河南筝乐对近代古筝的创作也具有深远影响。……

一、古筝流派形成的原因

随着古代人类文明历史的进程,战争、迁徙等,已经成为中华大地流传最广的民族乐器之一。古筝音乐行为作为一种时间活动,与地理环境之间有着密切的关系。在音乐艺术领域内,由于生成背景、创作方式、传播手段乃至价值取向的不同,各类音乐对于自然环境的依赖程度或者说与地理的关系之深浅、疏密也就存在着差别。因此地域的自然、气候与地理的形成都有着潜移默化的影响。我国广阔的地域和复杂的地貌,为不同地区文化类型的发展提供了充裕的条件。我国北方属高山气候,寒风凛冽;南方风景秀丽,气候温和,这就造成了人们性格气质,生活习惯、民风民俗的差异,在音乐上就有了南北音乐风格的差异,就形成了刚健有力的北派和婉转明快的南派。但仍可以更细致的分为九大流派。

由此我们可以看出,古筝音乐的流派是以地方色彩和演奏手法的差异来划分的。现今中国古筝的主要流派有以下九个:陕西筝派、河南筝派、山东筝派、浙江筝派、潮州筝派、客家筝派、福建筝派、蒙古筝派、朝鲜筝派。由于蒙古筝和朝鲜筝与其它筝派的各方面差异较大,又是具有少数民族特色的乐器,所以对古筝音乐整体的发展有一定的影响。

二、古筝流派的风格特点

(一)陕西筝派

陕西筝:陕西地区是中国筝的发源地,但现在“真秦之声”的筝乐却几乎近于绝响,这里有丰富多彩的戏曲和民间音乐,其间传统的惯用乐器均不为少,但唯独无筝或极少用筝;只有在榆林地区才用筝作为伴奏乐器,跟洋琴、琵琶、三弦一起在榆林小曲的伴奏中出现。

1957年,榆林筝名家白葆金参加了全国的民间音乐调演和陕西省第三届民间戏曲汇演,并独奏了《掐蒜苔》、《小小船》筝曲。1961年全国古筝教材会议在西安召开以及会议对陕西迷胡筝曲的肯定,都对秦筝在陕西的发展起了有力的促进作用。后来涌现了象《秦桑曲》、《姜女泪》、《香山射鼓》、《三秦欢歌》、《绣金匾》等优秀的陕西风格筝曲。

陕西风格筝曲的鲜明特色,首先是音律上的特殊性和二个变音的游移性。七声音阶中的四级音编高,七级音偏低。所谓偏,当然不是半个音。这两个音又游移不定。一般来说,是向下滑动紧靠下一级音的;其次,在旋律进行上,一般是上行跳进,下行级进的。第三,在弹奏时的左手按弦,使用大指较多,这是出于旋律进行需要而必然使用的技术。第四,风格细腻,委婉中多悲怨;慷慨急楚,激越中有抒情。已故著名浙派筝家王巽之先生谈古筝流派时说“陕西派多抒情”,说明了陕西筝曲的风格特点。

(二)河南筝派

河南筝:从《史记》、《汉书》中所记载的文字来看,筝在秦汉两代已有相当普遍的发展。在东汉,光武帝建都洛阳,而北宋建都汴梁(即今之开封),都是在河南地区,而在这个地区早就流行着民间音乐“郑卫之音”,秦筝随着迁都流入河南,和当地民间音乐“郑卫之音”融合发展成为后世有名的中州古调。

河南筝的曲目直接来自民间说唱音乐和戏曲音乐。河南曲子是历史悠久的民间说唱音乐,清以后衰落了,只有南阳地区还十分兴旺,所以又称之为南阳鼓子曲。它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带有唱词的“牌子曲”和纯器乐的“板头曲”,筝是其中重要的伴奏乐器,同时,也脱离说唱而独立演奏。现存河南筝派的代表性曲目,几乎毫无例外的都是河南曲子的板头曲与牌子曲。过去,艺人相见,就经常首先演奏一首板头曲以会知音,并借伯牙与子期的故事易名为《高山流水》。

