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现代学徒制”的高职印刷技术专业课程体系构建

时间:2022-08-04 10:25:49

基于“现代学徒制”的高职印刷技术专业课程体系构建

摘 要:现代学徒制是通过学校与企业、师傅与教师之间的合作,提高学生操作技能的一种人才培养模式。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模式体现两个重要的主体即学校和企业,这种人才培养模式要想在高职人才培养中取得较好的效果,必须发挥学校和企业应有的优势,将学校的教育模式与企业的工作方式相结合,深化校企合作,校企共同制定学习内容、学习计划,分工协作,共同完成人才培养。

关键词:印刷技术;课程体系;和谐构建

一、印刷技术专业课程体系建设现状

(一)课程体系的设置还未完全摆脱传统学科体系的束缚

大部分高职院校课程体系的设置并未依据就业岗位、工作任务、岗位能力进行设置,而仍依靠知识的系统性这一逻辑主线去设置课程体系,因此开设的很多课程高职学生就业后用不到工作中,另外不计划升学的高职学生觉得这些课程理论性太强,不愿意学。

(二)不具备开设课程的条件

虽然有些学校在设置课程体系时考虑从培养学生技能入手,但受到学校实践教学条件、师资条件等限制,很多课程并达不到课程教学目标。在这种实践教学条件下,学生很难学到企业岗位所需要的技能,而大部分学生是在进入岗位后,要经过三个月到半年的培训,才可以真正适应岗位需求。

(三)实训条件不完善

印刷技术是实践操作性很强的专业,但由于学校的实训条件大部分是仿真模拟实训条件,不是真正的企业生产环境,因此授课效果不好,很多实训类的课程达不到应有的效果。

二、印刷技术专业课程体系构建

根据学生的认知规律,现代学徒制打破传统学科体系框架,将学校学历教育与企业岗位培训相融合,将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的结合,构建基于岗位工作过程的专业课程体系。课程体系的实施采用双导师联合授课制度,学校要根据专业的特点和企业生产的要求,采用灵活多样的教学形式。每门课程都由一名教师,若干名企业师傅组成,学校教师为课程负责人,负责课程理论教学和组织协调工作,企业师傅以师傅带徒弟的方式负责课程岗位技能教学与考核。专业课程体系构建步骤如下:

(一)按照行业、企业需求确定专业定位

印刷技术专业本着“服务区域经济,辐射京津冀地区”的原则,采取多种方法和手段进行了全方位调研。印刷传媒产业链包括创意设计、印刷复制生产、出版发行三个主要阶段,其中印刷技术专业职业目标定位于产业链中游即印刷复制生产环节,通过对企业岗位调查分析,该阶段岗位群主要涉及印刷工艺设计与生产管理、印前制作、制版、印刷操作等五类岗位。结合师资、设备和开设专业情况,最终确定印刷技术业核心岗位为印前制作和机长。

(二)明确就业岗位的典型工作任务和工作过程

学校和企业共同分析,总结出了印前制作和机长岗位的典型工作任务和工作过程,为岗位能力的分析打下了基础。具体操作为印前制作和印刷机操作。

1.印前制作。流程为图文制作与排版;PDF输出与预检;计算机拼大版。

2.印刷机操作。流程为材料的准备;印刷机预调节;试印刷;正式印刷。

(三)明确每个岗位工作任务所需要的基本知识和技能点

学校与企业共同分析,确定了完成核心岗位中每个工作任务所需要的知识点和技能点,为开设课程做好了准备。

1.印前制作。主要为印前工艺设计;图文输入;彩色图像调整、编辑、分色与处理;图文混排与完稿;产品设计制作。对岗位职业能力要求为熟悉重要生产要素与参数的设定规则;掌握操作扫描仪对不同类型的原稿扫描调整;掌握使用图像处理软件,具备图像校色与分色等技能;掌握书刊排版的规范要求;掌握盒型、标签等常用包装品的制作与排版。

2.印刷机长。主要为上纸、上墨、装版;印刷机开机;印刷过程中水墨量的调节和套准的调节;印刷故障分析与排除;印刷品质量检测与控制。对岗位的职业能力要求为印刷材料的质量检测能力;印刷机的预调节能力;印刷机的开机操作能力;印刷品水墨平衡的调节能力;印刷机校正印版的能力;印刷品生产印刷的能力;印品质量检测与控制能力;印刷品故障排除能力。

(四)以典型印刷品为载体,以产品生产工艺流程为主线,结合教学规律和学生认知规律,设置了行业通用能力课程模块,主要包括印刷色彩、印刷材料、产品印刷、产品印后加工、书刊印前制作等课程。此类课程由企业师傅和教师来共同授课,以教师为主,师傅为辅,一部分课时在学校,一部分课时在企业授课。在校内学习,目的是强化学生专业理论知识。在企业学习,目的是专业认知和强化操作技能,为岗位专用能力课程模块的顶岗作准备。

(五)结合企业实际岗位和工艺流程,学校和企业商讨,共同确定了可供学生自由选择的岗位专用能力模块课程,如印刷生产实训、产品工艺设计、印前综合实训、质量管理等课程。此类课程是采用“顶岗实习”的方式,学生以员工的身份顶岗,完全按照企业的时间上下课,企业师傅全程指导,考核由师傅对学徒进行综合评价。

上一篇:浅议班干部在班级管理中的作用和意义 下一篇:民办高校青年教师的婚姻质量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