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把握体育教学中的运动负荷

时间:2022-08-04 04:22:07

如何把握体育教学中的运动负荷

体育教育的核心目标是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尤其是身心的和谐发展。无论是哪方面的提高都依赖于必要的生理和心理方面的刺激,生理机能和身体形态等方面的优化又依赖于必要运动负荷。

所谓运动负荷是指人锻炼时所承受的生理负荷,运动负荷包括运动量和运动强度两个方面。只有适宜的运动负荷才能收到较好的锻炼效果。过小则达不到锻炼的目的;过大又会超出了学生身心所能承受的限度,对学生身心健康和教学任务的完成都十分不利。因此,体育课中如何把准运动负荷的度是体育教师必须认真思考的课题。

一、 现行体育教学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1. 体育老师的“负荷意识”淡薄

《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2011版)非常重视课程对学生体育兴趣的培养,强调凸显学生在运动中的快乐,这样一来,教师就很容易对运动负荷忽视。在教学实践中着力培养学生的兴趣,这本来无可厚非,但由于只注重了兴趣而忽略了必要的负荷刺激,再加上有些教师缺乏将两者有效统一的手段,还有些教师责任心不强,把运动负荷这一项忽略不计了,任凭学生自由发挥,出现了学生有的吃得过饱,有的吃不饱的现象,教师淡化了负荷意识,久而久之,学生也会偷懒,本应该能起到锻炼作用的活动自然就打了折扣了。

2. 学生的被动参与增加负荷设计与实施的困难

为了确保适宜的运动负荷,教师要适当加大体育课的运动负荷,但这不是件容易的事,体育教师首先要面临来自学生的“阻力”,学生大多是独生子女,在家里形成了怕苦怕累的娇气作风,因此,要加大运动负荷就意味着让学生承受更大的痛苦,所以,一部分学生在活动时就有意与老师对抗的现象普遍存在,这种“师生博弈”久了以后,教师慢慢地就会去迁就学生。

3. 课堂结构不合理,班级人数多,导致负荷偏低

中小学体育课的基本结构有以下三大部分组成:准备部分、基本部分、结束部分,从时间的分配来看,课的基本部分是课的主要部分、学习任务主要在这一部分进行,再加上场地小、器械少、上课人数多造成了学习空间和资源的拥挤,练习密度上不去,教师也顾头不顾尾,学生学习纪律显得松散,主体性得不到充分体现,因此,在体育课中要达到适宜的运动负荷的确是一种考验。

二、造成体育课中运动负荷问题形成的原因分析

任何问题形成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在体育教学中出现上述问题的原因也是错综复杂的,初步分析认为主要原因是体育教师没能从体育课程的价值本位设计与实施课程,未从课程目标,教材特点、学生实际情况和教学条件出发,精心合理安排一次课程以及课中每项教材的运动量,可使学生的身体承受一定的运动负荷,使练习与休息合理交替,以便更好地掌握所学技术与技能,从而更有效地发展身体素质,增强体质。

在体育课中,科学安排合理的运动负荷应主要考虑以下几个方面:

⑴运动负荷应根据教学任务、教材性质、教学条件和学生特点合理来安排。教学任务不同,运动负荷安排应该有所差异。例如,属于新授课并以掌握知识、技术和技能为主时,运动负荷可安排得小些,中间可以夹杂些提高身体素质的游戏活动;而在复习课中,以提高技术和技能,发展身体素质为主时,运动负荷则应安排得大一些,通过大量的习得练习让学生掌握必要的运动技能技巧,课中还可以安排一些技巧性的体育游戏。

教材性质不同,运动负荷的安排也应有所不同。如田径课中跑步类教材与跳跃类教材,前者技术较后者易掌握,运动负荷就可以安排得大一些,同时安排一些技巧性的练习,提高学生上课的积极性。

学生实际情况不同,运动负荷的安排也应有所不同,对于身体素质好的学生与差的学生,对于技术掌握快的学生与掌握慢的学生,对性别、年龄、心理品质有差异的学生,在安排运动负荷时应予以考虑。

此外,教学条件不同,如场地大小,器材多少、气候环境的变化等,运动负荷的安排也应有所不同。

⑵运动负荷中应正确处理量与强度的关系。负荷的量与强度的极限指标成反比,强度最大的运动负荷只能保持很短的时间;量达到极限的运动负荷,只能采用较小的强度;在强度适中的条件下,量可以达到比较大,在体育教学中,要根据学生当时的身体状况、心理状态和掌握技术的需要来安排和调节量和强度,在初学阶段,量和强度均可小些;在掌握阶段,量可大些,强度应适中;在提高阶段,强度应大些,量则应小些。

⑶应善于运用负荷的表现数据与内部数据的关系。 表面数据是指身体练习时的量和强度;内部数据是运动负荷作用于机体而引起身体内部生理、生化和其它机能的变化所测得的数据,在体育教学中不能只从某些表面数据来衡量运动负荷的大小,还要看机体内部变化的数据情况,这就要求加强医务监督。

⑷运动负荷与休息应合理交替。在体育教学过程中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合理调整运动负荷,做到练习与休息合理交替,每次练习后,先要进行积极性休息,可以尝试用各种体育游戏等能够调动学生练习积极性的方式来进行,然后再进行安静性休息,调节运动负荷通过增加和减少练习的次数,延长和缩短练习时间,加大和减少练习的难度,增加练习的趣味性等手段来实现,在负荷之间要求最小间歇的是速度和灵敏性的练习,力量练习的间歇要大一些,耐力练习则需要更多的间歇时间。

三、体育教学中合理设计与实施合理运动负荷的途径思考

在体育教学的过程中运动负荷的合理安排是作为评价体育课好坏的重要指标之一,只有保持适宜的运动负荷才能收到较好的教学效果。过小达不到教学的目的;过大超出了学生的身体承受能力,对学生的身心健康和教学实施都不利。设计与实施科学、合理的安排运动负荷是对体育教师教学的基本专业技能。

秉承《义务教育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修订稿)》的课程基本理念,坚持“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促进学生健康成长,体育教师科学合理的安排运动负荷的途径如下:

中小学生的身体、心理和社会适应能力都处于一个不断发展的阶段,体育教师安排课堂运动负荷过程中,需要根据中小学生的生理机能能力的变化规律,教学内容的特点,学生的实际情况以及学校的实际情况来确定运动负荷量的大小。如果运动负荷安排良较大,学生的学习欲望就会受到压抑,产生畏惧的心理变化;如果运动负荷安排量较小,学生很难在运动的过程中获得运动的,产生愉悦的心情。合适的运动负荷量,能够积极地调动学生的学习情绪,使之高涨,同时获得心理的满足感,体育教学目标自然容易达成,从而激发学生的运动兴趣,培养学生的终身体育意识。

上一篇:浅议初中数学课堂教学中的“高效课堂” 下一篇:编写导学案的几点思考