(三)山东筝派

山东筝:它的流传主要在包括郓城和鄄城在内的菏泽地区,和鲁西的聊城地区,特别是菏泽地区的民间音乐甚为流行,被人们誉为“筝琴之乡”,出过不少民间说唱、戏曲和民间器乐的演奏人才。这两个地区的古筝传授系统不同,曲目也不相同,但传统古曲大都是长度为六十八板的“八板体”结构的标题性乐曲,在演奏技法上也无很大差异。聊城地区的古筝传人和古曲数量较少,它的传统筝曲主要是聊城地区临清县金郝庄的金灼南先生和金以埙先生传下来的。由于聊城地区的传统筝曲未能在山东和全国范围内流传,它的历史、传谱等尚待进一步整理、发掘,故人们对于“山东筝”的概念,习惯上只指菏泽地区的古筝。

山东筝曲多和山东琴书、民间音乐有直接联系,曲子多为宫调式,以板编组而成。其中一部分是作为琴书的前奏出现的琴曲,跟河南板头曲相似,有六十八板“大板曲”,橡《汉宫秋月》、《鸿雁捎书》等都是;在民间常常用套曲联奏的形式来表现多侧面的音乐形象,《琴韵》、《风摆翠竹》、《夜静銮铃》、《书韵》这四首小曲就是作为联缀演奏的套曲,五十年代曾被加上《高山流水》的大标题并在全国流行。另外,也有由山东琴书的唱腔和曲牌演变而来的,如《凤翔歌》、《叠断桥》。

(四)浙江筝派

浙江筝:即武林筝,又称杭筝,流行于浙江、江苏一带。演奏特点有“大指摇”、“快四点”、“夹弹”、“提弦”等技法,并借鉴、学习、融汇了琵琶、三弦、扬琴乃至西洋乐器的演奏技法。

浙江筝曲和江南丝竹有着密切的联系,曲目有许多是相同的。江南丝竹明朗、细腻、绮丽、幽雅,在浙江筝曲中,像《云庆》、《四合如意》等比较多地保留了江南丝竹音乐早期的形态,有清香的泥土气息,“四点”手法的运用也不少,它以明朗的音色和轻快的节奏,速写了一幅幅江南水乡的民俗画。

浙江筝曲《高山流水》和古琴曲《高山流水》在曲调上毫无共同之处,只是同名异曲而已。在其他流派的筝曲中,如河南《南阳板头曲》有称之为《高山流水》的;山东的《琴韵》、《风摆翠竹》、《夜静銮铃》、《书韵》四个小曲的联奏,有称《四段曲》、《四段锦》的,亦有称《高山流水》的。

(五)潮州筝派

潮洲筝:流传于广东潮州一带,音乐结构特殊,旋法别具一格。筝能自成一格而有别于其他乐器,至为重要的就是左手按滑音的变化,即所谓以韵补声,舍此,则很难言筝乐的流派和发展。在潮筝中,这一手法的运用可以说是到了十分绝妙的地步。实际上就是弹筝时通过左手按音的变化,以达到几种音阶和调式的组合形式,而且音律也不同于十二平均律和其他地方的民间音乐。

在民间,用筝等拨弦乐器来演奏古乐“诗谱”称为弦诗乐。《柳青娘》是该诗乐中最为流行的一首乐曲,它虽不属大套曲,但它包括“轻六”、“重六”、“活五”和“轻三重六”四种调,曲调又优美,极具潮乐的特色,在潮乐中称之为“弦诗母”,意即乐曲之母。在学习潮筝时,《柳青娘》是必不可少的曲目。此外,像《寒鸦戏水》、《月儿高》、《锦上添花》等也都是潮筝中常用的曲目。

(六)客家筝派

客家筝:即广东汉乐筝曲,是广东优秀传统音乐之一。广东汉乐的历史源远流长,相传它是在晋安帝九年(公元405年)至宋亡前后一段漫长的历史时期中,随着中原一带人民多次南迁带来了古朴的“中州古调”和“汉皋旧谱”,跟当地的音乐、语言、习俗相结合后,逐渐形成了一种具有独特风格的音乐,当地人称之为客家音乐,或外江弦、儒家乐,多在广东东部地区包括梅县、惠阳、韶关等部分地区流行,此外在赣南、闽西南、潮汕、台湾以及国外有华裔的地方也很流行。

广东汉乐的古筝演奏有久远的历史,它是以《汉皋旧谱》(即汉调音乐)为主要依据,受当地风格及方言影响而形成了文静含蓄的风格。客家筝曲是由客家音乐中“丝弦音乐”的合奏形式(由古筝、琵琶、椰胡、洞箫组合的小合奏),经过历代客家筝人的丰富、充实、发展、提炼而逐渐形成的独奏曲。

