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世纪70年代的日本经济更值得关注和借鉴

时间:2022-08-04 11:06:43

20世纪70年代的日本经济更值得关注和借鉴

一、我国经济现状与日本上世纪70年代经济的相似之处

(一)经济发展阶段与增长模式相近首先,处在较为相似的发展阶段。日本从1955年到1973年保持18年之久的长期高速增长。1968年,日本从数量上完成了追赶欧美的任务。上世纪70年代初,GDP总量居世界第三位,人均GDP是4000美元。实际上,70年代初日本已经完成工业化化目标,跨入了成熟阶段的门槛,要比我国现在所处的阶段还要前进一步。但是,从整体的经济实力和经济质量上看,当时日本仅仅是在“大量生产和大量消费”体制下,实现了大路货生产的世界一流水平。一些高端的产品,比如计算机、高级精密仪器、精密机床、高级汽车等还无法和美国、欧洲相比。而80年代中期,日本在上述领域已赶上甚至超过欧美。我国现在已成为“世界工厂”,钢产量、煤产量以及中低端家电产品世界第一,劳动密集型的服装等还是出口主导产品,但在高端、高技术含量和高附加值产品方面并没有优势。所以,相对来说,与70年代的日本比较接近。其次,增长模式也差不多,都比较粗放。当时日本的增长主要依靠设备投资和出口牵引。民间企业设备投资增长率在1973年和1974年曾高达20%。外贸出口增长率,1971年为19.8%,1973年~1974年受石油危机的影响增速减缓,但1975年又达到17%。这一点和我国现在的状况也比较类似。而80年代中期,日本经济发展以内需主导,特别是消费主导的特色已十分明显。再者,就是严重的公害问题。日本由于长期追求高速增长,结果导致环境的破坏和公害的泛滥,以至于在70年代初出现了震惊世界的“四大公害诉讼”事件。我国现在的环境状况不容乐观,甚至比日本当时的状况还要糟。而80年代中期,日本已不存在明显的环境问题。

(二)面临的国际环境比较接近首先,是对美贸易顺差增大并在外压之下汇率升值。自1965年以来,日本对美贸易顺差不断增加,外汇储备从1970年的44亿美元猛升到1971年的154亿美元,一年增长了约4倍。在这种背景下,日美贸易摩擦不断,美国强烈要求日本开放市场,提高日元汇率。1971年8月中旬,时任美国总统的尼克松,突然宣布美元对黄金不挂钩,要求包括日本在内的西方各国货币升值,结果导致布雷顿森体系崩溃。日本将这一事件与石油危机冲击相并列,称其为“尼克松冲击”。1971年年底在美国举行了西方10国财长会谈,美国财长要求日元升值25%。迫于压力日本不得不宣布实行浮动汇率,日元从1美元兑换360日元升至308日元,升值幅度为16.88%。自1949年以来日本一直实行固定汇率制,1美元兑换560日元的低汇率已持续22年。对日本来说,这是第一次在美国逼迫下的升值。我国目前也面临对美贸易不平衡问题,由于顺差过大,导致外汇储备不断增加,现已超过1.3万亿美元。我国现在实行自主的人民币汇率改革,但也不能完全排除来自国际的压力因素。其次,国际油价上涨问题。战后初次油价大幅度上涨始于1973年10月爆发的第一次石油危机,油价从过去的每桶2.8美元涨到11美元,涨幅达4倍。而现在国际油价攀升趋势是尽人皆知的,突破每桶100美元只是时间问题。日本所需的石油百分之百依赖进口,我国现在石油进口依赖度也接近50%。石油的战略意义对两国同样重要,而石油涨价所带来的课题也同样严峻。

(三)国内经济形势比较类似第一,资产价格暴涨。上世纪70年代初,为了消除日元升值可能带来的消极影响,日本政府采取了扩大内需的政策。1972年,时任首相田中角荣发表了著名的《日本列岛改造论》,提出到1985年期间保持年平均10%的经济增长率,要在全国建设众多的25万人口规模的城市,对国土进行全方位的大规模开发。在“列岛改造热”的氛围下,股市和地价飞涨。日经平均股指从1970年12月的平均1987点猛升至1973年1月的5256点,短短25个月上升2.65倍;1971年~1975年的5年间地价上涨1.93倍。列岛改造的风潮和我国现在的无序开发也颇为相似。第二,国内通货膨胀。与80年代中期的低物价相比,70年代初日本却出现了严重的通货膨胀。由于石油上涨,很快带动国内的物价上涨,1974年进口物价上涨66.3%,受其影响CPI上升了24.5%。当时发生了许多哄抢商品和囤积居奇的事件。我国现在物价的上涨也是受到了来源于国际能源、资源、粮价上涨的影响。

