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言评新闻探析

时间:2022-05-30 08:44:09

方言评新闻探析

方言是无法取代的独特地域文化,国家要求推广普通话,但并不意味着要消灭方言。近年来,方言栏目在全国各地媒体上陆续开花,武汉本地媒体的方言栏目也不少。

电视广播节目方面,武汉电视台的《都市茶座》开先河,后起之秀如《阿星笑长开讲》、《经视故事会》也都受到观众热捧,楚天交通台的《好吃佬》已成为电台品牌方言栏目。同时,这些年江城几家报媒也先后推出方言栏目,如《武汉晚报》的“九头鸟”专栏,主持人丁金汉以方言报道社会新闻;《楚天都市报》“汉味茶馆”专版,从各个角度探讨武汉话;武汉晚报全娱乐版面改版后,也顺应潮流推出方言评论栏目,以“纯嘴劲”为栏目名,侃尽一周娱乐大小事。作为该栏目记者,在几年的新闻实践过程中,我体会到以方言点评娱乐新闻的优势,也感受到娱乐新闻方言评论目前的困境。

地域语言有利于新闻本土化

娱乐新闻是晚报都市报最受欢迎的版面之一。在报刊读者老龄化的情况下,娱乐新闻是吸引年轻读者的一大卖点。但大多数娱乐新闻并不发生在本地,从选题的角度来说差别不大,只能通过操作方式的不同走差异化道路。因而,武汉晚报在娱乐新闻版面增设方言评论栏目,是应对媒体间激烈竞争的一种新尝试。

在晚报都市报领域,本土化是报刊的核心竞争力之一。做娱乐新闻的方言评论,有利于新闻的本土化,增强报纸的地方特色。方言评论将娱乐新闻口语化、通俗化、生活化,迅速吸引本土读者。同一地域的人们对方言的情感认同会产生一种凝聚力和向心力,使不同职业、地位、性别、年龄、身份的人达到心理同归。特别是年纪大的人,对方言这种地域文化会更有感情。有中老年读者向记者反映,以往看报纸从来不看娱乐版,但看到娱乐版有了方言评论,也会特地看一看。一方面,年轻人关心娱乐新闻,另一方面,中老年人也因为方言这一情感纽带去看娱乐版,让这一版块的新闻真正做到了老少咸宜,雅俗共赏。

方言评论娱乐新闻,不仅是语言的本土化,更是文化的本土化。事实上,以武汉方言来做娱乐新闻评论,有其天然的优势。武汉人性格爽直、开朗、机敏、好调侃,武汉话词汇形象生动、诙谐有趣,娱乐新闻大多是些八卦小事,和武汉话搭配起来,有种家长里短的亲切感。

2011年,赵本山的“刘老根会馆”开张。会馆开张本来不算大新闻,但是闹到要交通管制,连公交车道都封了,引发市民和网友不满,那就要做做文章了:“赵爹爹的病根就是两个字:春晚。这些年他完全陷进去了,随么事就讲究三个字:大!闪!泡!堆头有几大搞几大,鞭有几响炸几响,人有几多请几多——反正都看倒我最有钱最有当就好了,么唦按倒点?那我划得来?这种搞法,有句武汉话蛮形象:穷骨头发烧。”该评论见报后,有读者特意发来短信,“穷骨头发烧,几多年都冇看到这个说法了,蛮贴切!”

方言文体易陷“三俗”误区

然而,任何一种新模式都有其局限性,在这几年实际操作“纯嘴劲”栏目的过程中,记者也逐渐感觉到娱乐新闻方言评论的局限性。评论是对新闻事件发表言论,需要对新闻事件进行深度解读,语言组织上比较讲究,要具备论点、论据、论证等几大要素。但用武汉方言写评论,一开始,因为通俗易懂语言鲜活,读者还是比较欢迎,时间一长,各种方言的限制就出来了。

首先,武汉的方言是有点“脏”的。易中天也说过,“武汉日常的话语也是脏话不断,如果没有脏话可能就不算正宗的武汉人……”用词粗俗是武汉话的一大特点,虽然是用方言写评论,但报纸宣传有自身的语言规范,因此,不少地道武汉话就不方便在评论中使用。虽然在实际操作中极力避开“三俗”词汇,但有时还是躲不过。如谢霆锋和张柏芝离婚前,查小欣以外人身份出来大爆其料,列举张柏芝多宗罪,惹得网友骂其“多管闲事”,武汉话对这种人的行为,有相当生动的形容,记者就将此写到了稿件之中,“一般人岔下子其实也无所谓,撮是非乜,粑粑不臭挑起来臭,人的天性,问题是您家好拐是个记者,不该拉偏架”。这篇评论见报后遭到领导批评,像“粑粑”这类粗俗的方言是不宜出现在报端的。

其次,娱乐新闻三俗化趋向明显,常年霸占版面头条的,多半是以下事件:绯闻、丑闻、找骂、掐架、自曝隐私、暴露抢镜。几乎可以这么说,熟读报纸娱乐版,不会炒作也会炒。题材有限,写作也跟着受限,既要保证见报文字干净,也要继续保持活泼生动的创作风格,真的是比较困难。特别在长期撰写这个栏目后,所有热辣鲜活的方言词汇几乎都被用干了,用了几轮了,第一个人炒作,说他“鬼做”,第二个人炒作,说他“舍得做”,第三个人炒作,说他“啫得滂腥”……来来回回就是这些词语,长此以往,读者陷入阅读疲劳。时代进步了,受众对文化的需求也水涨船高。能让读者从新闻事件的原委中透过现象看本质,才是娱乐新闻评论的正确方向。 (武汉晚报)

上一篇:浅谈群众文化的社会能力及文化价值 下一篇:浅谈数学教学引导与学生数学素质能力的培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