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言类电视新闻节目优化策略

时间:2022-08-04 06:02:37

方言类电视新闻节目优化策略

一、我国方言类电视新闻节目存在的问题

内容琐碎繁杂,不具备很高的新闻价值。新闻节目需要有严谨的结构和优质的新闻内容,方言类电视新闻节目虽然形式上与一般新闻不同,但是在制作上也要遵守新闻节目的制作原则。然而,当前多数方言类电视新闻节目都存在以民生新闻为幌子,将百姓日常生活中鸡毛蒜皮的小事拿来当新闻热点,导致此类新闻节目普遍质量不高。山东电视台齐鲁频道的《拉呱》也存在新闻筛选标准过低的现象,夫妻吵架闹离婚、买东西被“宰”、谁家猫在树上下不来等基本不具备新闻价值的小事都可以拿来品评,影响了节目的整体质量。除了在选择新闻上存在失误外,电视台为了追求收视率,有时还会以警戒世人为借口揭露他人隐私,来迎合观众窥探他人隐私的低级趣味。这种做法不仅违背了新闻人的职业操守,也容易拉低新闻节目水平。此外,方言类电视新闻节目普遍存在选题狭窄、内容单一且缺乏深度的问题,这些也是影响节目质量的重要因素。众所周知,时效性是新闻的生命力和价值所在,方言类电视新闻节目为了保证新闻的及时有效,通常采用现场采访报道的方式,并且以当天新闻当天播为主要标准,这种播出形式表面上保证了新闻的时效性,但是也容易使新闻内容停留在表面,削弱了新闻的深度。比如在《拉呱》中,经常会出现重复的题材,一些关于百姓日常琐事的新闻报道往往只停留在广而告之的层面,观众通常只抱着看“热闹”的心理看完新闻,很少进行深入的思考和分析。这种新闻报道方式使新闻节目流于形式,缺乏实质性内容,背离了新闻制作的宗旨。节目内容低俗化,缺乏对观众的积极引导。我国电视方言类节目之所以受到观众的欢迎,很大原因在于其很好地顺应了当地群众的语言习惯和生活习惯,容易使观众产生亲切感。但是在发展的过程中,一些方言类电视新闻节目为了突出节目的“原生态”和本土化,对方言进行不恰当的使用,给观众造成粗俗、低劣的不良印象。例如,一些主持人在方言类电视新闻节目中把“孬种”“龟儿子”这类粗鄙的方言传播给观众,这种行为很可能给观众带来不良影响,尤其是对处于学习模仿阶段的儿童而言,影响则更为恶劣。这种出口成“脏”的新闻节目很可能对孩子造成误导,甚至使其对社会环境产生错误的认知。总之,对方言的错误运用不但对节目自身产生副作用,也不利于方言文化的传承和健康发展。我国方言类电视新闻节目除了在方言运用上有粗俗化的问题,在节目的内容上也呈现以负面新闻为主的趋势。根据相关部门的调查显示,目前包括方言类新闻节目在内的民生新闻普遍存在着负面报道过多的现象。新闻是社会的舆论监督工具,批判和揭露社会的丑恶现象是其职能所在,因此近年来充斥在荧屏上的大多是食品安全问题、制假贩假、拐卖儿童、诈骗走私等新闻,但长时间报道此类新闻容易给人们造成心理恐慌,甚至对社会失望。加之方言类电视新闻节目都是报道百姓身边的事情,其影响力可想而知。另外,由于方言类电视新闻节目采集区域较小,所以一条新闻通常会在不同的地方节目中反复播放,例如山东潍坊发生的特大煤矿事故,《拉呱》节目对其进行了报道,之后《生活帮》《民生直通车》等地方性新闻节目也陆续开始报道,对这类新闻进行反复强调势必会使群众产生消极情绪,不利于和谐社会的建设。节目内容过度娱乐化。新闻节目通常是在庄重严肃的环境中播报的,主持人也是受过专业训练的。而方言类电视新闻节目则完全不同,它通常是在比较轻松的氛围中进行,大部分主持人也是从当地的曲艺艺人中选的,因此在主持新闻节目过程中会有夸张表演的成分,这种报道新闻的方式的确可以吸引观众的注意力;但另一方面,过度的娱乐化也会降低新闻的真实性和严肃性,甚至引起观众的反感,有违新闻的本质。比如《拉呱》节目中,主持人“小么哥”是前卫文工团的一名曲艺演员,主要表演相声和山东快书,善于演绎和戏说。在外貌上,他并非传统意义上的帅哥,而是一副憨态可掬的形象,在着装上也是轻松随意,常常穿着各种T恤站在书桌前“拉”新闻。这种方式给观众营造了一个轻松愉悦的氛围,但从另一个角度来看,“拉呱式”的报道新闻给了主持人很大的发挥空间,新闻的客观性也容易受到主持人情绪的左右,如果把握不好尺度,加入过多戏谑和夸张的成分反而会影响新闻的权威性和真实性,甚至让观众反感。