客家筝曲以古朴优美、典雅大方见长,《出水莲》可以说是这一艺术风格的典型代表之一。串调板无定数,具有戏曲音乐的特点。为了便于乐曲调性的掌握、技法的运用以及乐曲内容的发挥,又将乐曲分类为“软套”、“硬套”和“反线”。

(七)福建筝派

福建筝:流行于闽南语系和客家语系的漳浦县、云霄县、东山县、诏安县、上杭县、永定县等闽西南诸县份,习惯称福建筝为“闽南筝”。自宋末明初至同治年间,古筝已在福建各地长期流行着。

从明末清初到民国初年,闽西南各县盛行着一种民间器乐合奏,诏安县称为“古乐合奏”,云霄县称为“合乐”,东山县称为“和乐”,闽西各地多称为“汉乐串”。这种民间器乐演奏形式的最突出特点是,以古筝做为主奏乐器,领头定拍,尤其在诏安和云霄两县最为讲究。

福建“古乐合奏”的历史,实际上就是闽筝史,“古乐合奏”以古筝为主奏的演奏形式,相似于河南板头的“中州古乐”和“弦索雅乐”,可以说,闽南筝和河南筝、山东筝、客家筝、潮州筝,武林筝是同源分流,都可能是出始于古老的秦筝。

(八)蒙古筝派

蒙古筝:即雅托葛,流行在我国锡林郭勒、伊克昭盟一带古老的民族乐器,表现力十分丰富,其结构、定弦法、演奏风格均区别于汉族古筝。

雅托葛历来用于蒙古民歌伴奏或自弹自唱。因此,它的演奏风格和技巧有许多是从蒙古民歌的演唱中吸收进来的,当然也吸收了一些其它蒙族乐器(如:马头琴、四胡、三弦)的表现手法,逐渐形成了地区特点。

锡盟一带的民歌特点是高昂、开阔、奔放。锡盟的弹筝艺人们除演奏一些当地的民歌之外,还演奏一些“阿斯尔”、“八音”之类的民间乐曲。据说,“阿斯尔”乐曲的形式最初(清朝初期)还是个民歌的前奏(间奏)曲,后来逐渐发展、演变成为一套独奏乐曲(也叫宴乐)。

伊盟一带的民歌非常丰富,故有“鄂尔多斯歌海”美称。这个地区的民歌情绪欢快、节奏明朗、旋律音程的跳跃性大,载歌载舞是他们的主要特点。

(九)朝鲜筝派

伽琴,朝鲜族拨弦乐器,形似筝,相传公元6世纪时已流传于朝鲜新罗南方的伽国。

伽琴流行于朝鲜和中国吉林、辽宁、黑龙江、内蒙古、河北等地的朝鲜族居住区,相传系公元6世纪朝鲜伽国嘉悉王仿中国筝所制。其形似筝,有12、13或15根丝弦,弦下设柱,可移动调音,五声音阶定弦。原有雅乐伽琴和俗乐伽琴之分,前者比后者宽、长。演奏时,琴身较大者置于桌上;琴身较小者,左端置于琴架,右端置于奏者右腿。演奏方法与筝相近。

伽琴常用于女声弹唱和独奏。中国朝鲜族的伽琴,于19世纪末由朝鲜传入。20世纪60年代后出现了改革伽琴,扩大音箱,增加弦数,并按七声音阶定弦。

三、结束语

有着二千多年历史的中国古筝,近来随着各流派之间交流的不断增加,似乎各流派之间,从筝的形式、演奏方法、筝曲创作、风格特征等有着弱化的趋势。这将对繁荣我国的古筝事业发挥更多的作用。以它们独有的风采屹立于祖国的各派之林。

参考文献:

〔1〕袁静芳.民族器乐[M].北京: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1987.

〔2〕杨荫浏.中国古代音乐史稿[M].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1981.

〔3〕成公亮.山东派古筝艺术[M].上海:上海音乐出版社,2001.

〔4〕李萌.民间筝曲四十首[M].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1992.

〔5〕《中国音乐词典》编辑部.中国音乐词典[M].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1985.

上一篇:大学生的法律地位研究 下一篇:浅析商业秘密的司法保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