二、日本采取的政策措施值得借鉴

针对恶性通货膨胀,时任藏相福田纠夫首先说服田中角荣首相叫停“日本列岛改造计划”,并迅速出台强硬的抑制政策。首先是对石油产品等进行价格统制。其次是采取紧缩的财政和金融政策。从1973年4月至1974年3月,政府两次推迟公共事业计划的实施时间;央行先后四次提息,央行再贴现率从4.5%一直调高至9.0%;五次提高银行存款准备金。其三是强化“窗口指导”。所谓“窗口指导”是指央行根据宏观经济形势对民间金融机构贷款规模进行的指导和规制,它始终是日本传统金融政策的一种补充手段,有时甚至比传统金融手段更奏效。1973年7月以后,将规制对象从城市银行扩大到地方银行、长期信用银行以及互助银行,甚至对外国银行也进行了严格规制。其结果,城市银行的贷款额在1973年4月~6月停止增长,7月~9月转为负增长,10月―12月资产资金供给总额也开始下降。物价得到控制,1978年CPI终于降至3.8%的正常水平。

第一次石油危机爆发后,迫使日本加速调整产业结构。日本从治理恶性通货膨胀入手,调整产业结构,大力开发节能技术,开发新能源,企业开展瘦身运动,终于克服了石油危机,迎来了经济发展的新高潮。工业化发展的重点从基础材料型产业向汽车、机械、电子加工等组装型产业转移。日本这次产业结构调整非常成功。据原兴业银行的调查,在1973年以后的10年中,日本实际GNP增长47%,而一次能源的消耗量只增长了17%,单位GNP的石油消耗量下降了一半。在降低重化学工业比重的同时,能耗较低的电子、家电产业,特别是汽车等技术含量比较高的产业得到迅速发展,平均水平超过美国。在进行产业结构调整的同时,大力开发节能技术、新能源和石油替代技术。日本分别于1974年6月和1978年4月提出了“日光计划”和“月光计划”。前者是太阳能、煤能、地热和氢能等新能源开发计划。后者强化对节能技术的研究与开发,提高能源转换效率,回收和利用尚未被利用的能源。值得一提的是,在“摆脱石油”的战略中,核电的发展最具成效。1970年日本核电站仅有3座,到1980年达到21座,90年代中期以来核电已占到整个电力能源的30%左右。此外,鼓励和支持生产厂家通过技术创新的手段,尽量降低家用电器的耗电量。目前日本的太阳能发电、蓄电池等技术以及其他节能技术在世界居领先地位,其基础都是在70年代打下的。值得注意的是,日本的节能战略一直影响到现在。2004年,日本的GDP占世界的16%,而一次能源消费仅占世界的5.3%。与此相比,我国的GDP占世界的5%左右,而一次能源消费占世界的10%强,单位GDP的能耗,约为日本的10倍。这一时期也是日本治理公害和保护环境力度最大的时期。在1970年的临时国会上一举通过十四部公害与环境相关法律,那一届国会也因此被称为“反公害国会”。1971年设立环境厅,统一管理全国的公害治理和环境保护事宜。在国民、企业和政府的共同努力下,上世纪80年代初期,日本的环境问题基本得到解决,并得到国际社会的认可。事实上,我国也提出了与日本上世纪70年代初中期相似的政策和理念。例如转变发展方式、节能减排、构筑循环型经济,特别是党的十七大再次强调科学发展观的思想等等。这些政策无论从政策本身还是采取这种政策的背景,与日本当年都有相似性。

总之,日本在成功遏制恶性通贷膨胀、摆脱石油危机、治理公害、保护环境等方面的经验对我国来说更具有现实的借鉴意义。

(摘自2008年第3期《前线》)

上一篇:从全球视野预测我国国防费走势 下一篇:北京奥运能否诞生人文新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