二、方言类电视新闻节目的优化策略

准确定位节目性质,提高创新能力。不能否认,节目包装是电视节目提高整体竞争力的重要组成部分。我国方言类电视新闻节目自出现之日起,就因为其独特的节目形式和亲民的节目内容吸引了广大观众。但是,对于一档方言类电视新闻节目而言,只有好的内容才是节目的生命力。无论节目形式包装得多好多新颖,如果节目内容粗制滥造,那迟早会被竞争激烈的电视市场所淘汰。因此,方言类电视新闻节目应该以怎样的新闻内容为主,以怎样的方式吸引观众,如何能在激烈的竞争中走得更加长远是节目制作者必须重视的问题。首先,方言类电视新闻节目要充分利用地缘优势,在新闻的选题和报道上坚持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充分挖掘当地百姓最关心、最迫切的问题,在坚持新闻内容的及时性、趣味性、生活化的基础上,彰显新闻内容的本土特色和人文精神。其次,要重视新闻内容的质量和深度,树立方言类电视新闻节目的品牌形象。质量和深度是决定方言类电视新闻节目层次高低的主要因素。一方面,节目制作者要对新闻内容严格把关,选取老百姓真正关心的民生问题作为新闻题材;另一方面,要深度发掘新闻内容。新闻报道不能只停留在表面,只有对新闻进行有深度地剖析,找出引发新闻内容的真正原因,才能达到新闻教育、监督的目的。齐鲁频道的《拉呱》节目之所以能够取得成功,原因就在于其明确自身定位,充分发挥了民生新闻的功能。据节目组统计,《拉呱》节目中民事纠纷类新闻占50%,奇闻异事类新闻占14%,警示类新闻占11%,文明道德类新闻占10%,可见该节目的新闻内容具有鲜明的本土特色。《拉呱》节目的另一特点在于新闻题目具有戏剧性和平民化的特点,能够很好地吸引观众,例如《骗走俺的钱,她咋还报警》《一大一小俩甜瓜,如今过的苦巴巴》《这是我的家,我啥时候能进门》等都是用当地百姓的“大白话”说出来,亲切感和趣味性十足。此外,对于观众比较关心的话题,《拉呱》节目还会进行追踪报道和连续报道,使节目内容更加丰富深刻。规范方言类电视新闻节目的用语。方言是文化的活化石,它是地方文化的一部分,也是民族文化的有机组成部分,是一个地区民俗精神的长期积淀。采用方言的形式播报电视新闻,一方面有利于弘扬和传承优秀的传统文化;另一方面,也增加了节目的趣味性和亲切感。但是同时也应该认识到,并非所用的方言用语都是精华,在一些方言中,不乏粗鄙、低劣的词语,与现代文明社会格格不入。因此,方言类电视新闻节目的制作者和主持人必须谨慎用词。首先,要对方言类电视新闻节目有一个正确的认识。它的兴起和发展并非源于自身的庸俗和浅薄,而是因为它本身具有鲜明的地方特色和文化魅力,对观众有着很强的吸引力,同时它也是传承民俗文化的重要手段。虽然,目前我国方言类电视新闻节目中偶尔会有粗俗、偏激的词语出现,但这是发展过程中不可避免的问题,只要加以正确的引导和规范,其必然会走上良性发展之路。其次,要提升主持人正确使用方言的能力。主持人是方言类电视新闻节目的代言人,他的行为举止影响方言类电视新闻节目的整体形象。因此,在方言的应用上一定要选取那些富含文化精髓、积极向上的词句,自觉摒除粗俗、低劣的用词。如果主持人单纯为了追求节目效果,逞一时口舌之快,虽然短时间内可能会获得轰动的效果,长此以往却会拉低节目的质量,降低新闻节目在观众心目中的权威性和可信度,甚至会给整个地区的文化和社会风貌造成负面影响。所以,方言类电视新闻节目的制作者和主持人必须要对方言有一个正确的认识,在方言的运用上务必要把握好尺度。坚持全局角度,扩展新闻视野。方言类电视新闻节目的主要受众群体是具有相同语系的本地群众,因此具有很强的本土特点,加之其以民生新闻为定位方向,所以节目内容在所难免要以贴近群众生活的“家长里短”为主,这也是此类新闻节目日趋琐碎化、浅显化的主要原因。以百姓日常生活作为新闻话题固然是方言类电视新闻节目重要的选题方向,但是满屏都充斥着这种鸡毛蒜皮的琐事不利于引导观众正确认识社会大局,还会让观众产生厌烦心理。因此,为了丰富方言类电视新闻节目的内容,提高可看性,可以适当在新闻中穿插一些时事政治以及与百姓相关的方针政策,从全局的角度关心基层百姓的生活状况。

作者:李秀红

上一篇:广播电视新闻学人才培养初探 下一篇:电视新闻报道策略的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